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雨


乳制品行業經過三聚氰胺等事件陷入危機,國家整頓帶來該行業由低集中競爭向中高度寡占的有效競爭演變。作為該行業巨頭之一蒙牛的市場結構有獨特的特點,影響著其盈利能力。本文對蒙牛的市場結構與盈利能力進行分析,發現處于衰退期的蒙牛其盈利能力與企業規模和增長率呈負相關,與廣告密度、產品集中度和市場份額關系不顯著。
2008年前國內乳制品行業高速發展,然而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該行業遭遇生存危機。為了規范該行業,國家進行整頓造成市場由低集中競爭向中高度寡占的有效競爭演變,并出現新的市場份額。眾所周知,企業只有具備盈利能力,才能保證競爭中的不敗之地。基于SCP理論,市場結構影響市場行為,進而影響市場績效,可見市場結構與盈利之間存在關系。在乳制品行業中,蒙牛作為我國乳業巨頭之一,它的市場結構體現了其在市場中的地位和競爭能力,反映著行業進入壁壘的高低。因其市場結構對于自身及行業而言有獨特特點,進而對其盈利能力有獨特影響,因此,研究蒙牛市場結構與盈利能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
紀紅麗及劉艷秋(2011)對乳業市場結構、行為及績效分析發現規模經濟、范圍經濟與市場績效呈正相關。萬金及祁春節(2008)運用SCP范式對奶業分析,認為企業只有市場結構科學,市場行為滿足實際要求及用長遠發展和社會責任感來提高市場績效,方能促進發展。陳明、樂琦及王成(2008)對乳業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內部及技術進步效率對產品差異和進入壁壘有負作用,配置效率對產品差異有正作用,規模結構效率對市場結構影響不顯著。陳繼紅及呂裔良(2007)發現我國乳業市場集中度與市場績效負相關,生產擴張能力、規模經濟與乳業市場績效正相關。湯云峰(2007)認為乳行業市場集中度有升高趨勢,行業規模效率、技術效率及純技術效率較低,業績源于效率而非市場結構。
三、模型設定與樣本選擇
變量選取與模型設定。本文研究蒙牛市場結構與盈利能力的關系,著重從市場集中度、產品集中度、進入壁壘以及企業產品差別化角度衡量蒙牛的市場結構,以利潤率Y作為被解釋變量,分別以產品集中度M、企業規模lnS、廣告密度A、企業增長率E、市場份額MS作為解釋變量,探求這些變量對于企業利潤率的影響程度。
樣本選擇。本文選取2003-2012年蒙牛中報和年報數據,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蒙牛官網及新聞報道,數據處理和分析采用SPSS軟件,。
四、實證檢驗和分析
因向后篩選模型能對眾多解釋變量進行篩選,剔除影響不顯著的變量,因此,采用此法進行回歸分析。
最終方程只包含企業增長率與規模兩個解釋變量,修正后的擬合優度為0.5,說明企業規模與增長率解釋利潤率的50%信息,蒙牛的盈利主要受企業規模和增長率的影響。
企業規模和增長率回歸系數的P值分別為0.001和0.057,都小于0.1,因此拒絕原假設,回歸方程為:
本文研究蒙牛市場結構與盈利能力關系,發現廣告密度、市場集中度及產品集中度對蒙牛盈利能力的影響不顯著,其盈利主要受企業規模和增長率影響,而它們與蒙牛的盈利負相關。企業規模和增長率代表企業在行業中的先行者優勢,是衡量進入壁壘的指標,它們與盈利負相關可能與蒙牛所處的行業地位、競爭者的進入及同質產品競爭等原因有關。為此,蒙牛在今后的發展中,首先設立資產規模預警比例控制企業規模,淘汰資產利用度不高的部門;其次建立戰略聯盟,改進生產線,并加強技術保密工作;再次通過入股等方式吸引人才,通過培訓班、交流會等活動提高全員素質;最后注重產品的定位并進行市場細分,提升產品差別化,從而實現蒙牛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