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理必須被科學所檢驗,這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共識。科學之所以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與其所擁有的客觀性是分不開的。對于這種地位持反對意見的觀點往往都否定了科學的客觀性。但即使承認科學具有某種客觀性,科學的這種審判的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
關鍵詞:科學;客觀性
一、對于科學權威地位的挑戰
科學在當今社會所具有的權威地位不是一日之間忽然得來的??茖W家們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的科學理論需要經受經驗的不斷檢驗,并且提前做出一些準確的預測才能服眾。但這種歸納而非演繹式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多方的質疑,尤其是針對科學是否具有客觀性這一點,總結起來有三點:
第一點,現在的科學理論都需要建立在實驗數據的基礎上,但數據并不是客觀的。如同現實世界中找不到一個完全理想的三角形一樣,所有的實驗數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誤差,即使這種誤差在當前仍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人們所忽略,但其客觀性仍然需要被質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誤差可以被不斷縮小,以此來迎合更精細化實驗的需求。但誤差是始終存在的,人們永遠只能是逼近真理,卻無法達到真理的彼岸。
第二點,根據庫恩的范式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切的科學問題的提出都已經被科學共同體所處的范式事先規定了,科學問題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其必然的理由。每一種范式所導出的問題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科學共同體所具有的世界觀的影響。況且范式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這使得每一個范式所承認的所謂真理,亦即凡是之所以建立的根基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個真理對于其范式而言是客觀的,但針對其他范式而言卻絲毫不具有客觀性。即便庫恩本人在晚年的著作中對這一驚世駭俗的觀點進行了辯解,試圖調和范式之間的根本對立,但仍然沒有解決這種范式客觀性的問題。
第三點,在海德格爾看來,研究是現代科學的本質,而研究的本質則在于在存在者領域之中將認識自身作為一種程式合理、合法地建立起來。每一種程式都需要在敞開領域中獲得其價值。在認識活動開始前,認識的程式就已近在敞開領域中扎根了,這是一種維系的過程。在研究的過程之中,需要有某種清晰的輪廓被規劃出來,并且應該與維系的過程是同發生的。時至今日,科學研究需要在一個被給定的領域中進行,進行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精確的計算,通過這種計算來控制研究的對象。而對于計算方法的不斷改進是程式不斷適應所在領域的體現,這是一種“企業式”的活動。他并不認為現代科學具有一種范式轉換般地變化,科學本質上仍然是同一的。極力地試圖正名科學具有所謂的客觀性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賦予科學客觀性只能讓科學止步于存在者領域而無法進入存在領域。現代科學研究的前提就是將研究對象客體化,但這在哲學初期是不存在的。哲學研究并沒有主體、客體這種明確的概念,研究的是已經被擺放出來的事物。自笛卡爾以后,客體被視為表象的對象性,真理被看做是表象的確定性。為了確定這種確定性,笛卡爾將第一性給予了人,把人當做主體,主客二分被確立下來。這種傳統并不是人類固有的,而是最近幾百年被人自己強加上去的。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去懷疑這樣的劃分到底有什么意義在其中。
二、針對挑戰的一些回應
前面兩種說法質疑了科學具有客觀性的這樣一種預設。第一種說法并沒有回答相對的科學如何能夠得出相對的客觀性以及相對的真理這一問題。第二種說法并不能讓人弄清范式同真理與表面上的客觀性之間的關系。而第三種說法并沒有懷疑科學具有客觀性這一預設,而是認為笛卡爾意義上的客觀性沒有揭示出存在的歷史,而只是在存在者意義上做一些表面文章。在《形而上學導論》中海德格爾提到,形而上學的根本任務是超越存在者上升到存在。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往往忽視形而上學的根本任務,尋求科學的根基不夠深入,只是問“為什么”,而絲毫不懂為什么我們會問“為什么”。科學簡單地把原因當做真理,而沒有進一步問問題。但這種說法并沒有說清現在的世界為何會是這樣一種樣子——科學如何成為了衡量事物的標準,甚至成為了客觀的真理?實際上海德格爾并沒有解釋清科學客觀性何以可能這一問題。
科學所具有的客觀性是如何被引入到科學之中的?具有客觀性的科學如何具有了為我們提供判斷標準這一力量的?
我們需要注意到,科學研究需要建立在將對象客觀化的基礎之上,在這一行為中,一切具有主觀因素的東西都會被去主觀化。自然科學會被社會科學賦予社會性,但社會科學反過來又要要求自然科學為社會科學的對象提供客觀化的基礎??陀^性應在科學作出解釋之前就被置于科學之中。
三、科學的客觀性何以可能
經過上面的復雜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在科學本身運作的過程中是無法解決其客觀性問題的。要想為其客觀性找到一個存在的根基就不得不尋求另外一種路徑,而這條路就是窺探其背后的話語機制。在某種層面上,話語是科學的發言人,要想證明自身的合法性,科學必須借助于其所依附的話語機制。科學本身是客觀的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所依附的話語機制是否足夠客觀。現代科學所采用的話語機制,使用的話語都是中性的、經過一道去主觀化程序的,力圖抹去一切主觀色彩。這樣的話語機制能夠保障科學的表達方式一定是客觀的。這就滿足了科學希望在解釋之前就獲得可觀性的要求。
科學作為一種人類通過語言所構建起來的非實體性的力量,對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產生實質上的作用在于其能夠作出解釋。這種解釋并非通常認為的那樣是通過客觀性來獲得的。客觀性往往代表的是事物的自在自為,不與其他任何事物相關聯,也就對外物不存在任何解釋力。具有這種性質的科學不可能具有絲毫解釋的力量。若我們仍不放棄對于科學絕對客觀的追求,只能走向一條死路。話語想讓我們看到的客觀性與絕對的客觀性是不同的,解釋的力量與合法性是一體的。身處在現代科學化與機制下的我們,同話語機制下的客觀性是具有緊密聯系的,這聯系產生的力量甚至比我們同絕對客觀性的聯系所產生的力量還要大。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一開始就被話語所規定了,這種規定就是所謂的客觀性,我們想要的那種客觀性。
【參考文獻】
[1][美]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德]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2008.
[3][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熊偉,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作者簡介:付堯(1991—),男,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哲學碩士,單位: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