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要】《紅字》是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海斯特由于犯有通奸罪而被判處終生佩戴象征著恥辱的標記——紅字A。雖然即將面對的是巨大的磨難與無盡的痛苦,她卻毅然選擇留在了這片記錄著她的恥辱與罪惡的土地上繼續生活。本文將從海斯特的性格,海斯特對丁梅斯代爾的愛和海斯特的贖罪思想三個方面來分析她固守在恥辱之地的原因。
【關鍵詞】性格 愛 贖罪
一、霍桑經歷對創作《紅字》的影響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I Hawthorne,1804一1864)出生于一個信奉加爾文教的沒落貴族家庭,與生俱來有著沉重的“歷史的負罪感”,熱衷探究人性的陰暗。
《紅字》深受作者影響,故事以清教為背景,充分反映了作者主張的惡乃人之本性,與生俱來的墮落是一切社會罪惡根源的思想。作品一方面對人的外在、內心罪惡,及道德上的罪行進行揭露,描寫罪惡對人類道德和心理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探討了罪與罰的關系。霍桑認為,人應該以一種坦誠的態度面對自身的罪惡,把自身的罪惡充分暴露出來,達到一種自我凈化。他說:“內在世界一旦凈化,外在世界游蕩著的許多罪惡都會自行消滅。”
二、海斯特沒有選擇離開的原因
海斯特·白蘭被判通奸罪,按清教法規,她必須帶著私生子在絞刑臺上示眾罰站,并在衣服上繡上代表通奸的恥辱的紅字“A”。她原本可以回到出生地或者到歐洲其他地方隱姓埋名開始新的生活,但她毅然選擇帶著小珠兒依舊居住在波士頓小鎮郊外的茅屋里。當丁梅斯代爾離世后,海斯特頑強地挺了過來,她和珠兒到異地生活,但最終還是放棄了與女兒的優越生活,又回到了波士頓,繼續居住在小屋里。海斯特為什么沒有選擇離開這個恥辱的地方?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1.由于海斯特的性格。《紅字》女主人公海斯特是個稍顯倔強而又極具反抗精神的女性,這種性格就決定了她不可能遠離那片土地去逃避自己的罪惡。這是她選擇繼續留在屈辱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
海斯特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罪惡,在眾目睽睽之下佩戴著紅字,懷抱著珠兒,忍受著人們惡毒的攻擊和犀利的目光,她的態度是昂然的——幾乎是高傲的。“她雖然面孔紅得發燒,卻露出高傲的微笑,用毫無愧色的目光環視著她的同鎮居民和街坊鄰里。”“海斯特簡直是以一種安詳的舉止度過了此時的磨難”。面對恥辱和眾人的攻擊,她并沒有低下高貴的頭,而是泰然處之。
2.由于海斯特對丁梅斯代爾的愛。為了保護她的愛人,她選擇了毅然留下。這是海斯特選擇繼續留在屈辱之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里有她的所愛——丁梅斯代爾。海斯特是一個感情豐富的女人,在恥辱、絕望和寂寞中,她依然堅守著對丁梅斯代爾的愛。因此,她要繼續生活在那恥辱之地,與丁梅斯代爾站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繼續著對他的愛。當初她為了丁梅斯代爾,為了保住他的名譽和地位而帶上了恥辱的紅字A,獨自忍受著屈辱,即使面對威爾遜牧師的說出孩子的父親就可以取下紅字來作為交換條件的誘惑,她也絲毫沒有動搖保護愛人的決心,她堅持“不僅能忍受自己的苦,還能忍受他的苦”而繼續生活在小鎮上,雖然她不可能再與丁梅斯代爾有什么聯系,但至少她可以經常見到他,傾聽他的布道,通過他的外表來判斷他的情況,以自己的方式繼續對他的愛,去保護他。而到后來,當她看到愛人備受靈魂煎熬,精力幾盡耗完的時候,海斯特又為愛毅然選擇摘下紅字出走。但這一切未能如愿,她還是沒能離開。在丁梅斯代爾去世后,海斯特離開波士頓一段后又再次回來,過著深入儉出的生活,直到生命的終結。而這個選擇,同樣是為了對丁梅斯代爾的愛。因為這片土地不僅記錄著她的青春、她的愛情,而且埋葬著她曾經深愛著并且依舊愛著的那個人。
3.由于海斯特的贖罪思想。《圣經》指出人在犯罪之后在經歷了諸多磨難,可以贖回原罪,行善去惡,在死后重返伊甸園。霍桑認同清教的這一救贖思想。在《紅字》中,海斯特也是教徒,她認為可以通過內心的懺悔與過失的贖罪而洗刷罪惡,獲得拯救。這是海斯特選擇繼續留在屈辱之地生活的關鍵原因。
為了彌補自己的罪惡,得到寬恕而獲得新生,海斯特公開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帶著自己罪行的見證——小女兒珠兒,開始了“殉道”般漫長的救贖之路。“她的罪惡種在此地;她的哀愁種在此地;所以她要在此地懺悔。”她選擇了繼續留在這片土地上為自己的罪行贖罪。她相信可以以自己的智慧和高尚的行為來改變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她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窮人,用寬廣的胸懷去包容一切,逐漸使自己從罪惡中獲得救贖,最終海斯特以自己的道德操行擺脫了自己的罪惡并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天使”。
三、結語
海斯特的贖罪思想,堅強與倔強的性格,以及對丁梅斯代爾的愛,都把自己牢牢地拴在了波士頓的那個小鎮上。她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屈辱,戴上紅字,直至終老都沒有離開那片記錄著她的愛情、罪惡和恥辱的土地。
參考文獻:
[1](美)納撒尼爾·霍桑著,胡允恒譯.紅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姜月.浴火重生的鳳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段琦.圣經故事[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