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肅勇
燕京大學學生深刻懷念的美籍教授夏仁德
文 劉肅勇

1898年8月,夏仁德出生于美國費城一個信奉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夏仁德自幼即在宗教的熏陶下成長。1919年畢業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22年獲得心理學碩士,1923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后,即于當年8月來到中國北平,任燕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衛生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心理行為的學科,可以幫助人知己知彼,幫助人改進自己的行為,改進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可以治療心理變態的疾病。這門課很受同學們歡迎,燕京大學800名學子,竟有150人選修了夏德仁教授的心理學課。
1925年10月,夏仁德在北平與美籍女子露易絲·埃格伯結婚成家,生育三個兒子。夏仁德先后兩期在燕京大學任教長達25年,中國是他的第二個故鄉,讓他倍感親切熱愛。
夏仁德教授很有學問,卻沒有教授架子,能同學生們平等討論問題,課余還向學生們推薦十月革命書籍,在啟發探索馬克思主義思想時,還介紹可買得到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他還公開表明他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支持全世界進步事業,他本人卻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尤為難得的是,當中國進入20世紀30年代,處于民族危亡,舉國奮起抗日救亡時刻,他同情、忠誠無私地支持燕京大學學生參與愛國抗日救亡運動和爭取社會進步的事業,譜寫了光載史冊、可敬可頌的壯麗史篇。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突然襲擊沈陽,挑起侵略中國的戰爭,三個月即占領了全東北,再繼續進攻中國華北區,致成中國華北危機,各界民眾憤怒掀起抗日救亡,反擊日寇入侵運動。
1935年12月,北平各大、中學學生爆發了“一二·九”大游行,反對日本瘋狂侵略中國。當時正值天寒地凍,當參加游行的燕大學生行進到北平西直門,遭到軍警阻止不得前行,處于凍餓交加之際,夏仁德同雷潔瓊老師一起趕到,為學生們送來食品。
“一二·九”大游行之后,抗日救亡斗爭愈加深入展開,夏仁德教授打破沉默,毅然決然地站在中國學生一邊,在燕京大學校務會議上,同教授們展開辯論,表明他支持學生的愛國抗日救亡運動,這對燕大學生是極大的支持與鼓舞。繼此之后,夏教授竟然不顧艱險,在他的未名湖畔不算寬敞的家中,留出一個房間專供燕京大學龔普生等同學開會用,或收藏《八一宣言》等重要文件,還留出自家后門,供為暗下隨時出入。
夏仁德非常尊重和信任學生,從不打聽學生具體活動事情,反倒對學生們說:“我相信你們是為國家民族的,有什么要求我能做到的,說一聲就行了?!?/p>
1936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要抓捕一批進步學生,陳翰伯等幾個燕大學生就是躲進夏教授家中,睡在沙發和地毯上過夜,逃過魔爪。
1937年初,夏仁德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諾從陜北蘇區訪問回到北平,借用夏教授家的客廳,向20多位進步學生介紹此行見聞和撰寫成的《紅星照耀著中國》(日后出版的《西行漫記》)初稿,同時讓學生們傳看他自己拍攝的200余張照片,教育和鼓勵學生們奔向陜北這一進步和革命的新天地。有的人在此之后,真的去往陜北蘇區投身革命。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各大學遷往西南大后方。燕京大學未隨遷,因它是美國教會所辦,日本暫時還不敢對燕京大學怎樣。夏仁德在北平家中多次為并非燕大的學生精心設計,幫助他們化裝逃離北平,去往抗日根據地或大后方。還特為抗日根據地收藏藥品、醫療器械,以及照像器材,然后設法運往抗日根據地,支援八路軍、新四軍抗戰。
20世紀30年代末期,日軍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家在淪陷區的眾多燕京大學學生失去經濟供給,成為生活困難生,夏教授同校方領導商談學生勤工儉學,要貧困學生參與抄寫圖書卡片、印刷教材、幫廚或在校園內除草等勞動,掙錢解決點生活困難。再不足時,夏教授則盡其所能,除去他一家人最低開銷,余下錢全部用來救濟貧困學生。夏教授為此捐助了多少錢,誰也說不清。而夏教授和他的夫人露易絲·埃格伯只能省吃儉用,吃便宜菜,穿舊衣,致營養不良。一位著名教授竟每天穿著中式舊藍布大褂,騎著一輛舊自行車代步。
1941年12月8日,日軍突然襲擊美國夏威夷群島美軍基地——珍珠港,致美軍遭受重大損失,英美由此對日宣戰。日軍在北平隨之查封燕京大學,驅逐外籍教授回國,將學生趕出校門。進步的少數教授去往抗日根據地。夏仁德教授本也想去蘇區,為了幫助進步同學轉移從前藏在他家里的秘密文件,又要幫助一個又一個被日軍趕出校園的學生運走行李或安置到隱蔽處所,而失去走脫時機。1942年夏,夏教授先被日軍軟禁于北平東交民巷三官廟。
1943年3月,夏仁德教授終被投入山東濰縣集中營關押。同年9月,在美國同日本交換囚犯時,夏教授被送回美國,與先前已回到美國的妻子與兒子們團聚。
這以后被日本關閉了的燕京大學,又在中國大后方的成都復校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勝利后的1946年春,夏仁德教授從美國回到當時位于中國成都的燕京大學,隨后伴隨燕大復員回到北平,任教育系主任,居住在環境幽美的燕園一座小樓里。夏教授的家又成了進步同學們集會的重要據點。中共領導的地下學生組織——民主青年聯盟,就曾多次在夏教授家中開會,或收聽解放區電臺廣播。教授夫人埃格伯也經常為學生們看門望風,還不時地送來茶水和糖果,隨之即會心地向大家微笑走開。
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學生為抗議美軍強奸北大女學生的“沈崇事件”,舉行了萬人抗議大游行。藍眼睛、高鼻梁、頭發花白、身材高大的49歲的美籍教授夏仁德,毅然挺身與燕京大學學生一起走在游行隊伍中,他要求學生在他后背寫上“抗議美軍暴行”的標語,以實際行動支持北平學生。

侯仁之夫婦與夏仁德夫婦(1980年)
進入1948年,由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連連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反動派也隨之瘋狂地迫害和鎮壓學生爭取社會進步的運動。1948年7月5日,北平各大、中學學生舉行“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游行示威,遭軍警開槍打死打傷百余人,致成“七·五”血案,再激起學生更大的游行示威。7月9日,放暑假尚留在燕京大學的六七百名學生,伴同清華大學學生一起進北平城游行抗議示威。一路上夏仁德教授推著自行車跟隨護送,準備隨時同阻擋游行的軍警交涉談判。
1948年8月19日,北平軍警發起“八·一九”大逮捕,燕京大學有30余名學生上了黑名單。當軍警包圍燕京大學校園,要在光天化日之下進入校園抓人之時,夏仁德教授請出燕大美籍校長陸志偉,共同與軍警頭目嚴重交涉,正告:“這是美國教會所辦的大學,軍警不得擅入?!逼仁管娋桓疫M入校園,無奈只在燕大校園四周嚴密監視,不過也很可能再強行進入校內抓人,情況仍然極其兇險危急。中共北平地下黨緊急決定必須在20日晚,將進步學生送出學校,奔往解放區。
8月20日的下半夜,集結到夏教授家里的10余名燕大學生,整裝待發,夏仁德脫下皮鞋,光著襪底,不出聲息地帶領學生來到他家后院樹林旁的墻邊。學生們順著事前已拴好的繩子,攀繩到墻上,跳出墻外,乘夜黑直奔德勝門,去往解放區。臨行前,夏教授還給每個學生都分發了一份饅頭塊或面包片,帶在身上,以防越墻后,路遇野狗時,即拋給野狗吃,免得野狗高聲吠叫,引來軍警??梢娤牡氯式淌趷圩o他的學生想得多么周到。
當天夜里還有兩個學生沒有走成,夏教授便將他們藏在燕園內偏僻的荒榛亂草叢中,供給食品和飲水。幾天后用藥水涂改了學生證的名字后,求請一位外籍教授送出德勝門去往解放區。至于這一批安全逃出燕大校園的學生們的路費,都是夏教授全部提供或部分支援的。
在國民黨統治北平時,夏仁德教授就是如此不懼艱險,支持了燕京大學的學生們爭取社會進步的諸多活動,贏得了同學們的欽佩和愛戴。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夏仁德與他的學生們一起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夏仁德在新中國各大學院系調整前,于1950年8月,離開北京回到美國定居,終結了他兩度在燕京大學執教25年的光輝歷程。
夏仁德教授回到美國后,非常關心新中國的安全、發展和壯大,一貫地積極支持中美友好關系。他不畏美國麥卡錫反動勢力威脅和反華惡浪的沖擊,參加了美國人民支援新中國的活動。他曾以讀者來函的方式給《紐約時報》寫信,揭露和譴責美國飛機轟炸解放不久的上海的罪行。
1950年,美國政府悍然出兵侵占我國臺灣。就此問題,新中國派遣以伍修權同志為首的代表團赴美,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控訴美國侵略罪行。這乃是新中國派遣的第一個政府代表團,在國際舞臺上同當時自以為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進行了面對面的較量,震動全世界。夏仁德欣然和斯諾一起坐在大會的旁聽席上,從遠處鼓掌為中國代表團助威。在會下,夏仁德還有幸同中國代表團團員、他的原燕京大學學生龔普生會面,表示他非常想去新中國做客參觀。由于美國政府對新中國施以封鎖,不給夏仁德簽證,未能如愿成行。
夏仁德教授在美國積極參加美中友好協會的眾多活動,積極宣傳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成就,增進美國人民對新中國的了解。他為了新中國能夠早日進入聯合國和中美邦交早日實現關系正?;啻稳サ矫绹髮W或中學,城市或鄉村進行講演,介紹新中國,并對一些人對新中國的某些誤會觀點和做法作了正面解釋和宣傳。
1973年4月,夏仁德教授得到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的邀請,來到中國北京訪問,舊地重游,心情特別舒暢。五一節時,在北京中山公園,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周總理稱贊他“為中國教育了不少學生,支持了中國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夏仁德對此非常感動。隨后,夏仁德教授在龔普生的陪同下,訪問和游覽了中國城市和農村,愉快地度過了一個月。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我國開創了新局面,夏教授無比興奮。他聽到他的學生在各個崗位上為中國建設事業奮斗的消息,深感快慰。他對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
1979年,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時,夏仁德列名作為美中友好協會的主人之一,參加為歡迎鄧小平舉辦的盛大而隆重的宴會,深表對中國人民事業的發達與對中國領導人訪美的祝賀與敬重。
自此之后,每當有他的原燕京大學的學生去美國開會、講學或訪問,他都會不顧年高體弱,不辭勞累,遠從所住的老人休養所,去往華盛頓或紐約會面、交談,不知疲倦地傾聽中國各項事業的成就。為此,眾多燕大學子提議要為他們深深敬愛的恩師夏仁德教授撰寫傳記。一生虛懷若谷淡泊名利的夏仁德教授卻謝絕說:“我在中國確實經歷過一個偉大的時代,而我自己好像是這個偉大變革的旁觀者,只為那些真正進行艱苦斗爭的戰士,歡呼拍手。而我自己沒有什么可寫的,應該著重描述的是那些敢于變革,敢于創造歷史而不惜犧牲一切的人們,并不是我本人。”
1981年7月11日,夏仁德教授病逝于美國馬里蘭,終年83歲。
1981年9月6日上午,陳翰伯、龔普生等原燕京大學的學生100多人,在北京大學新圖書館,為夏仁德教授舉行隆重肅穆的追思紀念會,會議由時任北京市副市長雷潔瓊主持。同情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爭取社會進步的夏仁德教授,將永遠留在中國人民心中,永為后世敬仰。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