尹凝瑤
2014年12月22~23日,一年一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4年農業農村工作,研究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全面部署明年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討論稿)》。
回顧2014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業各業穩定發展,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這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農業農村發展邁向新階段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農業農村發展也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指出,隨著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各種結構性矛盾也在累積。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凸顯。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問題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亟待破解。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則分析,“當前要關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給農業帶來的雙重擠壓。”近年來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這相當于“天花板”往下壓,“地板”往上升,中間的空間越來越小。
難題倒逼改革。破解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制約,必須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而才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會議指出,農業現代化具體來說是5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支撐,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加快推進農牧結合。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二是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民群眾的自覺選擇。要引導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以糧食和農業為主,避免“非糧化”,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多種多樣,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允許“探索、探索、再探索”。只要符合國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農民群眾歡迎,不管什么形式,都要鼓勵和支持。三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綜合施策,減少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逐步退出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推進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促進受損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四是加大農業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不管財力多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要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健全金融支農制度。五是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健全國際農業交流與合作制度,創新農業對外合作方式。
會議要求,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著力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創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方式,引導城市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繼續向貧困宣戰,促進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為本,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和法治思維,健全和落實責任制度,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造就一支過硬的“三農”干部隊伍,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不斷提升“三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