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溪溪
摘要:女書圖案元素是體現瑤族民族形態認知,審美意象的視覺化載體,體現著本民族的生活狀態與情形、民族心理特質、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與變化中得可視、可感知的形象化的形態展現。圖形符號也是本民族自我認同與民族審美模式的存在樣式體現。這使得女書文化圖像學研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具有巨大、獨特的方法學優勢。通過從女書文化的共構性入手,以視覺審美,隱喻內涵的文化特征著手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能對女書文化圖案元素的特質得以解析。
一、多維共構的女書文化圖案元素
(一)圖案元素的存在空間
就學術意義上的“圖案”涉及諸多方面、尤其在某一少數民族的文化環境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女書文化圖案泛指江永地區瑤族當下審美文化中得圖案符號,社會環境與文化語境的變化使得其間存在的傳統圖案、現代圖案體現出豐富多樣的情態,而本論文主要在于探討女書文化圖案的構建及藝術手法。如在喜慶作品,例如《三朝書》、《哭嫁歌》祭祀作品,包括追悼剛剛去世的親人和祈禱神靈,教育娛樂作品,例如《四字女經》等習俗中圖案的存在意義服務于多樣實用性,而其自身的樣式從美學、審美構建而言還是有自足獨立性的。女書文化的藝術活動是一個文化空間的組構,在存在狀態是具有現實的物理空間場所,圖案元素是這個場所的文化組構符號。女書瑤族圖案在個體及民眾心理是民族精神、信仰文化的載體與傳達紐帶。同時在圖案視覺感官中體現著審美的原則與創作手法,它蘊涵著多元化的文化共性,更具備本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
圖案符號囊括了江永瑤族人民質樸的內在精神境界及特有的民族精神品格。在日常的生活中如羽扇,布帕、家居等都具備圖案存在樣式,這些圖案呈現長菱形看似普通,實則寓意飽滿。既有基本的圖案也有形制,促使視覺審美形態最終凝固于民族的生活、祭祀、婚嫁、娛教等多樣化情態。
(二)圖案元素的文化隱喻
瑤族的美術特征既是一種形象化的外顯,也是一種民族信仰價值觀的體現,物質觀與精神價值觀是存在的雙重性質。圖像學研究的倡導者潘諾福斯基認為:圖形學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一個宗教或哲學信念的基本態度。圖像不僅僅是一種符號,一種形式。蘇珊·朗格分析“繪畫的空間是一種符號性的空間,它闡述著視覺的組織架構,是鮮活的情感表現符號。”圖案往往也是如此,非簡單的視覺感觸可以完全掌控的。
從文化語義的層面上來說,圖案的存在空間在少數民族中依賴于其本身實用性,扮演者裝飾與增強氛圍的作用,尤其處于某一空間當中。例如,在女書文化《哭嫁歌》嫁娶空間中,圖形符號其產生的心理感受隱射與嫁娶空間的神秘和氛圍是其首要的作用力方向。在瑤族信仰價值觀的語境中圖形以其獨特的形式而體現于文字、繪畫、書法、裝飾、服飾等多個層次。圖案融入信仰生活、生產的各個層面、承載著一個民族對自然、生活、個體生命的認知與思考以及對個體內在生命對“美”的探求與向往,最終實現著自身的生命價值。
圖案的形成基本早期人類為了實現個體或族群的精神世界與大自然的溝通,南方少數民族普遍信仰道教,女書符號便普遍存在,在隨后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在某以民族的語言神話、文字、風俗習慣、繪畫圖案等文化樣式中都有體現。所以,女書文化存在著特有的文書文字、嫁娶歌曲、紋飾縫繡等,都蘊含著人們對原始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種物質化寄托。這些圖案的高頻率運用以及內容和形態的豐富多樣,使圖案的民族文化意蘊和藝術風格逐漸飽滿、充實。
(三)圖案元素的審美特性
審美是伴隨著人類思維與認知的發生和發展逐步產生的,在人類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伴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與物質需要的滿足,審美的意識發生了,創造美的能力提高。追求美作為人類本質內核的基因存在,必然會伴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在意識形態展現出來,在藝術的豐富感官展現中印證了自身的內在本質需求。美不僅僅是一種樸素或華麗的外表,更是人類本質內核力量的萌發,是人類審美認知的印證。
個體民族本身的審美思維與認知往往是伴隨著本民族的自然認知觀與信仰價值觀而逐步生發的。民族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表現形態往往與民族的民俗活動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許多美術活動依賴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美國的簡·布洛克曾說過:“試圖去欣賞任何形式的藝術,進而盡量多地去了解當地社會藝術方面和社會學方面實際的習俗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圖案符號作為一個民族多樣性文化的載體,在約定俗成的民族文化形態中蘊涵著本民族集體無意識的特有的美的意識形態。
二、結語
瑤族女書文化是江永瑤族女書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創造與多樣文化繼承與融合而共構的視覺藝術審美形態。瑤族女書圖形符號存在于瑤族人民的生活、祭祀、嫁娶等多重文化空間層次之中,以視覺審美的外顯形式蘊涵了民族內在的心理基質,傳達著祈福、信仰、某種精神特征。它是樸實的、直觀的、也是神秘的、厚重的。
歷史積淀并物化于外在的民族審美形態,在物質經濟急速發展的當下正飽受現代文明的壓制與蠶食。守住民族文化生成和賴以繁衍的民族精神基質,使民族文化在碰撞、排拒、吸納、融合中堅守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體系與審美模式,是本民族文化藝術生生不息的根本。
【參考文獻】
[1].論湖南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J].民族論壇,2013(05)24-25
[2]李本高.湖南瑤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30-233
[3]王明生,王施力.瑤族歷史覽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5-127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