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偉
【摘要】本文從中英詩歌在意象選擇、象征意義、宗教元素、回文性等方面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并簡要的分析造成這些差異的文化背景原因。同時通過對中英詩歌這些特點的對比,使讀者對中英詩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中國古詩 英詩 意象選擇 象征意義 宗教元素
詩歌是書寫人類生活及情感的一種特殊工具,它伴隨著人類文明出現,是中西文學中起源最早且相當重要的一種文學形式。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社會,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孕育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本文將對中英詩歌特點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
一、中英詩歌意象選擇上的差異
在網上流傳著一本所謂的“宋詞寶典”,有位網友用技術手段統計出宋詞中頻率最高的意象詞匯,只要熟記這些詞匯,任何隨機的詞匯組合都可創作一首意境唯美的宋詞。我們姑且不論這其中是否有真正意義的文學內涵,但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漢字是象形文字,很容易由字及形,見字猶如見畫,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由此可見,漢字含義豐富,一字即一世界。以漢語寫成的詩歌,含蓄簡練,意象可直接拼合,字與字間的關聯可由讀者憑自己的理解與想象來填補。中國古代詩人常常在詩中排列眾多的意象。如元劇作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字排列著十種視覺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再來看英語詩歌使用意象的情況。英詩中像這樣拼接使用視覺意象的情況并不多,多是采用多種意象使詩歌更為連貫緊湊。如文藝復興時期托馬斯·納什(Thomas Nashe,1567-1602)的一首詩(以第一節為例)
Spring
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 sweet spring是味覺意象,the years pleasant king屬抽象意象;blooms each thing是視覺意象,cold doth not sting是觸覺意象,the pretty birds do sing是聽覺意象。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古漢語詩歌中除“西下”“在”之外,其他均為名詞短語的拼合。但每一意象組合均是作者精心挑選,整首詩雖未一字直接言情,讀者卻可以深深體會到一種凄涼意境。反觀英語詩歌,則略顯累贅。當然,這也是中英雙語的不同語言特點造成的。中國古典詩歌對英語詩歌的發展也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現代英美詩歌意象派提倡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于表現的詞,其代表詩人龐德深受中國詩歌影響,他甚至認為,“一個詩人一生成功描寫一個意象勝過創作詩書萬卷”。但意象派在英美詩歌史上僅僅是曇花一現,筆者認為這源于意象派詩歌不符合英語的語言特點。漢語,尤其是古漢語,意合因素往往大于形合因素,而英語正相反。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主語省略的情況非常普遍,可放到英語中,如果句中前后兩個主語不一致,省略主語后就會變成病句。從以上分析可看出,不同語言詩歌各有特點,我們不必強求兩者一定要符合對方的理論準則,而應順應各自的語言環境。
二、中英詩歌在象征意義上的差異
中英詩歌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象征意義系統。有些意象為中英詩歌共有,但更多意象在兩種文化代表了不同意義。本文選取水意象進行對比。
中國古詩中水主要有以下幾種含義。第一表時間流逝,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白《古風》“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杜甫《少年行》“黃衫年少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第二表憂愁,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第三表愛情,如樂府詩《古詩十九首》之十“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李之儀《卜算子》“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第四表理想,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再看看英語詩歌水的象征含義。第一表生命毀滅與重生,如艾略特T.S.Eliot在《荒原》(Waste Land)所描繪:
A current under sea
Picked his bones in whispers.As he rose and fell
He passed the stages of his age and youth
Entering the whirlpool.
第二表造物主的萬能,如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古舟子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中根據情節的不同變化對海的變化所進行的描述。
第三表愛情,如斯賓塞《婚后曲》(Prothalamium)對泰晤士河的描寫: Sweet Thames!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拜倫在《波河詩行》(Stanza To The Po)中拜倫寄情于滾滾波河水。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漢語古詩雖也有不少描繪水的宏恢氣勢,但絕大多數情況所描繪主體為江、河、湖、溪,水多呈現柔美之勢,語言委婉優美,多用來形容愛人間的相思之苦,或懷才不遇之憂愁,或對時間流逝之悵惘。英語詩歌卻恰恰相反,多描寫其雄壯一面,所描繪主體多為波瀾壯闊的海洋,所用語言也強烈有力,多用來形容人生進取,甚至毀滅與重生等。當然這也是中西不同的自然環境及風俗習慣在文化上的反映,中國國內名川大山,文人墨客多流連山水之間;而西方國家海航事業起步較早,領土又多臨海,故催生了許多與海有關的詩歌。
三、中英詩歌中的宗教元素
相比西方國家,中國受宗教影響較小,故中國詩歌中的宗教元素相對要少很多。即使如此,在中國歷史上,尤其南北朝時期,佛教曾盛行一時。道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下面我們看一下中國詩歌中的宗教元素。
從最簡單的方式來看,中國許多古詩都提到詩人游歷寺廟的經歷,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英詩宗教元素則更加的豐富,幾乎從英國文學史的源頭就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影響。在西方國家有很多專業的宗教詩歌。王佐良教授在《英國詩史》中就明確歸類出古英語時期的基督教宗教詩。宗教詩的主題大多源于《圣經》。以彌爾頓《失樂園》為例,其內容可簡述為:撒旦被上帝戰敗,報仇心切,誘使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上帝震怒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再如鄧恩,他創作了兩組十四行圣詩,中心主題有兩個:第一,在上帝面前自慚形穢;第二,最后審判之可怕。“Batter my heart,three-persond God(《撞擊我的心吧》)就是一首有名的探索內心自我的宗教冥想詩:
Batter my heart,three-persond God,for you
As yet but knock,breathe,shine,and seek to mend;
That I may rise and stand,oerthrow me,and bend
Your force to break,blow,burn,and make me new.
從以上例子來看,宗教與中國詩歌相互融合,中國詩歌并無意于對神的描述,而是借用宗教元素,來表達自己的生平際遇及思想感情。相反,英詩往往依賴于圣經的語言和典故。雖然也有借宗教表達自己政治抱負及理想的作品,但也有極大一部分“專業宗教詩”,專門用來贊美上帝或對上帝懺悔的詩歌。從這里也能看出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深遠影響。
四、漢語詩歌所獨有的回文性
本文重在講述中英詩歌的差異,但有一特點恐怕是漢語詩歌所獨有的,即回文性。回文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回環往復的修辭方法。回文詩是一種按一定法則將字詞排列成文,回環往復都能誦讀的詩。這種詩的形式變化無窮,能上下顛倒讀,能順讀倒讀,能斜讀,能交互讀。只要循著規律,都能讀成優美詩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說的:“詩體不一,而回文優異。” 回文有多種形式,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和環復回文。例如明末才女吳絳雪《四時山水詩》:
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這首十字回文詩,每句來回復讀,可成一首七言絕句。四首絕句,也描寫四時景色。讀者不妨嘗試一下。
那么英語是不是就一定沒有這種回文性呢?也不盡然。例如下面兩句。第一句“Madam,I'm Adam.”。我們注意到,如果要使這句具有回文性,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I am需使用縮寫,不然倒著讀時就會多出一個字母a;2.需把單詞拆分,進行重新組合。如在回讀時,Adam須與前面的Im中的m相組合,這樣才能構成原句中的Madam;3.需忽略語法,如在回讀時會產生大小寫問題等。類似英語句子還有“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嚴格說來,這兩句都達不到漢語中真正意義的“回文性”,更不要說用英語來作回文詩。因此可以說,“回文性”是漢語詩歌獨有的一大特點。
從以上分析來看,中英詩歌因其生長環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等不同,各有其特點。我們不應強求彼此遵循對方的文學價值標準,而應站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欣賞,并互相借鑒學習,促使詩歌以更完美的形式抒寫人類生存狀態及情感世界。
參考文獻:
[1]李友誼.淺論中西愛情詩歌之差異[J].東京文學,2009(5).
[2]百度百科.天凈沙·秋思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0.htm.
[3]新華網:“宋詞寶典”重現人人網 引網友詩興大發http://news.xinhuanet.com/yzyd/tech/20121123/c_113778005.htm (2012/11/23).
[4]羅良功.英詩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5]周運增.中國古典詩詞與意象派詩歌的意象對比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1,17(3).
[6]胡賽龍.中英詩歌中水和風的自然意象對比[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7]陳晞.詩中的教義:縱觀宗教與中英詩歌[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3,17(2).
[8]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9]陳嘉.英國文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0]刁海新.約翰鄧恩的詩歌主題分析[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24(1).
[11]百度百科.回文詩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