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裕春 姜妍冰
摘 要:解決養老保險公平性,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本文以農業大省江西為例,站在城鎮職工和農村養老保險視角,闡述現狀、剖析二者不公平表現及導致原因,提出解決措施,旨在于為江西省在養老保險改革中提供具參考價值的資料。
關鍵詞:養老保險;職工農民;不公性;表現及原因;解決措施
隨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合并實施,以及公務員、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金的并軌,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公平性問題,便凸顯出來,特別是在如今老齡化的浪潮下,它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是新時期保障農村老人生活質量和晚年幸福之根本。因此,本文選取了農業大省江西,在面臨農村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的嚴峻形勢下,積極探索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與農村養老保險公平性的問題,找出導致不公的現象及原因,繼而提出解決的對策措施,促進農村養老保險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也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江西省現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狀況
(1)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現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施的是“統賬結合”的核算辦法。其中,社會統籌賬戶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制;個人賬戶基金,按積累運作。并以1995年10月1日為分水嶺,此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退休養老金結構為: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調節金;此后參加工作的職工,養老金結構為: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但不管職工以個體名義購買,還是所在企業單位實行統一繳納,均按繳納金額的8%進入個人帳戶,剩下20%進入社會統籌基金。截至2014年,江西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人數已達783.2萬人,基本實現了全覆蓋。(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據國發[2009]32號文,截止2012年4月底,江西省在77個縣(市、區)開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參保繳費人數已突破千萬,參保對象是18至60周歲農業人口,已有290萬名年滿60周歲的農民開始領取養老金。資金籌集方式為“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參保對象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實行多繳多得。
二、影響江西省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公平性的因素及原由
(1)影響公平性的因素。一是參保資格與戶籍掛鉤,城鎮職工和農民只能按劃分的指定參保群體,分別參加江西省城鎮職工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養,從一開始兩個參保群體就處在了不平等的起跑線上;二是參保對象繳費比例不一,農民只能按繳費標準設為的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檔次,城鎮職工繳費標準按上年度省職工平均工資基數的60%、100%、300%檔次繳費,金額是農民繳費的十倍以上,當然進入個人帳戶累計資金也就多,享受到的社會統籌基金比例也高;三是社會保障水平懸殊太大。農民人月均養老金在85元,而城鎮職工月均養老金在2123元,二者間的待遇懸殊約10倍左右,農民的養老金是無法滿足目前社會生活水平的。(2)導致不公平的原由。政府面對不夠富裕的財政,在社會養老保險指導理念上,過分強調權利義務的對等,而將社會保險追求的公平性原則暫放在了一邊,政策紅利未能完全釋放。受我國二元體制結構影響太大,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關注多、投入多,不斷健全與完善,使之走向成熟。而對農村養老保險,無論政策還是財力,都表現的支持力度不夠,目前農村養老保險還處在起步階段,有待完善、健全、改革的地方還有很多。
三、應對江西省城鎮職工與農村養老保險不公平采取的對策措施
(1)改觀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險指導思想。要把社會保險的公平性納入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有平等享受社會保險的權利與義務,針對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險實情,要在社會二次經濟分配中,體現出更多的惠農行動,讓農民得到切身實惠。以實現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2)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政策與財政的支持力度。省政府要根據省情,積極推動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加大對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相互轉換銜接的政策研究、制度的制定與組織實施;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并隨著省財政持續增長的收入,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財政投入力度。(3)拓寬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渠道。除了政府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外,加大集體補助監督力度,凡經濟實力達到標準的村,必須據按比例(取高不就低的原則),為參保對象提供補貼,提高所占比重。(4)提高參保人員養老金的待遇水平。改變縣級管理格局,放寬資金政策限定,委托專業管理,加快新農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時與建立的參保激勵機制繳費年限掛鉤,根據社會發展水平,逐步、適當的對農民養老金進行調整,提高計發標準。
總之,只有不斷完善健全社會養老保險,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人人享有向公平享受的局面轉變,最終體現出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本質特征,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養老保險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鄭春榮.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公平性—基于不同收入群體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