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年前,我與漢服有個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翠湖西畔的柳葉兒卻青青依舊。別了姹紫嫣紅,蔫了桂花飄香,不見了浮魚飛燕,散落了滿地芬芳,只留下幾對鴛鴦,呵護著誰是誰的蒹葭。走在長亭的盡頭,正當回首蕭瑟處時卻透過湖心拱橋,終于翹盼到了思慕已久的伊人——繡襦飄飄,發髻繚繞,若鳳羽輕飛,浸潤了我的心跳。三百六十年了,你我好不容易如期赴約!
芳草連天,鶯歌燕舞,還記得我們第一次依依惜別的時候是在長亭的那一端,美好的時景總是讓人愈發憂郁。你說,要贈我你最美麗的外衣,增我無與倫比的飄逸;我說,遺失你的美麗是我今生今世最蒼白的無力……悠悠情語,絲絲嵌入了那長廊,化作不可磨滅的印跡。幸運的是上蒼一時沒有找到打開我們同心鎖的鑰匙,我們得以逃過一劫。用廣袖擦拭完對方眼角那幸福的淚,然后信步長亭,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凝視你溫婉的雙眸,我們的相會還在繼續,在這長亭上……
銀裝素裹之下,你同樣披著仙女般的素紗。一切都在這個季節凍結,唯有你的裙襦、我的長袖在風中相擁抽泣,執手相看淚眼。你掩住面頰推開我說也許我們注定會是一場空白,我將要觸及你秀發的雙手頓時失去血的色彩;你消失在了一片茫茫的雪白,我也彌漫在了一堆即將稀釋了的霧靄,只落下一段我們若干年后再相見的旁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一個保守三百六十年的約定終于在今天得以實現,可我又不禁陷入了迷惘。那是你潔白依舊的繡襦雅裾讓我彷徨,讓我急促,讓我想到了華夏。曾經有人問我,中國為什么被稱為“華夏”,中國人又為何稱之為“華人”?直至后來我才逐漸頓悟,所謂“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可是,三百六十年前,我已經幾近失去了你美麗的衣裳,長久的無奈更兼彷徨,飄飄衣袖,竟在何方?最美我又遇見你在這陽光微熱的時候,柳葉兒依舊泛著嫩嫩的綠,期待和準備著再一次的發青、抽芽兒……
再見你,縱使浩渺煙波,也湮沒不了我抵足的堅定;再見你,冷冷的冰霜澆不滅我燃燒的火種;再見你,款款烈風松不開我緊握你的雙手……你裙裾的輕柔,你長發的飄逸,你談笑的從容,你步履的自信,我必將重新拾回。微熱的陽光正在躁動著,難以掩飾的熱焰欲將噴薄,紅日及頂之時就是你我相伴高飛之日。
望斷長亭,登臨古道。三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愿執你之手,與你偕老,共同見證我們永恒不變的真理,再續服章之美!
相關鏈接:漢服,自堯舜時代即初具雛形,到漢代臻于完美,故稱漢服;1279年,宋元崖山海戰后,元朝徹底覆滅,漢服猶存;1644年,清兵入關,剃發易復,至21世紀初已有三百六十余年。
作者簡介:高衛,武昌理工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喜歡簡單不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