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普聰
【摘要】伴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各類文化相互滲透,大量英語外來詞匯深入我們的漢語言當中,語言作為各個民族文化的主要體現(xiàn),相互交融恰恰反映的是一種社會文化心理。本文主要簡要地分析漢語中的英語借詞途徑,并指出其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心理意義。
【關鍵詞】漢語語言 英語 借詞 文化分析
一、 漢語中英語借詞的途徑
漢語與英語的最早接觸至今最少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在當前的大環(huán)境下,漢英的語言交流更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我們覺得英語里我們的生活還很遠的時候,在街頭巷尾,諸如咖啡、超市、桑拿等已經(jīng)普遍存在。在電視或網(wǎng)絡上也會經(jīng)常聽到一些“街舞”、“峰會”等詞匯。在漢語的英語借詞中,大部分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實現(xiàn):
1.音譯借詞。音譯從字面上解釋即通過一種詞匯或語言符號的發(fā)音直接用母語進行轉譯。我國的漢語和英語無論是從字面或是意義上來講,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化,這就使得在借用的過程中無法直接使用英語的本質意義進行借詞,因此最簡便的便是使用音譯的方式。這種借詞途徑在漢英語言交流的各個時期都存在著。比如coffee一詞,我們直接音譯為咖啡,guitar音譯為吉他,model音譯為模特,還有tank坦克、巧克力chocolate等等這樣的音譯借詞途徑不勝枚舉。
2.音譯加意譯借詞。在音譯的同時,往往會產生一些缺陷,這主要是由于對單純的語言符號直接表述,與意義上毫不相干,這會讓許多人往往不知所云,無法理解。可以說音譯的借詞往往在表現(xiàn)力上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時,為了加強表現(xiàn)力,便開始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式,在漢語的詞尾加入表明來源或屬性的詞匯,從而使得音譯詞的表現(xiàn)力更直觀,理解更方便,例如啤酒beer,披薩pizza,俱樂部club等等,這樣的現(xiàn)象讓人理解更加明了,在我們街頭隨處可見的必勝客披薩,以及臺球俱樂部等等都有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除此之外,在一些商標的運用上,更是如此,比如凌志集團的斯萊德,可口可樂,金利來等等商標上也是如此。
3.直譯借詞。音譯的方式雖然簡單,但往往讓人們無法通過其表象理解出其含義或意義,如今留下來的被人們認可的音譯詞往往是經(jīng)過歷史沉淀下來的,而其余大部分都像淹沒在了汪洋大海中,不復存在,因此,便出現(xiàn)了直譯的借詞現(xiàn)象,但這種借詞方式也是在漢語與英語日益頻繁的交流中成長發(fā)展起來的。通過直譯,可以吸收外來詞有益的新因素,反映異國客觀存在的事物和情調,豐富漢語的詞匯和表達法。直譯的借詞往往是英語直接翻譯過來便是相近易理解的詞匯,例如hotline,直譯為熱線,hot dog直譯為熱狗,honeymoon直譯為蜜月,supermarket直譯為超市等等。
4.其他借詞。除了以上比較常見的借詞途徑外,還有兩類其他的借詞方式,但是并不常用。其中一類便是象譯,通過具體形狀來表達原有的意義,例如鴨舌帽Hunting cap,T恤 T-shirt,槽鋼U-steel等詞匯,這類詞往往都是專業(yè)術語中使用;還有一類便是零翻譯,就是將原有詞匯直接搬入漢語當中,例如GDP、WTO、CEO、TV等詞匯。
二、漢語中英語借詞現(xiàn)象凸顯的社會文化心理
1.交流中求簡語用心理。當前的社會狀態(tài)下,高效簡單的效率是時代所賦予的特征,就我們的語言來說,在運用準確無誤的前提下,采用言簡意賅的簡單表述方式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更加清晰明確地表達信息,這種狀態(tài)的產生與當下我們日益增長的快節(jié)奏生活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比如我們熟知的APEC,還有我們經(jīng)常在選秀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的PK等詞匯,這都凸顯出了人們追求言簡意賅的高效交流方式。
2.追求個性的心理。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就語言的心理特征來說,其與社會文化的心理都有著相似之處,追求個性、標新立異都是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伴隨中西文化的結合,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追求西方文化的人群,往往是年輕人居多,因為年輕人喜歡趕時髦,追求個性,喜歡用個性的語言來彰顯自己的個性,比如我們常見的一個借詞fans(粉絲)便是年輕人追求個性的具體體現(xiàn)。除此外還有Bar文化的產生,其本來是餐廳酒吧等用語,卻被衍生出了許多養(yǎng)吧、菜吧、水吧等新鮮詞匯。這反映的都是一種借詞現(xiàn)象背后的追求個性標新立異的心理狀態(tài)。
3.民族自信包容的心態(tài)。我們在不斷引入英語詞匯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自身的母語。其發(fā)展態(tài)勢成增長趨勢。這反映出中國與國際接軌,民族開放自信的特點,中國已經(jīng)不再是以前的閉關鎖國、思想守舊的國家了,人民也能接受和面對越來越多的不同文化,這也恰恰表露出了我國民族對新思想、新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態(tài)度。借詞現(xiàn)象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與西方的交流,熟悉了英語,對于國家的發(fā)展和人民的思想認知都有著巨大的促進意義。
三、結語
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進步、民族發(fā)展而在不斷變化的,任何一門語言都需要不斷借取外來語言來豐富自身,通過借詞現(xiàn)象往往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交流指數(shù)。換個角度說,這也是體現(xiàn)一個國家文明開放程度的象征。我國在借取英語詞匯的時候往往都是一些對我們社會和民族有益的,這也說明了我們民族文化具有較強的篩選功能,我們知道如何發(fā)展自身,相信在未來的文化發(fā)展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更是會展現(xiàn)出其蓬勃的文化態(tài)勢。
參考文獻:
[1]田卉.從英語、漢語中的借詞看中西方文化交往[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4).
[2]陶岳煉.英漢互借詞對中西文化的影響[J].臺州學院學報,2008(5).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3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