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型與變革的時代當口,良性的汽車生態系統該如何塑造?
在自主汽車遭遇發展瓶頸、外資豪華車不斷調整攻勢下,當下自主品牌同外資汽車的發展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在產銷量和市場占有率上,一個連連下降,一個不斷刷新紀錄。反壟斷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互聯網汽車帶來無限遐想。中國汽車產業已站在轉型與變革的時代當口。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塑造良性的汽車生態系統?中國的汽車產業格局會如何變化?
以“重建改革生態”為主題的第五屆網易經濟學家年會的汽車分論壇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前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長安PSA副總裁長安PSA銷售分公司總經理蔡建軍、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副本部長吳周濤、海馬汽車集團總裁助理海馬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剛五位大佬分別就新汽車生態的話題從不同的視角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又是如何解讀中國汽車生態系統以及汽車產業格局之變?
新汽車生態現狀如何?
對于汽車產業的現狀,前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認為,汽車產業目前已經呈現出一部分結構性產能過剩,而競爭的加劇,也使自主品牌面臨生存發展的更大壓力。
產能過剩背景下的新汽車生態環境又是怎樣的?左延安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解析,他認為:首先,市場增速未來會減緩,不可能再有多年兩位數增幅的格局了。同時,汽車產業已經呈現了一些結構性產能過剩,比如說重型卡車2010年的時候曾達到峰值,報表上是100萬輛,實際上到客戶手里只有80萬輛左右。而到明年年底,建成的產能可能要突破200萬輛,產能過剩是非常嚴重的。而目前,自主品牌的轎車產能利潤也是相對較低的。自然競爭加劇了,特別是自主品牌的轎車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壓力。
第二,未來節能環保安全法規和標準的持續提升也是必然現象,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會由前幾年的政策支持逐步地轉向市場引導,這個轉變遲早會發生。
第三,智能互聯技術已經深刻地影響到汽車產品和制造技術,甚至從研發生產到物流,一直到營銷全產業鏈。
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看到車市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依然對未來的車市充滿了信心。現在世界面臨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壓力,這給汽車行業帶來了很多的挑戰,如何促進創新能力的形成,迎接這些挑戰,就是汽車行業的機會。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汽車行業大有作為,電動化、智能化、自動駕駛就成為我們目前技術創新的重點。同樣,隨著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是越來越高,他認為汽車在促進人類健康方面也應該大有發展空間,汽車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應該給人類的健康帶來更加積極的正面影響,汽車不能污染環境,而且也應該要給環境帶來正面的幫助。在他看來這一切都給汽車產業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
李書福表示:“中國汽車這么多年的發展主旋律還是洋品牌,對自主品牌而言,最大的機遇就是如何讓自主品牌競爭力大于洋品牌競爭力,有差距就有機遇,有變化就有機遇。”
透過兩位大佬的分析,不難看出當前汽車業正面臨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潛在機遇。在轉型與變革的時代當口,新的汽車生態系統該如何塑造?
融合與創新或是出路
當今,80后已經成為汽車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他們比以往的消費者更加追求科技品質以及個性的表達,自我選擇的消費特征正在形成,對此,李書福認為,汽車企業需要整合更多資源多方創新滿足用戶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在李書福看來,要保持汽車新生態的良性發展,目前應淡化國家背景,突出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細分合作,強化本土化發展和全球化合作之間協調的重要性,這樣的全球型企業文化更有利于企業創新創造以及全球適應能力的發展。
“為了適應和支持全球各個細分市場的需求,調配和整合全球資源,有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淡化國家背景,突出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細分合作,強化本土化發展和全球化合作之間協調的重要性。我們把這一類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稱之為全球型的公司,這種公司淡化和打破了原有的國家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和局部文化特征,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追求,其核心特點就是尊重、適應、包容和融合。最終目標就是這種文化有利于人類文明進步,有利于企業創新創造以及全球適應能力的發展。具體體現在用戶滿意度高,市場適應面廣,員工自豪感強,管理層成功感大,文化適應性廣,企業的整體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要達到合作共贏和實現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成功。”李書福對記者說道。
對于新的汽車生態以及新的汽車環境,左延安也表示,在智能互聯網時代下,汽車產業創新不僅需多項技術融合,同時還要用互聯網思維管理企業。企業必須在產品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制度制定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創新。
“在智能互聯網的時代,ERP如果能整合好大數據,這個潛力對管理創新的支撐是可以預見的。我認為以現在互聯網的思維來講的話,學習型組織是無邊界的溝通加上內部的互動和協同,這種組織形式是非常好的。當然還有社會環境的優化,所有的這些滿足了汽車產品快速地響應市場,充分地滿足客戶需求,增加客戶粘合的創新體系。另外,制度也需要創新,對我們現有的自主品牌車企來講,我們都知道一些大集團先天資源稟賦很好,如何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我認為混合所有制的改造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路徑。同時,民企現在已經顯示了很好的獲利,如何構建國際競爭力的符合民族性的治理結構,可能是下一步民企的一個課題。”左延安對記者表示。
而在營銷創新上,左延安則認為,當下的精準營銷理念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功能改造營銷模式,優化渠道設計,建設和管理。比如B2C、O2O,應通過強化用戶體驗提高用戶的黏著度。
和諧統一或是應對之策
面對目前中國整個汽車行業發展速度快但發展質量卻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左延安表示,體制機制和企業家精神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個關鍵元素。作為充分競爭、充分市場化的一個產業,它需要的是效率,而效率是當前競爭性行業企業的生命并與機制有關。同時,資本或產業運作需具備雙輪驅動意識,還要緊緊抓住時代脈搏的敏感度。
除此之外,在新的生態環境下,主機廠與經銷商又應如何應對?在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副本部長吳周濤看來,過去兩年,眾多汽車企業都有新產能的釋放,這導致近幾年以來汽車廠家產能增速明顯高于市場需求的增速。這一系列整體環境的變化,加上行業內部的變化,最終的壓力可能都反映在經銷商層面,經銷商首先感覺到了市場的壓力。而供應商、經銷商、廠商,這三個是一體的,要共同給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所以應統一好這三者的關系。
“汽車行業的新常態下,供應商、經銷商、廠商是三位一體、和諧統一的。供應商和客戶端處于整體商業鏈的兩端,用戶是在最前面,經銷商是給用戶提供服務,而汽車廠商實際上是在給經銷商提供服務,供應商是給廠商提供服務。供應商也好、經銷商也好、廠商也好,需要三方緊密合作共同給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不存在誰占主動或者誰占被動的問題,誰出問題了,大家都會感覺到威脅,所以在這個新常態的狀態下,車企應該從廠家角度上要給經銷商更多幫助,原來的經營方式可能要發生轉變。現在市場需求多元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廠家一方面要發展經銷商,另外也要從后方給予支援。另一方面,經銷商也要應對新的環境,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需要精細化運營。我認為無論是廠家也好,經銷商也好,其實是共生共榮的關系,誰出現問題,這個品牌用戶都會受到損害。”吳周濤分析到。
對此,長安PSA副總裁、長安PSA銷售分公司總經理蔡建軍表示,主機廠如果在與經銷商合作互動過程中,始終站在為客戶服務的角度,很多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如果一個新的品牌哪一天和經銷商的關系崩了,受傷害最大的實際上還是我們已經存在的這些客戶。事實上,我們把經銷商也當做客戶。”蔡建軍對記者說道。另外,他還建議,70后還在做營銷已經不再年輕了,營銷應該交給80后。
海馬汽車集團總裁助理、海馬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剛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認為,主機廠應在符合當下汽車領域生態的前提下去幫助經銷商,特別是如今在這種客戶、政策,以及市場變化的過程中,經銷商作為主機廠的合作主體,在未來如何保障終端經銷商在現有流通模式中的成功轉型,對主機廠來講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壓力。
“作為主機廠和經銷商,正在經歷一個由生態所引起變化的新的汽車產業的終端業務模式。如果從營銷的角度來講,是正在發展過程當中。而產生了這么多的問題和矛盾,是因為主機廠還沒有在這個變化過程當中能夠形成未來一個主導性的發展主機廠和經銷商關系的狀態。
主機廠和經銷商的狀態,要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叫責任,作為主機廠來講,經銷商所承載的是一個終端投資人,它依附于品牌,或和品牌共同發展過程中所給予他的市場競爭能力和他的體系盈利能力的保障。第二個,主機廠和經銷商是一種合作關系,這種合作說得更直接一點,這是一個生意,我們一定要用一種商業模式的思維和手段去合理化主機廠和經銷商的關系。”吳剛表示。
另外,吳剛還認為,作為主機廠在業務管理的的模式上必須發生改變,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思想以外,還要多做一些投入,這種投入不是簡單的對于經銷商的業務支持或者資金支持,而是在未來新生態的平臺建設上去幫助經銷商適應如今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