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少波 鄭丹
俄羅斯作為與我國擁有傳統而堅實的友好合作伙伴,近年來,日益成為我國開展科技合作的重要對象。然而中俄科技合作中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嚴重的阻礙了中俄科技合作進一步深入的步伐。本人從事中俄科技合作工作多年,組織過多次企業與俄羅斯科研院所的技術及商務談判,在實際工作中,充分認識到復合型人才對中俄科技合作能否成功起到的重要作用,現就中俄科技合作中復合型人才缺乏的現狀及解決之道提出一些建議。
一、中俄科技合作中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俄科技合作的關系日益緊密,中俄兩國政府高度重視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廣泛合作,涉及的領域已經擴大到核能、航空與航天、通信、船舶及相關配套設施制造、電力保護、石油化工、新材料以及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
我國企業正在加深對俄科技合作的理解,中俄高新技術合作不斷升溫,我國部分企業與俄羅斯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開展了技術轉移和聯合技術研發等實質性的科技合作。我國高校也加速了對俄合作的步伐,在國際技術聯合研發、產學研一體等方面合作日趨緊密。技術合作不同于一般性的貿易合作,科技合作的技術含量非常高。這就決定了要求從事中俄科技合作的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精通俄語,懂技術,了解相關經濟、法律等知識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這類懂語言的專業技術性人才才是組織中俄科技合作的中流砥柱。
二、中俄科技合作中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原因
兩國科技工作者互相了解不足,而且存在偏見。首先,就目前形勢而言,中俄科技合作者普遍缺乏對雙方的了解,目前的世界形勢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占據了科技成果的高地。不可否認,最好的技術大多產于美國等科技大國,中國作為一個迫切需要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對于高新技術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中國企業更愿意從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一些科技發達國家引進高新技術成果,這不僅因為我們的科研人員對以上國家更了解,還因為上述國家有非常明晰的合作模式。由于對俄羅斯科技水平的認識不足、科技合作模式了解不夠,導致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對與俄羅斯科技合作存在偏見,與俄羅斯科技交流的意愿不強,這就導致了對俄合作科技專業人員的數量不足。
兩國信息交流不暢。中俄雙方在科技合作上的信息交流其實并不通暢,目前世界范圍內對于信息的重要性已經達成共識,但中俄兩國在科技合作領域的信息交流卻很不夠。對俄科技合作需要大量全面的,并且是準確與迅速的信息,而我方關于對俄的科技信息的掌握是非常不足的,并且嚴重缺乏獲取相關有效信息的渠道,信息的不足不利于科技人員掌握最新的俄高新技術成果。
中俄科技合作的復合型人才斷檔。目前,我國嚴重缺乏既懂俄語又懂技術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一些既懂俄語又懂技術的專家都年事已高,后繼無人。目前,我國大多數學生都是以學習英語為主,其中科技相關領域的理工學生更是占絕大多數,這就使未來對俄科技合作的基礎愈顯薄弱。人才斷檔已經成了事實。目前了解的優秀對俄科技合作人才,基本都以年過半白,培養新一代優秀對俄科技合作人員已經迫在眉睫。
三、中俄科技合作中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影響
本人從事中俄科技合作工作多年,我所在單位承辦過多次大型的俄羅斯高新技術成果發布會,組織過多次企業與俄羅斯科研院所的技術及商務談判。由于工作需要,接觸了很多迫切想與俄羅斯進行科技合作但是苦于沒有合適人才的企業。與企業負責人的交流,能明顯感覺到由于中俄科技合作復合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導致中俄科技合作進展緩慢。
目前俄羅斯基礎研發和后續的產業化脫節嚴重,很多優秀的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小試階段,未經放大產業化,這就需要了解俄羅斯的科技工作者從中發掘出某些技術的潛力,由于對俄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們無法有效找出優秀的小試科研成果,同時也讓很多企業家喪失了對俄科技合作的信息。資金充裕而且有科技合作意愿的企業大多集中在我國浙江、江蘇、廣東等南方地區,因為語言和地域等原因造成了企業對俄羅斯科技現狀不了解,導致缺少與俄羅斯科技合作的積極性而南方地區的企業大多只關注與歐美國家的科技合作,這也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導致了對俄羅斯科技發展所不了解而導致的。
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培養過一批精通俄語,懂技術的人才,現在已經逐步進入到老年,工作能力逐步減弱。隨著年代的變遷,我國在沒有以前大批學習俄語的時代,俄語人才的嚴重萎縮,直接導致的對科技復合人才基礎薄弱。缺少了對俄科技合作復合型人才的言傳身教,導致對俄科技人員呈現明顯斷檔現象。
四、解決中俄科技合作中復合型人才缺乏的辦法
解決問題人才缺乏最行之有效辦法就是有由政府、高校共同完成對于中俄科技合作人才的培養。
政府部門科技考慮建立對俄人才庫,健全對俄科技人才的信息。根據企業的需求,能夠提供短期的對俄科技人才幫助企業解決迫切的人才需求。同時幫助企業在內部挖掘已經懂俄語的人才進行相關專業培訓或者將具備某項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才進行俄語培訓,以此來協助企業完成進行長期對俄科技合作的人才儲備工作。
高校由于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以及培養教學的經驗可以分階段、分步驟地培養高層次對俄科技合作人才。
黑龍江大學建立的中俄學院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實例,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由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按照國際一流學院發展理念與模式、聯合建立的以服務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為宗旨、以培養對俄戰略性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的公辦全日制學院。學院根據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展之急需,積極務實推進試點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招錄選拔方式”、“教師管理體制機制”、“學院內部治理結構”等領域的改革,全方位引進俄羅斯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俄羅斯知名教授、課程體系、教材資源等,采取中俄雙方共同管理、共同培養的運行模式,探索建立現代學院制度,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的對俄戰略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院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物理學、生物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和法學等我國對俄戰略急需的主要學科專業領域。同時,中俄學院學生在讀期間均具有出國留學機會,由國家留學基金委會通過各種中俄合作項目提供一定數量的全額獎學金資助。
由中俄兩國聯合辦學的模式加極大的加快對俄復合型科技人才的培養速度,而且對俄科技人才相對密集,未來對俄科技合作的骨干彼此了解,也有助于未來對俄人才入住政府、企事業單位后的協助各單位之間對俄科技合作的互相交流,使得對俄科技合作更容易成為合力。
培養高層次的中俄復合型人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是隨著中俄兩國科技合作的不斷升溫,對于中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確是十分迫切的。如果政府和高校能夠對此保持重視和關注,相信不久就會改變中俄科技合作人才斷檔的局面,兩國的科技合作也會迎來一個嶄新的局面。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