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下降,是企業單方面的能力不足?還是消費者心存偏見?
自主品牌究竟該如何補強自己?
聽著身邊同事在討論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2014年銷量的12連降,心里總感覺有那么點別扭,為什么自主汽車品牌的銷量這么差?其實在2014年中,也有不少自主汽車品牌展現出了不錯的韌性,比如長安汽車,比如比亞迪汽車等等,甚至自主汽車品牌的經銷商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但這些依然不能緩解中國自主汽車品牌銷量下滑的頹勢。也許在大多數人來看,這似乎是再應該不過的情況,各大外來巨頭雄霸一方,作為一個僅有不到三十年汽車產業發展的國家地區,如今情況其實已經不錯了。但我想,原因可能并非如此簡單。
逆向設計,是福是禍?
逆向設計,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總說的抄襲。我們可以在幾乎所有自主品牌車型身上看到抄襲的影子,甚至是沒有影子,只剩下抄襲。雖然很多自主品牌已經開始與海外的設計中心進行合作,但因為品牌的不強勢等原因,其斥巨資得到的造型設計,并不一定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所以Copy可能依然是很長一段時間中,自主品牌汽車的主要造型設計路線,只是如此抄襲得到的“認可”,短期內可能會給自己品牌帶來相對足夠的銷量來源,但對于己身品牌而言,“山寨”二字似乎并不是一個褒義詞匯。
2014年的廣州車展上我們可以看到,最讓人咋舌的莫過于來自陸風的X7,也許在這里用抄襲已經不能來詮釋,我想1:1的A貨,這樣來形容可能更符合它的特點。也許在2015年中,最有意思的廠商間的官司可能就是陸風與奇瑞、捷豹路虎之間的太極拳大戰了。
說了外形,不得不提到車體設計,這也是自主品牌最熟悉的逆向研發設計。簡單來說,一個品牌想設計一款汽車,那么他需要做的事情極多;除了造型以外,車體中所安置的動力、傳動、支撐等等各種模塊的布局,配重,以及諸如懸掛各種參數設定、傳動與動力結合中的數據、車體剛性分布,以及空間布置、各種模塊的位置等等,這都是N多年的經驗和數據累計作為基礎,最后經過幾年的研發、設計、路試、調試等等過程,最終才有了我們行駛在公路上的量產汽車。而反觀自主品牌,打算設計一款定位于某級別和價位的車型,那么就從市場上買來這個級別的各種競品車型,當然這些車型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合資品牌車型,然后套上一套開發級的數據收集器,將得到的數據填充在自己的模型車上,試產后路試,數據接近即可。
這樣的優點是研發成本極低,舉例而言,如果福特新蒙迪歐的研發成本是每臺1500美元的話,那么以它作為藍本的逆向研發車型的單車成本可能不會超過一箱燕京啤酒的費用。所以你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的各種新款車型猶如雨后春筍一樣亮相在我們面前,而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低研發成本可以讓車價變得非常低,甚至更豐富的配置、同樣的級別和配置,但卻只需要1/2甚至更少的價格即可擁有。而車輛本身的性能,以及可靠程度而言,似乎并沒有太多人關心。
技術能力:沒有底蘊的拿來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中國的很多自主品牌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去掌握更高級別的技術,通過收購、并購等手段,一些“洋妞兒”也成了中國媳婦兒,而作為消費者,我們很快嘗到了中國洋媳婦的甜頭,我們自主品牌車型上也出現了缸內直噴發動機、雙離合器變速箱等曾經只存在于合資、進口品牌汽車上的技術,似乎這預示著中國自主品牌也躋身于高科技擁有者的市場范疇?但如果你去細看這些所謂高新科技在實際情況下的表現,也許你并不會有太多的友好情緒。
其實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動機一直沿用的是豐田的8A系列,以及三菱的4G系列發動機技術,這些是以技術補償等形式來到中國的,至少在這些技術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它們的性能已經是世界的尖端水平,但因為對于眼前利益執著,我們的自主品牌并沒有在這些優異技術身上下太多心思,而是以他們作為一個跳板,推出了無數車型,雖然很多自主品牌已經認識到汽車技術荒漠帶給自己的困擾,但近三十年的零底蘊累計,致使他們只能依靠收購、并購外來品牌,作為技術體系上的突破口,但歸根結底,這些技術能力并非自己的,僅僅是消化別人家的技術底蘊,這就不是幾年時間可以解決的。
沒有技術底蘊的結果是什么:你的車只能是一個配角,因為外來品牌擁有更成熟的技術,以及更強大的技術底蘊,所以你只能轉戰二三線城市,但現在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農村包圍城市”的游擊戰在這個科技時代并不能影響戰局。甚至從目前各大外來汽車巨頭的動作來看,已經在一二線城市站穩腳跟的他們,已經有充足的精力著手開始踏足二三線,甚至更下線的城市。試想,如果一臺高爾夫的價格比一臺自主品牌同級別車型還便宜,或者同價位,你會選擇誰?
總結:眼前利益重于泰山
其實自主品牌銷量的持續降溫原因并不難理解,消費者就像待嫁的黃花大閨女,哪個女人不希望找一個有內涵又靠譜的男人,自主品牌汽車看上去形象高大、多金,以及富有內涵,但當有充分的可比較對象的時候,消費者們會發現,雖然國外的月亮不一定就好看,但外來的他們有真才實學。而造成現如今格局的無非就是過于專注于眼前利益:曾經的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處于懵懂期,汽車對于他們而言只是單純的代步工具。但隨時時代的進步,以及信息的開放性,他們逐漸的發現,汽車對于他們而言,還有著更多的意義。
雖然有些自主品牌已經意識到逆向開發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從而大喊轉戰正向研發的隊列,但對于底蘊為零的他們來說,正向研發一臺汽車的難度不亞于打倒“美帝”。退一步說,正向研發的高昂成本是目前自主品牌汽車很難接受的因素之一,中國汽車市場中的自主品牌已經給消費者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定義:自主=便宜=低質。那么當一款正向研發卻價格與合資品牌幾乎相同的車型問世的時候,失去了價格優勢的它,又沒有品牌影響力,其結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