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琳
英語學習不但是讓學生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應用能力,更是要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而傳統的評價方式重知識、輕能力,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忽視改進與激勵功能。這也就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恰當地改變教學中評價的方式和手段,可以給學生心理上帶來愉悅,更重要的是可以滿足學生自尊心的需要,從而增強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一、采用有效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一個合理的學習方式,包括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養成上課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的習慣;養成認真審題、細心作業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心態的學習習慣等等。
我剛接任高一(12)班的時候,它是個基礎較差,英語學習習慣不太好的一個班級。上課不專心、課堂上不愛舉手回答問題、不按時完成作業,所以英語學習興趣不很濃厚。針對這些現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學生“一幫一”活動。因為他們班成績好的少,差的多,我想先調動一部分同學的積極性,再以此來影響全體。我主要看他們是否能在課堂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課后能否按時完成作業等方面來檢測,一個星期總結一次他們是否有進步。二個月后我發現他們進步很大,英語學習氛圍逐漸形成了。
二、根據學情發展,及時更新評價內容及評價方式
“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學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導向、需要激勵。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發展情況、判斷學生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及時更新評價內容及評價方式。在采取了上述評價方式后,學生學習習慣的確改變了很多,但同時也顯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有少部分同學他們既不擔心組長的檢查也不懼怕老師的批評。針對這些學生我就采取同學間的互相牽制和競爭的方法,因此我又增設了以下方案:
1.小組評比法 如果該組所有成員連續兩次無缺交、遲交作業的情況,那么該組成員每人可以各加一分。
2.評選課堂最佳表現者 這主要看誰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大膽回答問題等,視情況每節課評出5-7名最佳表現者。一個月累積有五次獲獎者可以得到物質獎勵或加分獎勵。這樣不僅有效地調動了課堂學習氣氛,還使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積極性增強了。我將評價表細分了很多內容,共五大項:單詞類、表演類、資料收集類、家庭作業以及其它類。單詞類我又分成了三項:認讀單詞、聽寫單詞、抄寫單詞;表演類包括對話表演、自編對話以及故事表演等;資料收集又分成中西方文化和名言諺語等;家庭作業主要是檢察完成情況。
三、對學生及時進行評價和鼓勵
用“積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每個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學生也不例外。清代教育家顏昊先生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一點心力去發現其優點,及時鼓勵并激勵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滋味。所以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評價,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當然在課堂上我不僅僅采取口頭評價及時鼓勵學生,同時也用“積分”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如果課前組織了學生聽寫單詞,全對的同學可以馬上在單詞聽寫欄內加一分,在課堂練習中如果你自編對話并表演了,那么你就可以在表演欄內加一分。對于從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這次舉手了,即使答案錯誤我也會給他評上最佳表現者加一分。在關注學生個人評價的同時我也不忘整體評價,課堂上一般情況下我都是將學生分成四大組進行比賽,如果這一大組連續兩次獲勝,那么該組成員除了沒完成作業的同學之外都可以在“其它類”欄內加一分。如果你這一小組連續三次都沒有遲交作業、欠交作業的,那么該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在家庭作業欄內加一分。一學期結束時,統計全班同學的得分情況,對總分15-20分的同學分別進行獎勵,同時對希望生設置進步獎和希望獎。
所以教學評價要求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不能以絕對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及時修改和更新評價內容。總之,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反思、調控等發展性功能,讓評價更具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