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萍
摘要:當前,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作為會計環境中起主導性關鍵作用的經濟因素,對會計發展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面對經濟全球化對會計目標、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準則方面的影響,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應采取積極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對策
當前,會計所處的會計環境最顯著的特點是世界經濟正逐步走向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作為會計環境中的經濟因素,對會計發展的影響是復雜而深刻的。會計發展的原動力是會計環境的變化。會計環境是與會計產生、發展密切相關,并決定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實務發展水平的社會環境的總和。會計環境主要包括經濟因素、科學技術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文化教育因素等。其中對會計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是經濟因素。本文主要探討經濟全球化對會計目標、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準則方面的影響,以及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一)對會計目標的影響。會計目標是會計信息系統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是會討環境作用與會計信息系統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會計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認為是由會計環境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決定的。
關于會計目標,理論界有兩個代表性的學派,即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托責任學派產生于商品社會初期,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時。在公司制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但資本市場尚未形成,依存的是直接往來形成的資源的委托與受托關系。決策有用學派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依存的是發達的資本市場,資源的委托與受托關系是通過資本市場建立起來的。因這兩種學派產生的會計環境不同,導致這兩種學派在會計導向、信息質量特征的側重點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從導向上看,受托責任觀是面向過去,決策有用觀是面向未來;在信息質量特征的側重點上,受托責任觀強調可靠性,決策有用觀更側重相關性。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本在全球范圍流動,資本市場日益發達,這會使資源的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委托受托關系因資本市場的中介而變得模糊起來。報表使用者通過客戶提供的財務報告來分析評價客戶的資產實力、資信狀況和風險狀況。會計信息已成為各市場主體達成交易的重要媒介,報表使用者對信息的要求也更傾向于決策有用的相關信息。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是會計目標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對會計確認的影響。會計確認是對那些交易及其影響可以作為會計要素進入會計報表的識別和選擇,是會計程序中的首要環節。會計確認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對此,FASB指出,確認一個項目,在符合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則這兩個前提之下,應符合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四條基本的確認標準。生產和流通的日益全球化,促使國際貿易、跨國公司、跨國銀行等飛速發展,從而帶動金融全球化。這使金融工具日趨多樣化,衍生金融工具不斷涌現,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因衍生金融工具不完全滿足上述四條標準而得不到確認。
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得以確認的主要原因是其不符合現行的資產負債定義。現行會計理論中的會計確認,其實質是對過去交易或事項后果的確認,與傳統的即期交易相比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為將要在未來某個時間完成的交易,即其時間屬性是未來的。因此,顯然不符合現行會計確認標準。
為解決這個問題,IASC打破了對會計要素的定義僅限于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的限定,而將之擴展到正在發生和未來發生的交易和事項。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會計確認的標準也應得到相應的發展。
(三)對會計計量的影響。會計計量是會計的核心。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再強調收益計量且相對穩定的傳統會計環境中,歷史成本因其客觀性、可驗證性和有利于反映資產經營責任履行情況的優勢而被廣為推崇。然而,當前會計環境及信息需求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歷史成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于是需要運用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的屬性。1990年9月,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主席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生。時至今日,國際會計準則中,涉及到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準則已達到十幾個年頭之多。
公允價值可以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化和風險,具有高度的決策性相關性,使資產負債表更能體現企業價值,提高了會計信息在經濟信息系統中的地位。公允價值的運用呈現出從金融工具向其他領域延伸的趨勢。當市場經濟發展到完全有效、完全競爭的時候,必將是會計計量最需要反映真實價值的時候,即公允價值將取代成本觀念而占據主導地位。
(四)對會計準則的影響。會計準則是會計工作的行為規范。一國會計準則是根據本國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環境因素的特點,為了滿足本國經濟的發展而建立的。目前,世界各主要證券交易所已擁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上市公司,由于會計準則的差異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奔馳公司到美國上市時,按照德國的會計準則,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國的會計準則,它就變成了虧損公司。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作為國際商業語言的會計必須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會計準則,以提供真實、公允和可比的會計信息。因此,需要有權威機構來制定國際會計準則,以協調各國的會計工作,使各國的會計報告具有可比性。為此,國際會計準則應運而生。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就是為了統一各國的會計語言,以便于不同國別的投資者(報表閱讀人)閱讀報表。迄今已制定的32項國際會計準則,已影響世界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從而達到使各國財務報告具有可比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近年來,國際會計協調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加入到了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行列中。到2005年,要求本國公司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家將達到65個,但是中國未在其中。
二、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會計發展與改革應采取的對策
世界經濟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經濟體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會計的發展趨勢是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近幾年,我國借鑒國際會計慣例進行了一系列會計改革。但我國目前的情況很不樂觀,比如會計準則問題,財政部原打算1993年至1996年花4年時間建成會計準則體系,后來準備2004年基本建成,但現在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實務跟不上。
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是由30年前完全的計劃經濟轉換而來的,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根發達國家的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性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在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協調上,想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我國會計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考慮我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趨利避害,扎扎實實地搞好我國的會計改革。
長遠來看,中國會計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將中國會計基本上融人世界會計的發展軌道,中國與世界各國采用共同的國際會計準則,會計信息實現全球間標準化和通用化。從近期來看,中國會計國際化的目標就是在充分考慮中西方會計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保持中國會計特色與國際慣例之間的關系,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逐漸縮小中國會計與國際慣例之間的差異,提高中國企業尤其是公司制企業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減少和逐步消除外國投資者對中國會計報表的誤解,促進所供會計信息滿足國際經貿往來和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