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明瑞 侯福建
摘要:行政監督實效提升對于規范行政權力運行、促進廉政建設以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行政監督實效由監督效力、監督效率、監督效益、監督效度這四個維度構成。在行政監督實踐中,行政監督理念落后、行政監督體制功能不強、行政監督法制體系不夠健全、行政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等都制約了行政監督實效的提升。因此,要通過革新監督理念,加強監督隊伍建設;完善行政監督體制,增強監督協調力度;推進監督立法,實現監督法制化;創新監督運行機制,拓展監督主體功能等方面來提升行政監督實效。
關鍵詞:行政監督;行政監督實效;路徑
所謂行政監督其本義是監督行政,它是指作為依法享有行政監督權的監督主體對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使國家行政權所實施的監督。[1]按監督主體的不同,可以將行政監督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廣義的行政監督是指由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或個人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所進行的約束、檢查、督促;狹義的行政監督是指國家機關在內部所進行的一種監督活動,也就是行政系統對自身的一種監督。加強我國行政監督時效性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新監督理念,加強監督隊伍建設
(一)強化監督意識
監督意識的強化能夠大大改善行政監督質量,發揮行政監督應有的效果。領導干部職位越高,權力越大,權力的錯誤運用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也就越大。所以,對領導干部進行監督、制約的力量要求就越大,由此給各監督主體造成的心理壓力也就越大。因此,我們必須要強化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的監督意識。一方面,監督主體要積極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監督法規,充分認識行政監督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做到敢于監督、勇于監督、善于監督。另一方面,監督客體要克服特權思想,樹立人人地位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監督權人人平等的思想,確立自覺接受來自各方監督的觀念,行動上積極配合監督主體的監督工作。
(二)加強監督隊伍建設
行政監督的實效是通過行政監督人員的工作來實現的。要提高行政監督實效就必須提高行政監督人員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改進監督方法,建設高水平的行政監督隊伍。首先,通過嚴格科學的選拔程序充實監督隊伍。把有較高政治素養的人選拔充實到各級監督隊伍中來并培養成為骨干,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寧缺毋濫。其次,通過培訓提高行政監督人員的政策水平。對行政監督人員進行經常性的能力訓練,可采取見習培訓、崗前培訓、崗位培訓、能力測試等多種形式,使行政監督人員接受新的監督知識,實現監督人員的能力提升。[2]最后,通過學習加強行政監督人員的道德修養。監督人員應該刻苦鉆研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培養自己的道德感情,磨練自己的道德意志,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完善監督體制,增強監督協調力度
賦予監督機構獨立性和權威性,由獨立行使行政監督權的機構專門監督行政行為,是迄今比較成功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的關鍵在于監督權必須相對獨立,其獨立性體現在機構獨立、權力獨立、人事權獨立以及財務權獨立等方面。行政監督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質上是權力對權力的制約。有效的監督必須以監督客體切實處于監督主體的監督之下為前提,并且監督主體的監督活動不受監督客體的直接制約和干擾,以保證監督主體能充分行使監督權,保證監督的獨立性與權威性。要賦予行政監督機構獨立性,就必須在紀律檢查部門以及監察部門實行垂直領導體制,給予獨立的人事任免權和財政保障等,使其形成相對獨立的人格,能夠獨立地行使自己的權力,進一步增強其權威性。
三、推進監督立法,實現監督法制化
行政監督立法是依法實行行政監督,提升行政監督效力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盡快建立健全各種行政監督法規,才能為積極有效的行政監督提供基本的規范程序。要制定統一的《監督法》,明確規定監督的主體、監督的內容、監督的方式以及監督的具體手段等內容。同時,制定配套的各項單行專門法規,如《行政監督程序法》、《反貪污賄賂法》、《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公民舉報法》、《政務公開法》等,在此基礎上及時形成較為完備的監督法律體系。在統一的《監督法》尚未制定前,地方政府人大可以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行政監督的地方性法規。“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已經頒布的有關行政監督與廉政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行政監督者應自覺做到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等不動搖,要加強對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等情況的督促檢查,加大查處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等行為的力度,切實維護法律法規的嚴肅性,不斷增強行政監督隊伍的監督力和戰斗力。總之,只有完善監督法制,才能為健全行政監督法律機制,依法實行行政監督提供基本的規范程序和保障。
四、創新監督運行機制,拓展監督主體功能
外部監督主體呈現多元化,正是由于各個監督主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才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行政監督體系。在該體系中,各個監督主體的功能都不可或缺,各個監督主體的力量都不可忽視,要積極拓展各個監督主體的功能,完善行政監督的運行機制。
(一)強化人大監督機制
人大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行使的最高形式的監督,它是以人民做后盾,以國家強制力做保證的國家權力監督。因此,強化人大監督機制是制約行政權力、防止權力腐敗的重要途徑。一是健全組織機構,設立人大監督委員會。把法律賦予的各級人大(常委會)對于同級政府的監督權落到實處,同時要保證國家監督機構的獨立性。二是提高人大代表素質和監督能力。通過培訓等方式,讓人大代表熟悉有關監督的法律、法規,了解監督的形式、程序和方法;加強人大代表的質詢權、罷免權等監督權的落實,提高監督力度。三是擴大人大對行政機關的監督范圍。將人大對政府工作報告事項的審議擴展為對所有涉及全局性利益和公眾關注的重要事項進行審議并依法行使聽政、質詢以至彈劾。四是改進監督方式。變程序性監督為實質性監督,變一般性監督為重點監督,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作為監督重點,提高監督水平、監督質量和監督實效。
(二)完善群眾監督功能
群眾是基礎和力量源泉,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督主體,只有人民群眾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怠,政府工作人員才不會濫用手中的權力。[4]一是要完善信訪、舉報、申訴和控告體系。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推進監督渠道的多元化。進一步完善群眾信訪舉報的網絡體系、健全保護和保密制度、建立舉報獎勵反饋機制,保證言路暢通,保護舉報者的合法權限。二是要暢通群眾監督的利益訴求渠道。實現四個結合: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渠道把群眾監督與新聞媒體結合起來;通過電子郵箱、博客、QQ、論壇、貼吧等渠道把群眾監督與網絡媒介結合起來;通過工會、婦聯、青聯、村(居)委會等渠道把群眾監督與社會團體結合起來;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提案形式把群眾監督與兩會代表結合起來。三是要落實政務公開制度。認真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開包括政府辦事機構職責范圍、辦事規則和程序、辦事時限和結果、辦事紀律和投訴途徑等在內的政務活動,切實使群眾監督落到實處。
(三)打造網絡監督平臺
廣大網民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國家事務,發表意見建議,提供信息線索,行使民主監督權利,推動網絡輿論的形成,使虛擬的網絡變成現實監督的平臺。[5]通過網絡實現網絡信息數據共享,將各種行政監督原始資料錄入、整理與入庫,以及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對行政監督各種信息內容進行處理、傳遞、開發、利用,從而建立起行政監督實效提升數字資料庫。打造網絡監督平臺既是基礎性的工作,同時也是關鍵性的工作之一。它可以被看作是行政監督的情報機構對信息資源進行有計劃的積累和布局,從而達到滿足、保障行政監督組織的建設與發展的需要,是對行政監督主體功能的拓展,有利于行政監督實效的提升。
總之,行政監督是我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職能實現的保證,它的目的是使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能夠依法履行職責,防止權力的濫用,從而提高政府效能,促進國家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加強、完善行政監督機制仍然是行政體制改革乃至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必須要從完善體制、加強立法、提高人員素質、重視配合協調這幾個方面入手,使行政監督科學有效開展,真正達到行政監督的目的,從而推進行政機關的廉政勤政建設,為我國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夏書章.行政管理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292-293.
[2]王世雄.我國行政監督體制的現狀與發展趨向[J].政治與法律,2012(6).
[3]陳奇星.行政監督新論[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8.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5]周帆,何佳倪.完善我國行政監督體制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