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秋 賴玥



該文利用柳州市金融從業人員在職調查數據進行經驗分析,通過構建多元Logit模型,選擇性別、現有學歷和初就業學歷、現有專業和初就業專業、初就業職位7個變量,對職位晉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柳州市金融領域工作人員職位晉升的顯著因素是現有學歷。
本文主要考察大學畢業生所持學歷與初次就業后的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運用了實地調研數據進行經驗檢驗,文章的檢驗結果能夠為此類問題研究提供一個較好的樣本,同時也能為大學畢業生的受教育選擇提供經驗證據和決策參考。由于此類問題的經驗研究結果可能會受到就業后所處的行業差異的影響,同時實地調研難以獲得覆蓋所有行業的大樣本數據。因此,我們選擇了金融行業從業者作為研究對象。金融行業作為我國加入WTO以后快速發展的一個行業,以其創新速度快、職工收入豐厚、行業發展前景看好等因素逐漸成為高校畢業生擇業的熱門行業,對該行業在職人員的調查能夠給我們的研究主題一個值得參考的答案。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自于一項針對廣西柳州市金融從業人員的在職調查。調查依托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高校學歷與職位晉升——基于柳州金融從業本科與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比較分析視角”,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間以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隨機選擇了柳州市的5家銀行及8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進行,金融機構范圍涵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公司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六類金融機構,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問卷110份,問卷回收率達91.66%,有效率達84.17%。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搜集金融從業人員的各類基本信息,了解金融從業人員的學歷對職位晉升的影響。(受訪者信息見圖1和圖2)。
二、指標選取
我們用“現有職位”作為本文的目標變量,以變量P來表示。在調查中,我們搜集了“員工現有職位”信息。此問題的選項一共有三個,分別為“普通員工”、“中層管理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調查中我們要求受訪者依據本單位的崗位制度來選擇上述職位等級。“現有職位”這一變量的選擇有:“普通職員”,賦值為“1”;“中層管理人員”,賦值為“2”;“高層管理人員”,賦值為“3”,賦值沒有數量計算關系,只用于區分程度大小(下文賦值同理)。
本文的解釋變量包括學歷、專業、初就業職位和性別。學歷是本文的主要解釋變量。學歷因素中包含兩個變量,“初就業學歷”和“現有學歷”。從實踐中來看,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職位對學歷都設有一定的門檻要求,同時由于金融行業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對學歷的要求也會更高。這樣的要求造成許多工作崗位上的員工為了職業生涯的發展選擇了函授、自考、再讀研究生、以及進修等方式提高原有的學歷[1]-[2]。因此,我們可以估計,學歷對職位晉升有正的影響。我們用變量“FE”表示“初就業學歷”,用“PE”表示“現有學歷”,此兩個變量一共有四種選擇:研究生、本科、大專、高職及以下。將四個選擇虛擬為數值,用“4”表示研究生,“3”表示本科,“2”表示大專,“1”表示高職及以下。
專業因素中也包含兩個變量,“初就業專業”和“現有專業”。我們用變量“FM”表示“初就業專業”,用“PM”表示“現有專業”。此兩個變量一共有三個選擇:金融學、其他非金融學經管類專業、非經管類專業。將此三個選擇虛擬為數值,用“3”表示金融學,用“2”表示其他非金融學經管類專業,“1”表示非經管類專業。初就業時的職位奠定了從業者的基礎,也是從業者職業生涯的起點。在模型分析中用變量“FP”表示該變量。該變量的選擇有:“普通職員”,賦值為“1”;“中層管理人員”,賦值為“2”;“高層管理人員”,賦值為“3”。性別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但是由于金融領域一些工作崗位偏好男性(如業務員),加之考慮到現今社會上依舊存在著性別不公的現象,我們將性別也作為一期研究的解釋變量[3]。用變量“S”表示性別,將選擇“男”賦值為“1”,選擇“女”賦值為“0”。上述變量描述見表1。
三、計量模型選擇
考慮到較多虛擬變量的設置問題,我們選擇了多元logit模型作為我們的計量模型。受訪者一共有三種選擇,在本文所建立的多元logit模型當中,其中一種選擇被確定為“基準”選擇,通過采用logit方程將基準選擇和其他兩種可能性的選擇作對比。本文建立的logit模型包含兩個方程:
表2中顯示,FE和PE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16367>0.7,此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由于存在多重共線性的這兩個變量都是我們研究不可缺少的變量,既要消除多重共線性,又要保留變量,所以將采取單獨刪去存在多重共線性的變量,分別建立兩次模型。
將顯著性水平定為0.1,表3-1、表3-2的結果顯示,性別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現有學歷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初就業時的學歷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初就業時的專業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現有學歷職位與晉升成負相關;初就業時的職位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只有PE這一個變量的P值小于0.1,結果顯示,只有PE的系數是顯著的,其余所有變量的系數為顯著的假設均被拒絕。
五、職位晉升的影響因素
表3-1的回歸結果顯示,在所選擇的研究變量中只有現有學歷(PE)這一變量對職位晉升的影響是顯著的,系數為正,即金融領域工作人員的學歷越高,其職位升調得越高。另外,初就業學歷(FE)的系數也為正,但影響并不顯著。從實踐當中看,1998年以前進入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大部分學歷較低,中專和大專學歷者占大多數。在我們調研期間,一位銀行內部人士透露現階段柳州各大銀行人員學歷情況主要呈現40歲以上工作人員的學歷由中專后進讀升為大專,30歲~40歲年齡階段的員工學歷由大專后進讀升為本科,30歲以下的本科學歷偏多。另外,許多銀行已經設立了高學歷優先升職的門檻,促使大部分員工選擇在就業之后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學歷[4]。由于我國這種就業體制的改革,導致初就業時的學歷對職位金融行業崗位的職位晉升影響不大,而現有學歷影響顯著。
其次,無論是初就業專業(FM)還是現有專業(PM)對職位晉升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如保險、小額貸等金融企業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市場的推廣和拓展,招聘人員時更傾向于招聘社會能力好、實踐能力強的員工,而不太看重專業技能。其次是金融領域的基礎崗位在上任前都會經過較為系統的職前培訓,即使不是金融專業,不是其他經管專業的員工經過培訓也能較好掌握工作的要領[5]。并且很多員工選擇在校或在職期間考取各類職業證書以提高相關的專業技能,因此以專業衡量專業技能在現實運作中稍顯片面。
再次,性別(S)對職位晉升的影響也不顯著,原因在于金融行業的性別分配較為均衡。從廣西科技大學(柳州唯一一所的本科院校)每年的金融學專業的招生人數來看,金融學專業的男女比例常年基本為5:5的平均比例。從畢業生就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基本都簽約于金融企業,部分經管類專業的畢業生也進入到金融行業工作,還有少部分如計算機等實用范圍較廣的專業畢業生也應聘到金融行業。另外,從金融行業的工作崗位設置來看,金融行業的崗位設置從業務員到經紀人都是男女均適宜的崗位,不存在對性別要求較嚴格的崗位。同時,金融領域的崗位晉升一般和績效掛鉤較重,如銀行的績效核定是員工每年的存貸績效,因此不會有特別偏向某一性別的情況出現。筆者在發放問卷的調查期間,了解到柳州市的一家大銀行的行長為女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男女性在金融領域的升職機會是較為均等的。
同樣的,初就業時的職位(FP)對職位晉升的影響也并不顯著。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金融領域幾乎所有員工都是要從基層開始做起,比如銀行,有些銀行還要求初就業的員工要在柜臺做滿3年以上才可以有機會升職或調入機關。在筆者收回的有效問卷中,只有一位受訪者在初就業時的職位是中層管理人員,屬個別情況。
六、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實地調研數據,采取建立多元logit模型的形式進行經驗研究,最后結合研究結論認為,在目前所設定的幾個與職位晉升變動相關的因素中,影響金融領域工作人員職位晉升的顯著因素是:現有學歷。這個結果說明金融領域對其人員的素質要求確實能夠通過現有學歷體現出來,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認為這個現象是一種常態。
對于大學畢業生和即將進入金融行業的擇業者而言,本文的研究證明了初就業學歷及初就業專業的影響并不如現有學歷顯著,因此建議畢業生和擇業者應該“先就業,再進修”,在工作中通過學歷晉升得到理論與實踐的全面提高,才能較好地獲得職業的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財經學院金融與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