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摘要】本文作者從中西社會習俗異同、詞匯與諺語的文化內涵異同等方面入手,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中西文化內涵的異同對詞匯教學的影響進行探討,并提出了在外語詞匯教學中應該輕語言形式,重文化背景知識講解的觀點。
【關鍵詞】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
一、 中西方社會習俗的異同
人類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而各民族創造的文化又是在長期的不同發展過程中,具有各自鮮明特色的獨特文化。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普遍性,但是文化差異造成了各國之間語言使用的巨大差異,也給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帶來了不少困難。(陳曉平, 1985)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涉及到語言的各個層面,從詞匯層、語法層直到語境層無不受文化的影響與制約。但是,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中存在著過于強調語音、語法、詞匯釋義等語言知識的傳授,未能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從社會習俗、詞匯內涵等方面介紹外語國家的民族文化,使學生難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不能完整地傳達和接受語言載體所承載的所有信息。在外語教學中,長期以來,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單詞的釋義上,將語言與文化截然分開,較嚴重地脫離文化語境,忽略民族文化的特征,將漢語文化習慣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學語言上去,從而發生文化干擾和內涵理解偏移。(劉潤清, 1998)
例如:德語和漢語就有很大差異,在詞形變化上,漢語中沒有單復數之分,沒有現在時和過去時之分。單從 “是/否”字中就可發現漢德文化的理解差異之所在:
“不”字單用,作否定性的答復,亦即答復的意思跟提問的內容相反,這時的“不”跟德語中的nein和doch一致,如:Weiss er es? 他知道嗎?
Nein,er weiss es nicht.不,他不知道。
Weiss er es nicht? 他不知道嗎?
Doch,er weiss es.不,他知道。
上面的例子說明,在德語中否定正疑問句用nein,否定反疑問句則用doch, 而在漢語中無論否定正問還是否定反問都用“不”。肯定反問時,漢語中用“對”,德語中卻用nein, 如:
他不知道吧? Weiss er es vielleicht nicht?
對,他不知道。Nein, er weiss es nicht.
于是中國學生在對德語反問句作肯定答復時,常常脫口就是一個ja, 這就造成了錯誤。
以上例子體現了外語學習者缺乏關于對方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在交際中使用了漢語思維和習慣方式。那么怎樣在外語教學中建立一種“文化語言觀”,克服漢語文化的影響與干擾,是外語教學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二、 中西方詞匯以及諺語的文化內涵異同
一般而言,詞匯的文化內涵是指其感情色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社會觀念不同,對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認識,如不加比較,不加注意,特別是在教學中以漢語文化模式去套用,就會引起誤解。(曾萍,1992)以英語中intellectual(知識分子)這一詞為例,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大學教師、大學生以及醫生、工程師、翻譯、中學教師等一切受過教育的人;在中國農村許多地方,連中學生也被認為是“知識分子”。但在歐洲,intellectual是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學術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故其范圍要小的多。
由此可見,以上例句中的民間諺語有的近似、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孤立地進行詞匯教學,而應從歐美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異同進行比較,并可從詞語的文化內涵入手,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兩種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異同。
三、 結語
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學中應該改掉以往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運用的做法,用文化語言觀去指導英語教學,從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有效得體交際的目的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背景意識,使規范的文化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該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要求外語教師不僅應當有一定的漢語和所教授外語兩種語言的對比語言學知識,而且還應當有本國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學方面的知識和感受。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首要條件。
其次,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除了揭示單詞和成語的表概念部分的詞匯意義外,還要涉及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及詞源典故,引導學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文化內涵的分析,是學生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增長對西方國家社會、歷史、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認識,提高閱讀理解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鼓勵學生多看一些課外讀物,不斷拓寬知識視野,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會更成熟、更全面。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鼓勵學生多與有留學背景的授課教師進行交流。通過輕松的雙方交流會使學生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充分利用電教設備,大量的、系統的聽、看不同背景的對話、錄音和錄像,以熟悉他們的語言和非語言特征,盡量排除漢語對學生的影響,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掌握一定的中西方文化內涵異同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夠達到用外語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曉平.人類文化史[M].德國科隆出版社.1985:13-25.
[2]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 (1):7-12.
[3]曾萍.文化的障礙:跨文化交際實例分析[J].外語教學.1999 (2):2-4
[4]Die Deutsche Kultur des Jahrhunderts.德國文化[M].漢堡大學.199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