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業
一 基于“訂單式”的新聞人才培養
培養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地方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學與就業的對接過程中,“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青睞,即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用人規劃和培養計劃,力求人才培養和用人需求“無縫對接”,實現學生的學習、實訓、就業一體化。在實踐中,“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多見于工科類專業,其與企業的生產直接關聯,該類企業的崗位吸納能力強,學生經過學習和實訓,形成適應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類專業定向單位因崗位流動性不強、數量少,高校與其開展“訂單式”培養的成功案例還不多,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學院中文系與廣西工人報社達成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共建“數字新媒體班”,進行“訂單式”的培養人才,辦學模式確立為“工學交替、融合管理”,培養面向行業一線的新媒體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坝唵问健钡娜瞬排囵B在專業課程的構建上,摒棄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為針對性強、精細化的課程設置,在充分調研崗位需求和媒介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確定專業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為導向,在教學改革中有所體現,在專業實訓中鞏固和提高,輔以正確的評價體系,完成專業課程的改革,流程如圖1所示。本文以下闡述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在文科類專業開展“訂單式”的合作辦學。
圖1
二 定向的課程設置
(一)確定三大培養模塊
傳統的新聞學專業課程致力于培養“新聞全才”,但對于“訂單培養”的數字新媒體班來說則過于冗余,某些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對這些學生而言難度過大,學起來吃力且容易導致學習情緒上的疲勞,而他們的成才目標并不是成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因此,在確立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時,摒棄“求大求全”的思路,與合作單位的崗位和業務需求、未來發展規劃高度融合,力求實現畢業生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廣西工人報社除了《廣西工人報》,旗下媒體還有桂工網和“職工在線”客戶端,除了履行宣傳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職能,還拓展了報社的媒介經營范疇,是接納畢業生實習實訓和將來就業的重要平臺?!皵底中旅襟w班”的培養目標就是適應該新媒體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結合當前我國的媒介發展趨勢,確立了三大培養模塊,即網絡新聞采編和策劃能力、攝影攝像(微電影)能力、廣告策劃和執行能力,對應網站和App的文字采編、視頻采編、廣告策劃三類崗位。
(二)理論與實踐融通的課程群構建
除了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專業發展課程群,專業基礎課程群包括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中國新聞史、世界新聞史、廣播電視學等課程,而專業發展課程群則對應三大培養模塊,具體劃分如表1。課程的設置和分配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側重于實踐的原則,在課時分配上,除了諸如網絡傳播學等少數強調理論的課程,實踐與理論課時比例均大于3:1,有些課程甚至全部設置為實踐課時,讓學生每次上課在實際操作經驗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選修課的比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主選擇崗位技能對應的課程方向,學生只需修滿學分即可。
表1 專業崗位對應的專業發展課程群設置
(三)課程內容體現“媒介融合”和“技術應用性”
目前,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和加速更新換代,眾多媒介機構紛紛開拓新媒體的新聞生產領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為媒介產品的重要組成,這對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課程構建成為新聞學專業的發展趨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識要與崗位要求、新媒體的發展契合,如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將內容集中在如何寫好網絡新聞和短評,以及開展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淡化或取消傳統新聞寫作課中的通訊和深度評論寫作;又如網絡新聞編輯課程,除了傳統的網絡新聞編輯外,加入如何編輯適應微博、App用戶群閱讀習慣的新聞;而新聞攝影攝像和專題片策劃與拍攝,則重在訓練學生拍攝主題鮮明的微視頻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視頻處理技術。
三 教學方式改革
(一)教學“微課”化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如果按照傳統的系統化教學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識鏈的割裂(如一個章節的內容跨兩周以上的時間),對于數字新媒體班的學生能力而言是較難接受的;因此,將課程內容“微課”化,每一次課均設置一個問題,上課的初始階段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后續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解決預設的問題,當課堂結束、問題解決后,技能也就習得了。在“微課堂”中,理論講授大概只占用15分鐘,其余時間學生則自主解決問題,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引導者。例如,網絡新聞編輯課程中的“標題”一節,讓學生在多媒體實訓室為缺失標題的新聞添加標題,之后與原標題進行對比,從中發現規律,教師講解后學生再進行相同性質的實訓,兩節課內就能獲得制作網絡新聞標題的初步經驗。
(二)項目驅動教學
項目驅動教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完成整個項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對于某些課程,一個項目可以囊括絕大部分知識點,教師可以在剛上課時就向學生講明課程要求,今后的學習就是不斷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讓他們明晰課程的主線和思路,形成體系化的知識脈絡。例如,專題片策劃與拍攝和廣告策劃與文案課程,就可以以一個項目支撐整門課程的教學,讓學生拍一部主題鮮明的微電影,針對某類客戶設計一個廣告(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文案),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逐步學習理論知識點和技能,并隨時能夠付諸實踐。這些技能習得針對廣西工人報社的視頻采編和廣告方案崗位,實用性強,學生在實訓和就業時可以直接應用。
四 評價體系的改革
首先,改變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即注重過程性評價,淡化終結性評價。以往的評價方式是重視期末考試對學生的評價,平時成績只憑教師對學生上課的印象、作業、到課率等情況模糊地給出一個分數,且期考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造成學生平時懶于鍛煉技能,將精力花在期末的臨時突擊和死記硬背上。改革后,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0%,期考成績只占40%,因為課程大多以項目驅動的形式完成,項目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平時成績評判的主要依據,其他的考量因素還包括參與的態度、對項目完成的貢獻率、體現的進步空間等。而在期考的試題設置方面,減少客觀題的分數,增加主觀題和開放題的比例,有些題目甚至可以不設標準答案,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知程度進行打分,考量學生獲得技能的水平、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增加訂單合作單位的評價比重。以往的評價方式是全部由教師大包大攬,從平時成績到期考成績,都由教師決定,這一方面給教師過大的教學壓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現“感情分”,評價的主觀因素過強。對此,除了期考成績是教師評定外,平時成績的分數組成由訂單合作單位和學生共同給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網記者、編輯占50%,項目小組長占40%,個人占10%。桂工網記者、編輯面向的評價對象是學生的最終作品,以作品與桂工網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為主要評價依據;項目小組長根據組員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貢獻度給出分數;組員個人對自我表現進行評價,但占比較低,避免部分學生人為拔高自己的分數。專任教師盡管不直接給出分數,但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項目進展情況進行評價和反饋,及時糾偏,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
總之,文科專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與工科類專業相比,還處在探索的階段,尚未有較成熟的模式。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大幅度增加訂單合作單位參與教學和管理的程度,創新教學和實訓的方式,能較快讓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定向崗位相契合,減少就業后的適應期,為訂單合作單位培養適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建國.管窺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媒介融合課程[J]. 新聞大學,2009(1).
[2]嚴林,鄧青.論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改革[J]. 新聞愛好者,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