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堯
摘 要:本文以幾次重大的國有企業“污染門”為例,深入挖掘了政府該行為的原因。并進一步地針對這些原因從政府自身,信息披露以及建立有效第三方這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聲譽透支;污染門
一、問題的提出
2010年7月3日,紫金礦業旗下的紫金山銅礦發生污水滲漏,造成汀江流域局部污染.此事件迅速引起了國內外是廣泛關注。事件披露期間,紫金礦業的股票價格急速下降,經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最終換來了紫金礦業的新生。從2010年7月份的股票走勢可以看出,7月20號起,紫金礦業的股票價格連續上漲多日,不僅全面收復了7月12日相關消息曝光后股價連續下跌的失地,甚至比泄漏發生前5.8元左右的股價還高出了不少。這一波股價漲勢,確實讓眾多專家和股民匪夷所思。為什么當污染事件發生之后,政府會不惜犧牲自身的聲譽,用國家的聲譽來盡量挽回紫金礦業在這次事件受到的重創。
以紫金礦業為例的國企污染不是特例,而是一種常態。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環境保護部新近公布的《2014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及污水處理廠全年監測超標企業名單》透露,2014年環保部監測的7123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中,有2915家企業超標排污,約占監測總數的四成,而其中有相當部分都是國有企業。從表1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從2010年紫金礦業污染事件之后,幾乎每年都有眾多大型國有企業被曝光污染事件。
對于企業聲譽進行透支產生的原因,國內學者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002年張維迎在《法律制度的信譽基礎》一文中,就提出:法律監管的失利是企業產生聲譽危機的的根本原因。而2008年,楊居正的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的聲譽與管制是互補并可以替代的關系。
二、政府為國企聲譽透支買單行為的原因
國際慣例中,國有企業也稱為國營事業或國營企業。僅僅是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而在中國,國有企業還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在中國廣泛意義上的國有企業包括: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和國有參股企業三種。
對于政府為國有企業聲譽透支買單的具體原因應該從國有企業的功能以及與政府的關系入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第二,大型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公司的主力軍。 第三,國有企業是我國支柱產業的重要支撐。 第四,國有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就業機會。第五,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第六, 地方政府與眾多國有企業之間存在利益共享關系。從以上的諸多要素中,我們便能很容易地理解政府的行為:為什么當國企面臨聲譽透支時,政府會挺身而出,為國企的不當行為買單。
三、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政府在國有企業聲譽受損之后為其買單的行為完全屬于政企關系的問題。從政府的角度來說, 政府扶持國有企業,使之更好的體現出國有企業的優越性,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這是無可厚非的,并且從自身職能出發,通過營造環境,給予相關政策等來關心、支持國有企業發展,也都是必要的。但這種關心與支持,不是無視問題的存在,更不是在發生了問題之后,全全為其買單。從企業的角度說,既可以借助政府的勢能,但同時又必須強調企業的獨立性,依法經營,承擔風險。總之,政府和企業是相互依存,且又相互獨立的關系。它們的利益有重疊之處,但又不會完全相同。
第一, 信息披露必須及時。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發生可能對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投資者尚未得知時,上市公司應立即將有關該重大事件的情況向證券監管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報送臨時報告,并予以公告,說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狀態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第二,有效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建立一個有權威性的中立第三方來監督企業的行為。其監督分為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兩類。第三方組織可以通過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狀況的了解和披露來防止企業聲譽透支事件的發生。當企業發生了聲譽危機事件之后,第三方應該積極督促企業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整頓,也敦促政府依法辦事,行使國家機關的監督和懲治權利,阻止惡性事件的蔓延,把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第三,建立有效制度,提高政府的監管能力。綜其所有,政府還是承擔著監督企業,維護社會和平發展的最重要角色,因此還很有必要從政府出發,有效提高自身對國有企業聲譽透支事件的監督能力,遏制企業肆無忌憚的破壞行徑。要提高政府對國有企業監管能力一個有效的途徑是:切斷地方政府官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紐帶關系。當地方政府的官員與該國有企業之間沒有必然的利益聯系之后,政府的監督力度肯定會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延喜.吳笛.聲譽理論研究述評[J].經濟與金融.2009.5
[2] 張維迎.法律制度的信譽基礎[J].經濟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