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積玉 張 晨
張仲實與出版
文 張積玉 張 晨

20世紀30年代生活書店出版的多種期刊雜志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翻譯家張仲實早已因其著名的著譯成果為知識界熟知,但對作為出版家的張仲實,文化出版界尚知之不多。王震同志1983年在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等四單位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的慶祝張仲實翻譯、研究馬列著作50周年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了張仲實一直在馬列著作的翻譯、研究和出版工作戰線上堅持戰斗,為傳播馬列主義奮斗了一輩子。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的2009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全國范圍內公開遴選優秀出版人物,張仲實榜上有名。以他一生在編輯出版崗位上的卓越貢獻,他的入選當之無愧。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應當給予他應有的地位。
談到張仲實的編輯出版工作,一般都認為自胡愈之1935年介紹他擔任《世界知識》主編開始。其實,在此之前——早在20世紀20年代張仲實即接觸到了編輯工作。1924年起,他先后擔任社會主義青年團陜西三原特支首任書記、中共渭北特支首任書記以及渭北學聯、陜西省學聯主席,參與創辦了《三原學生》《渭北青年》等刊物。之后,在留學蘇聯期間,自1928年轉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即被選入到中山大學出版社工作,翻譯教材、報紙,得到了出版工作的初步訓練。
20世紀30年代初回到上海后,1931年9月,張仲實與周立波等考入神洲國光社擔任校對,兩年后的1933年9月,他被剛剛成立的由孫科任館長的中山文化館聘為《時事類編》旬刊特約編輯兼翻譯,為該刊每期提供一篇從蘇聯報刊翻譯的有關國際時事和國際問題的文章。1935年2月,他進生活書店主編《世界知識》。一年后,接替流亡海外的鄒韜奮擔任生活書店總編輯直至1938年底。1939年1月,他又受杜重遠邀請和生活書店的安排,遠赴新疆開辟書店出版新基地,并擔任新疆學院教授、政治經濟系主任,與杜重遠、茅盾等創辦了新疆學院院刊《新芒》月刊,擔任該刊編輯顧問,并應邀擔任《反帝戰線》雜志編委。
1940年5月到延安后,張仲實長期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曾任馬列學院編譯部主任,負責《列寧選集》二十卷本的編譯校訂、出版工作,后任中宣部出版科科長等職(當時中宣部不設局、處編制),主管延安解放社的出版工作,并參與毛澤東主持的《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的編輯工作等。1947年,到達西柏坡后,他參與籌備全國土地會議,負責編輯《馬恩列斯毛論農民土地問題》;全國土地會議期間,又編輯了各地《土地調查報告》十種。之后,他作為大會秘書參加了晉察冀邊區土地會議,并受大會主席團委托編成《整黨問題參考資料》十輯十冊。1949年2月,七屆二中全會期間,他根據中央指示,與胡喬木商量擬定了“干部必讀”十二種書,經中央批準,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黨的理論建設和干部學習的必備讀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張仲實先后擔任中蘇友好協會主辦的《中蘇友好》雜志主編、中共中央西北局主辦的《理論學習通報》主編等。1958年9月,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理論性、報道性雜志《和平與社會主義問題》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創刊,受黨中央安排,張仲實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任該雜志民族解放運動部主任。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后,國家決定編輯出版《辭海》,張仲實任總編委、分科主編。自1954年他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黨委書記后,直至1987年逝世,他參與主持、傾注全力于數千萬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編譯工程,為三大全集的出版做出了重大貢獻。
縱觀張仲實一生,凡60年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研究和編輯出版,始終在黨的思想理論戰線工作,不僅理論研究、翻譯成就卓著,而且對編輯出版工作貢獻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在半個多世紀里,張仲實先后主編或主持編輯的刊物有6種,參與編輯的刊物達16種,主持出版的叢書有4種48部。另外,在他擔任生活書店總編輯的3年多時間里,書店堅持出版或創辦進步雜志十多種,出版馬列著作和抗日救亡叢書12種、圖書300余種。
張仲實一生的編輯出版工作,跨越了期刊出版、圖書出版、出版管理三大領域,其貢獻主要體現在:一、通過書刊出版,宣傳、介紹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促進了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及各項建設成就的了解;二、主持編輯出版馬列經典著作及其他研究著譯,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三、推出了一大批評論國內外時政、宣傳抗日救國的著譯,幫助廣大民眾正確認識世界大勢,動員、教育、鼓舞了全民團結抗戰;四、向廣大讀者普及了社會科學和文化文學藝術知識。
講張仲實在出版事業上的貢獻,尤需強調的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他擔任生活書店總編輯期間,書店適時地改變了出書方向,由以往主要出版生活、職業、修養類圖書,轉向主要出版馬列經典著作和社會科學書籍,特別是有計劃地出版了“世界名著譯叢”(實為馬列經典著作譯叢)、“青年自學叢書”、“百科小譯叢”、“戰時大眾知識叢書”等12種。此外,主持書店工作后,張仲實主持創辦了《永生》周刊以代替《大眾生活》,并堅持出版了一大批在當時影響很大的進步刊物,如:《世界知識》(錢亦石主編)、《文學周刊》(傅東華主編)、《文藝陣地》(茅盾主編)、《譯文》(黃源編輯,實為魯迅主編)、《太白》(陳望道主編)、《婦女生活》(沈茲九主編)、《國民公論》(張仲實主編)、《讀書與出版》(張仲實、林默涵主編)。這些刊物在當時國統區進步思想文化戰線上居于領導地位,團結了大批作家讀者,起到了巨大的宣傳、教育和組織作用,成為抗擊國民黨反動文化圍剿政策的堅強陣地。據初步統計,從1936年至1938年,在他主持下,共出版馬恩列斯著作20多種,計有《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德國的農民戰爭》《費爾巴哈論》《家庭、私有財產及國家的起源》《馬恩論中國》《國家與革命》《左派幼稚病》《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列寧主義問題》《論民族問題》《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重要經典著作。另外,還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名著。“青年自學叢書”也是由他主編,主要由上海一批革命文化工作者撰稿,共出版二輯20種,其中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的《思想方法論》、著名史學家何干之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著名社會科學家胡繩的《新哲學的人生觀》、著名教育理論家柳湜的《怎樣研究政治經濟學》以及張仲實的《怎樣研究世界經濟》等,受到廣大青年讀者的熱烈歡迎。叢書出版后,人們爭相購閱,許多人從書中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啟蒙和馬列主義理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生活書店也因此聲譽大振。鄒韜奮在總結這一段歷史時曾說,在他出國后,由于諸位同事的努力,書店“不但不衰落,而且有著長足的發展”,“為本店發展史上造成最燦爛的一頁”。(錢小柏等著《韜奮與出版》,學林出版社1983年版)中共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書中寫到,書店“大量編印各種抗日救亡讀物和馬列主義書籍,并在全國各地主要城市建立了50多個分店,影響越來越大,和新知、讀書一起,被譽為抗戰時期的文化堡壘”。生活、新知、讀書等三書店1947年就曾受到中共中央有關文件的高度肯定,認為“過去在國民黨統治區及香港起過巨大的革命出版事業主要負責者的作用”(張積玉、王鉅春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翻譯家張仲實》,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仲實
其次,在延安及西柏坡期間,張仲實圍繞革命斗爭的需要,根據中央的安排,負責編輯出版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讀物,對黨的理論建設和干部學習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作為中宣部主管解放社工作、負責馬列經典著作翻譯和出版的負責人,曾為中央制訂翻譯出版計劃,組織力量編譯出版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重要馬列著作。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延安整風開始不久,毛澤東主持編輯《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一書,張仲實與艾思奇、吳亮平等負責翻閱、搜集了大量資料,為完成這一任務做了重要工作。這本書的編輯出版不僅在當時而且長時期內對教育全黨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肅清教條主義在黨內的影響,發揮了很大作用。在西柏坡時期,他配合全國土地會議的召開,遵照中央工委的指示,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日夜奮戰,按要求及時編輯了《馬恩列斯毛論農民土地問題》,為在解放區貫徹落實《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1949年初,偉大的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為迎接中國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提高全黨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七屆二中全會期間,中央指示張仲實負責提出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計劃,他和有關同志商議,擬定了“干部必讀”十二種書,經中央審批作為全黨理論學習的教材。除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書以外,他親自負責編譯了其中的三種:《列寧斯大林論中國》《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發展簡史》。這套叢書從1949年6月開始出書到1950年6月全部出齊,總印數達300多萬冊,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必備讀物,對培養干部、提高全黨理論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30年代生活書店出版的“世界學術名著譯叢”,實際上是一批馬克思主義著作
再次,在中央編譯局工作期間,張仲實殫精竭慮,以后半生全部精力投身數千萬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編譯出版這一宏偉工程。他既是組織領導者,又親自審訂譯編,由始至終勤勤懇懇,為全部翻譯出齊卷帙浩繁、內容賅博的中文版三大全集,完成黨中央交給的這一艱巨光榮的任務,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中文版三大全集的編譯出版,在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史上的價值和歷史意義,無論怎樣估價也不過分。
張仲實一生從事翻譯、研究和編輯出版工作,具有突出的特點:一是他始終自覺堅持真理,把自己的工作與黨和人民的需要融為一體;二是對工作始終有著明確的目的,即自覺地服從和服務于黨領導的偉大的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始終為讀者考慮,為人民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三是把翻譯、研究與編輯出版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邊刻苦著譯、堅持出成果,一邊做編輯出版,對作者、讀者及出版工作有深入的理解與深切的體會;四是對工作滿腔熱情,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一絲不茍。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創造了卓越成就的編輯家、出版家的根本原因。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