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也


摘 要:湖南的田賦征實是在開展湘政建設的大背景之下實施的。農業增產運動和行政改革都是湘政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改良稻種、拓荒、植棉的途徑致力于農業增產,為田賦征實的開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建立一套適應糧食統制的糧食管理機構與為提高基層行政效率而實行的新縣制這兩方面也是湖南田賦征實開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這些行之有效的湘政建設是確保湖南田賦征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抗戰期間;湖南;湘政建設;田賦征實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104-03
湘政建設是指抗戰時期薛岳主政湖南時圍繞“生民、養民、教民、衛民、管民、用民”六大施政綱領對湖南進行全方位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湖南田賦征實開展于1941年9月,推行的過程中,還伴隨有“征購”、“征借”等征糧方式。據統計,抗戰期間,湖南征實4年,成績斐然,共征得稻谷約25 670 000市石,居全國前列[1]。湖南田賦征實無論從內容、手段,還是從成績來看,均與湘政建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可視為湘政建設環節之一,但少有人關注到此。本文擬基于湘政建設的視角對湖南田賦征實開展做一探討。
一、農業增產與田賦增加
實現農業增產是薛岳湘政建設六大施政綱領中養民之政的重要內容,具體辦法則分為“墾荒、推廣良種與辦理水利”[2]三項。實現農業增產為湖南完成不斷增加的田賦配額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墾荒
抗戰爆發后,農田荒廢情況日益顯著。湖南省政府自1938年起開始調查省內荒地,發現“靖縣、晃縣、芷江、綏寧、城步、武岡等四十四縣,共有荒地一百三十一畝”[2]。湖南省政府因地制宜,分地區實行不同的墾荒政策。其在芷江地區采取強制墾殖政策,于1939年1月,“在榆樹灣,設立沅芷墾區辦事處,以安置難胞及貧農,移植開墾”。1939年,“在芷江榆樹灣已墾殖田地逾二萬畝,增產稻谷十萬石以上,芷江百蘿■至皇坪等處共墾一一八六畝,沅陵白羊坪白田頭等處共墾千余畝?!盵2]在靖縣則以安置榮譽軍人的方式,“劃為榮譽軍人墾區”。以墾荒的形式解決榮譽軍人的安置問題。其他各縣荒地,湖南以合作方式與商業金融機關一道辦理墾荒,“計有長沙平江等二十二縣,共墾田地一十三萬八千余畝”[3]。至1944年,全省墾荒145萬畝,多產糧食222.4萬石[4]。
(二)推廣良種
推廣改良稻種是農業增產運動的重要手段之一。薛岳曾強調政府要“積極推廣改良稻種,增加產量,以足民食”[5]。1939年,湖南省政府計劃“推廣萬利秈、黃金秈、勝利秈、南特號召、帽子頭、榮子枯等良種,共計面積二十萬零六千畝”[2]。1941年,湖南省政府將芷江農業推廣委員會改組為省農業推廣委員會,隸屬于省農業改進所,辦理全省農業改進推廣事務。湖南1939年至1941年推廣改良稻種成績統計如下。
■
(資料來源:薛岳:《三年報政》,《湘政三年》,湖南省秘書處編譯室編,1941年12月,第36頁)
由上表可以看出,省政府推廣改良稻種的態度十分積極,1939年至1941年稻種貸放的數量整體上維持了增長的勢頭,湖南改良稻種的種植面積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改良稻種的大面積推廣使得全省糧食總產量突飛猛進。以1941年為例,全省推廣改良稻種882 540市畝,后方13省推廣面積總計1 817 446市畝,湖南約占總推廣面積的48.56%。湖南糧食增產527 524市石,后方13省糧食總增產1 054 400市石,湖南約占總增產量的50.03%[6]。
(三)興修水利
1934年前,湖南山區水利失修現象十分普遍。1934年起,興辦水利、修建塘壩等工作的陸續開展,推動了全省的農業增產。1939年,“計據新田,資興等十四縣已呈報者,共修浚塘壩一千六百零七處,總面積八萬七千二百十八方丈,可溉出一百五十五萬余畝”[2]。1941年2月至1942年冬,湖南共計建成塘口17 543座,其中新建2 330座,共建成壩座5 480座,其中新建931座[7]。洞庭湖區是湖南的重要產糧地,也是水患頻發的區域。1 939年后,針對湖區的水利管理法規不斷完善,1939年,頒布《修正濱湖各縣垸堤修防辦法》。1940年,頒布《濱湖各縣垸堤修防章程》。這些水利法規的制定,有利于湖區水利作用的發揮。
薛岳曾談道:“推廣良谷種,增栽好雜糧,冬耕要力行,副業成小康,興水利,筑堰塘,男耕女織富三湘。種棉麻,栽桐茶,松杉竹木富爾家?!盵8]湖南通過拓荒、改良稻種、興修水利等方式,提高了全省的糧食產量。全省可觀的糧食狀況,保證了軍糧民食的供應,為湖南田賦征實的順利開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1941年后,湖南田賦配征數額不斷增加。
■
(表格根據秦孝儀:《革命文獻·第115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8年,第380頁、第397頁,相關內容編制。)
湖南田賦征實、征購與征借配征標準不斷提高,總體湖南每屆都超額完成配征數額,征糧總額位居全國前列。不斷增長的糧食產量是湖南超額完成征糧目標的基礎。糧食增產有力保證了戰時軍糧民食的供應,是抗戰取得勝利的物質保障。正如時任湖南省民政廳長李揚敬所言:“本省對于糧食方面的努力,似亦不能謂為毫無成效,對于抗戰軍事似亦不能謂為毫無貢獻?!盵5]
二、行政改革與田賦征收
行政改革屬于湘政建設六大施政綱要中管民之政的內容。管民之政即整頓和健全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在行政改革中,糧食管理機構的完善與基層組織健全這兩方面的工作對湖南田賦征實的開展最有裨益。
(一)糧食管理機構的完善
要實施田賦征實,實現糧食體制從自由流通向全面統制的轉變,必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糧食管理機構與之相適應。
1939年4月,薛岳將湖南省糧食管理分處與第九戰區湘鄂糧食管理處歸并,改為第九戰區糧食管理處[2],主要負責向湖南各縣采購軍糧。此時湖南省內的糧食尚屬自由流通狀態。糧食統制后,為改變糧政機構重疊、繁雜的現狀,提高行政效率,1941年8月,湖南省糧食管理局與第九戰區糧食管理處合并,改組為湖南省糧政局,專門負責辦理糧食配撥、調運、管制及征購軍糧等事宜。1942年,湖南省政府又將各縣糧食管理委員會改為糧政科,與省糧政局的機構設置相適應。至此,湖南省糧政機構正式明晰。
田賦改征之前,湖南田賦征收工作由稅務局辦理。1941年,實行田賦征實后,根據國民政府規定,田賦征實采用經征、經收分立的制度。經征機構在省為省田賦管理處,在縣為縣田賦管理處,縣以下則為經征分處。經收機構在省為糧政局,在縣為糧政科,縣以下則為經收分處[9]。1941年8月1日,湖南省田賦管理處于耒陽成立,縣一級田賦管理處為原稅務局或縣政府兼辦,全省共計73處。但不同的是,湖南省政府認為“田賦征收原為整個業務,原屬于稅務行政范圍,分之則事權割裂,難期緊密配合,合之則指揮靈便,利于管理,而內部經征經收分工合作,仍無害于分立原則,分權牽制,尤有助于防杜弊端”[10],于是仍采用的是經征、經收機構合一的制度,即經征經收事務統歸田賦管理處辦理,但內部仍然才用分立制度,分別報告經征經收結果。
1941年后,湖南省田賦和糧政兩大系統并行,但因存在職權交叉等弊端,兩大系統有合并之趨勢。1943年,湖南省按中央規定將省糧政局與省田賦管理處合并,改組為湖南田賦糧食管理處,隸屬財政糧食兩部,并受省主席之指揮監督;將縣糧政科與縣田賦管理處合并,改組為縣田賦糧食管理處。湖南省對田賦糧食的管理走向統一。
(二)基層組織的健全
薛岳在指導1940年必須實行的工作時指出:“必須健全縣以下基層政治組織,縣以下鄉、(鎮)、保、甲的組織,是政治的基層組織,基層組織是否健全,這關系于國家政治,尤其是一縣政治之良窳,更影響于長期抗戰之能否支持”[2]。實行新縣制是湘政建設中改革基礎組織的重要內容。聯系更加緊密的基層組織為田賦的征收提供了便利。
1939年起,全省各縣開始辦理“復查戶口,整理保甲”工作,至十月底止,“業經辦竣,并造赍表冊者,有湘潭等五十五縣,已電呈保甲戶口壯丁總數,尚未造赍表冊者,有南縣等九縣,預計十一月底以前辦竣者龍山湘鄉兩縣”[2]。這為新縣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1940年起,湖南開始實行鄉(鎮)、保、甲三位一體的新縣制。在國民政府規定的新縣制的14項工作任務中就包括有:編查戶口、規定地價、開墾荒地、整理財政、健全各級行政及自治機構等內容[11],這些內容都與將縣、鄉作為基礎開征單位的田賦征實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新縣制推行面臨困境,但成效明顯,“本省自轉入戰區以后,人力財力,雖倍感艱困,而于新縣制之推行,不遺余力,截至三十年止,已實施長沙等四十六縣”[3]。
三位一體的新縣制一方面有利于加強了基層行政單位之間的聯系,提高辦事效能,另一方面,促進了整理保甲復查戶口、測量清丈土地等工作的開展。因此,可以說新縣制的實施為田賦征實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助力。1942年,湖南省為了進一步完成征實購糧目標,開展了基于新縣制的分保驗券完糧運動?!爸露蝗掌?,以四十天為度,(各縣)一律舉行分保驗券完糧運動”[10]。各縣縣長田賦處長督飭各鄉鎮長完納賦糧限結,鄉鎮長督飭保甲長完納賦糧限結,統限三十二年一月底,各鄉各保甲轄境以內欠戶一律交納完清。分保驗券完糧運動的開展,基于更為健全的基層組織,督促了糧食的征收,層層的清算,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營私舞弊的現象發生,是湖南征實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保障。
田賦征實的實施正是湘政建設的發展之期。湘政建設雖以服務軍事為首要目的,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湖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為田賦征實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湘政建設的成功,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湖南的局勢,是湖南田賦征實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秦孝儀,革命文獻·115輯[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8.
[2]湖南省政府公報室.湘政一年[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40.
[3]湖南省政府統計室.湘政五年統計[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41.
[4]路家榜,吳敬模.薛岳抗戰手稿[M].中國新光印書館,1948.
[5]湖南省秘書處編譯室.湘政三年[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41.
[6]秦孝儀.革命文獻·103輯[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8.
[7]湖南省政府統計處.湘政六年[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42.
[8]薛岳.湘政建設: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湖南省第四次擴大會議薛主席講評[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43.
[9]陳友三,陳思德.田賦征實制度[M].重慶:正中書局,1945.
[10]湖南省田賦管理處.湖南田賦改制公牘輯要[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43.
[11]胡昭華.新縣制概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