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以東北真實文化生活改編的影視劇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認可,東北的鄉土人情與生活方式也受到了觀眾的追捧。在央視中頻頻出鏡的趙本山作為東北影視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把“二人轉”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帶出了東北,帶入了眾多影視節目中。趙本山建立了自己的影視文化團隊,以東北特殊的文化生活為背景制作了許多鄉村系列的影視作品,得到了國內觀眾的一致好評。具有鄉土氣息的東北影視作品不但成為了東北文化的一大亮點,也為國內影視劇的發展增加了新的血液。
關鍵詞:影視文化 鄉村主題 東北影視作品
影視文化是近幾年文化產業鏈中的熱門題材,它把日常文化中的圖片、樂曲、話劇、歌劇和書面文字融合成一體,用生動的視聽效果表現出來,增加了它獨有的特色:光線的使用與色調的調整。影視文化因為其簡單而被人們接受并喜愛,也因為它所采用的是傳統文化中最為生動的表演形式而受到人們的追捧。在影視文化日益壯大的今天,影視的內容越來越被人們所期待。很多好的作品成為了人們精神上的慰藉,同時還可以讓觀眾從不同角度發現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此時,東北影視文化出現在了熒屏上,為整個影視文化加入了新內容,注入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血液。因此,具有地方性文化特征的影視作品值得人們去研究與創造。
一、東北影視文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發展情況
(一)東北影視文化的歷史進程
東北是國內資源豐富、文化繁榮、經濟雄厚的一個區域,在這獨特的地域環境中生活著一群民風淳厚且性格豪爽的人,這些人造就了現在東北獨特的文化大環境。東北是我國發展影視文化的先行區域,早在日本投降時期就建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并且生產了自己的電影作品,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才正式改名為東北電影制片廠。當時整個影視團隊在儀器不先進、技術不嫻熟、環境較惡劣的情況下拍攝出許多珍貴的電影。這些電影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新聞價值,為后人留下許多開國之初珍貴的時事新聞資料。最初的影視工作者不顧生命危險用血的代價為如今的中國留下了歷史的影像,并將當時的部分戰爭記錄了下來。東北影視文化在國內文化產業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二)東北影視文化的發展情況
隨著時代的轉變,東北影視文化從興起到衰落又到風靡全國,不僅經歷了時代的考驗,還經歷了時間的磨練。許多具有創新精神的創作家對東北新興文化進行了新的演繹,他們把融合時代內容的、獨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風格帶進了影視作品中,其特有的影視風格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人物是趙本山。他和他的影視團隊不斷改革和創新,相繼推出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影視作品,內容多以東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為題材,并且利用東北人特有的豪邁性格作鋪墊,演繹出一系列具有東北地域文化靈魂的優秀作品。在這些具有東北氣息的影視作品中,沒有絢麗的舞臺,只有東北人生活的鄉村;沒有星光閃耀的大明星,只有一群普普通通的農村老百姓;沒有虐心的情感糾紛,只有生活里瑣碎的點點滴滴。可就是這些能代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視作品卻悄悄地深入了人心,得到了國內觀眾的熱烈追捧與好評。在這個生活節奏特別快的時代,東北影視劇的風格能讓觀眾放下生活的重擔,在觀看影視劇的過程中放松地笑,讓影視文化更加地開放與不拘一格。所謂成功就是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東北影視文化在整個文化大環境中無可置疑是成功的。它在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影視文化的發展。
二、東北影視文化特點
東北民間文化傳承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二人轉”,這種演繹方式不僅極具地方特色,還在宣傳地方文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二人轉”起源于東北民間,是廣大東北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們自編自造的一種娛樂演繹方式,起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作為東北代表性的影視文化,“二人轉”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低俗的言語和色情的內容受到了很多觀眾不同程度的批評與排斥。“二人轉”本身屬于地方性文化產物,其表演內容大多沒有經過整理和修飾,放到全國性舞臺必然會受到大眾的評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其評價也各不相同,有些國內的傳統文化界元老對其評價為惡俗,并刊登在了知名的報刊上。這些負面評價對“二人轉”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至此,“二人轉”的文化內涵是否健康成為了其繼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很多熱愛東北文化的藝術家為了改善這一缺點,從此開始將“二人轉”進行艱難的轉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將高雅藝術帶進“二人轉”的靈魂。在“二人轉”轉型的過程中,媒體的高度關注與觀眾的嚴厲評判都將其推向了風口浪尖之上。雖然轉型艱難,但是作為東北影視文化領軍型人物的趙本山卻不畏艱難,對東北影視文化進行了改革,其影視團隊對“二人轉”的低俗語言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同時對內容進行了整理和豐富,讓其內容更貼切于國內的現實生活,為全國觀眾所接受,將原本只屬于東北的“二人轉”推向了全國,成為國內影視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改革后的“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站在臺上唱,還將其融入到相聲與小品當中,結合兩者的長處對作品進行完美的演繹。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接受了“二人轉”,并把它放入很多電視劇或者電影當中,也有越來越多觀眾接受了“二人轉”并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確切地說,東北影視文化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是眾多東北影視演員和熱愛東北影視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東北各大電視臺把具有東北特色的電視劇、電影、娛樂節目進行了大肆的宣傳與播放,把東北的鄉土人情和文化價值觀都呈現在觀眾的眼前。趙本山、小沈陽、宋小寶等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在央視中演繹了許許多多具有東北特色的影視文化作品,把地方性影視文化推向了全國。與此同時,國內開始追捧通俗文化節目的新高潮進一步促進了東北影視文化的發展。東北影視作品將娛樂影視文化推上了新高潮,以其輕松自在的演繹方式讓觀眾感覺到歡樂和輕松。
三、東北影視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影響力
趙本山在央視獨具一格的表演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認可,他憨厚老實的農民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趙本山成為了央視的常客,他除了用獨有的趙氏風格娛樂大眾之外,還將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與實際生活中的農民生產生活問題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進行自我的反思。因此,趙本山的小品被稱為具有時代代表性的東北影視文化產品,在各大頒獎晚會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雖然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他和他的團隊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停滯不前,反而應勢而上地創立了屬于他自己的文化傳媒集團與藝術學校,以此為基礎不斷搜羅藝術人才,將其進行系統的訓練和培養,為東北影視文化藝術培養優秀人才,也更好地為東北影視文化培養新的接班人。除此之外,他的創作團隊還不斷地推陳出新,一改往日東北抗日戰爭劇的老路,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發現生活題材,創作了許多以農村現實生活為主題的鄉村愛情片,如《鄉村愛情》等,連續七部連載說明該影視作品的成功,它不僅體現著東北影視文化的發展,還推動著國內影視文化進入了新高潮。隨著東北鄉村劇的播出熱,很多人對其評價也各不相同。
從專業藝術層面來講,東北鄉村劇是值得尊敬和肯定的。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一不是勞苦大眾,這些人物不僅是東北的平民百姓,也是全國農村人的形象,劇中的謝大腳、王大拿、王小蒙、長貴、劉能等人物演繹得都很讓人深思,其名字現在已經家喻戶曉,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該作品是很成功的。以往的愛情劇和抗日劇因為其特有的觀眾群體而一直榮寵不衰,因此投資商進行這類投資時幾乎都可以輕輕松松地賺錢,而農村劇因為其文化內涵的不同鮮有人會去冒險一試。趙本山及其傳媒集團利用行業空缺將農村劇進行了創新,將已經成熟的“二人轉”融入其中,播出后效果驚人,也表明了東北影視文化的創新得到了全國觀眾的肯定,對其今后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東北影視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趙本山其實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他的人生經歷相對于其他人來說還相對坎坷,但是生活的艱難并沒有抑制住他內心對藝術的向往,也許是他獨特的人生經歷,讓他對人物的性格把握得十分到位,成就了他現在的演繹風格。本山劇的表演從來沒有所謂的高雅和平庸,其表演形式更為接近生活和農民,因此鄉土氣息濃郁,保留了很多東北農村特有的味道。在全國熱播時,其特有的語言和著裝讓全國各地觀眾直觀形象地了解了很多東北的文化和習俗,為東北影視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本山劇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是不可否認其存在著一些瑕疵:農村劇中的人物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農民,而是只代表了那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個別農民,因此其反映的現實問題不夠突出,劇中人物生活較為理想,且部分劇集當中對殘障人士以及農民本身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諷刺和嘲笑。這樣的歧視現象是需要進行批評和改正的。要想完整地演繹東北的風土人情,除了對語言和風俗進行細致的刻畫外,還要結合當地的黑土地文化,要將真正的東北文化融入到影視作品當中才能將其發揚光大,使東北影視文化長盛不衰。
四、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影視文化行業也在不斷地改革創新,影視作品的種類不斷豐富,人們對高品質和有內涵的影視作品需求量越來越大。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東北藝術家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將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習俗融入到影視作品當中,通過特有的“二人轉”演繹方式與東北農村劇進行完美的結合,創作出一批又一批的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目前,東北影視文化雖然已經是國內影視大環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影視類型,但在肥沃的東北土地上還有著許多未開拓出的文化題材,其潛力之大無可想象。希望更多的藝術家將東北影視文化帶入一個新的篇章,為祖國的影視文化事業增添更多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周青民.二人轉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性因素探析[J].戲劇文學,2014(05).
[2]高林波,張玉梅.東北影視劇小品“俗”語言的文化闡釋[J].社會科學戰線,2011(11).
[3]胡璇.大眾文化視域下的“趙本山現象”解讀[J].中州學刊,2013(09).
[4]鄒英,李芳.“本山影視劇”的地域文化傳播效果分析[J].當代傳播,2012(03).
(作者簡介:楊陽,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方向:東北影視文學、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