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蔣薇薇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論正以其特有的方式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然而,一些不良思想觀念在網絡上滋生和蔓延,使得主流價值觀的邊緣化和邊緣化價值觀的凸顯化問題突出,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帶來了極大沖擊。高校必須根據大學生認知發展特點,采取多種方法改變當前在控制邊緣化價值觀滲透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多種措施消除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的危害,實現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管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261-02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網絡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根據人民論壇雜志調查結果,“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被列為未來10年的嚴峻挑戰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當下網絡文化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復雜情況和人們的復雜心態[1]。近幾年,一些不良思想觀念在網絡上滋生和蔓延,使得主流價值觀的邊緣化和邊緣化價值觀的凸顯化不斷深入,對高校核心價值觀培育造成了不小沖擊,影響了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對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的管控,實現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網絡邊緣化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
邊緣化價值觀是相對于主流價值觀而言的、另類的、不穩定的、失序的價值取向[2]。主要包括反動思潮、腐朽思想、不良信息等。一些網民為追求點擊率,也熱衷于跟風炒作社會負面消息,并大肆對這些負面輿論進行渲染,造成部分公眾社會信任感的削弱和主流價值信仰的流失。這些現象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個別學生身上也出現了價值取向模糊和道德失范現象。
1.價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信仰追求缺失。全球化背景下,網絡的開放性、遠程性以及東西方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使網絡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絡上大肆傳播所謂普世價值,肆意攻擊我國的政治信仰和政治體制;一些人抓住黨內腐敗行為及社會矛盾煽風點火,煽動網民對立情緒。面對撲朔迷離的網絡現象和令人應接不暇的各種思潮,一些大學生缺乏理性判斷能力,對一些錯誤價值觀認識不深刻,導致其價值取向模糊,價值選擇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不斷動搖社會主義的價值信仰。
2.情感宣泄隨意化,導致自律意識喪失。網絡是一個跨越地域和時間限制的虛擬空間,它的一大特點就是人們不需要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出現,除一些違法行為外,也不需要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承擔后果。這種虛擬空間給每個人以極大“自由”,使其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約束,使網絡成為情感宣泄的平臺。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律意識。近幾年來,大多數高校對這方面的重視不夠,學生技能與素質的發展并不同步,尤其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情感表達的隨意化和宣泄化導致大學生的自律意識不斷弱化,造成網絡道德的整體滑坡。同時,他們把這種現象帶進現實生活,對高校管理和學生自身發展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
3.生活方式低俗化,引起思想行為失范。中國傳媒大學一項關于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的調查顯示:54%的大學生經常或偶爾瀏覽黃網[3]。這一比例是非常驚人的。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其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精力充沛、喜歡接受新生事物,自然也含有尋求刺激和消遣的因素。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一些大學生把課余時間主要打發在網絡上,對大量有害信息、有毒信息不加篩選,有的甚至熱衷于瀏覽黃色網站、參與網絡賭博和聊天交友等行為,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同時,一些網絡不良行為如造謠誹謗、散布虛假信息等,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也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虛假信息的鑒別力還比較弱,少數虛假信息在一定范圍內甚至廣為傳播。
二、高校在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管控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各高校均加大了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管控力度,并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是,總體看,在應對邊緣化價值觀滲透方面依然存在手段單一、方法滯后等問題,加強對邊緣化價值觀的管控依然任重道遠。
1.管控手段粗放。很多高校沒有根據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認知、價值取向的特點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單一,管理效果不佳。尤其針對管控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的沖擊,一些學校依然采用“堵”而不是“疏”的管理方式。比如,有的學校規定大一、大二學生禁止攜帶個人電腦,企圖物理隔斷學生與網絡的聯系。實際上,根據我們的調研情況,推出這些規定的學校,學生在網吧上網的比例非常高。“堵”的做法只能管“一時”而難以管“長久”,無法根絕邊緣化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同時,這種管理模式與社會發展形勢背道而馳,也容易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2.教育理念滯后。從管理學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屬于“軟管理”,采用的是“行為目標模式”,要以教育客體的思想和行為自覺為著眼點。但是,當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根據大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方式,仍然采取傳達文件、聽報告、看錄像等傳統形式,沒有重視突出網絡教育,影響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一些高校對教育環節的管控不到位,在制訂教育計劃前,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實際不夠,教育內容缺乏新鮮感和創新性,在實際教育開展中也存在機械落實,對消化吸收、效果跟蹤等沒有納入教育管控環節等,更談不上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定。
3.人才隊伍缺乏。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影響的日益廣泛,高校要想更全面地了解大學生動態,就應該不斷提高老師和管理人員的相關網絡技術技能,使之能夠充分運用信息網絡功能、網絡空間,多角度多方式地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及時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并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適與管理。然而,大多數高校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還很欠缺,教育實施中基本套用舊的方法面對新的形勢,大大限制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個別管理人員甚至不會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的沖擊手足無措、辦法不多,導致邊緣化價值觀在高校的不良影響一直沒有減弱。
三、對高校優化網絡邊緣化價值觀管控的建議
1.提高認識,更新思想觀念。網絡邊緣化價值觀對高校的滲透不容小覷,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勢必越來越大,被動應付或是試圖用舊的教育方式來消除這種影響是行不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實轉變教育理念,充分認識網絡對于當代大學生的重要影響,努力把握住網絡思想教育的發展態勢,并在發展中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現代社會,信息素質是當代大學生的必備素質,應允許大學生在網絡道德允許的范圍內暢所欲言,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分辨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隔斷學生與網絡的接觸。高校要認清通過網絡開展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發展趨勢,必須將傳統的思想教育內容、手段、方法等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針對大學生認知特點進行思想教育,使每個學生在網絡面前自覺、自愿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迷失正確方向。
2.規范制度,加強監督引導。只有科學規范的制度,才能保證網絡信息的健康傳遞、網絡管理的安全可靠、網絡教育的科學運轉。首先,要結合高校實際,制定與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嚴格獎懲措施,實現依法管網、依法用網,確保網絡運行步入規范化軌道,使大學生自覺地與網絡邊緣化價值觀保持距離。其次,要從制度層面加強對網絡信息技術的研發,對校園網要安排相關人員嚴格監視,對連接高校的互聯網要檢測網絡入口,設置信息“過濾網”,防止不良信息涌入。再次,要制定相應的考評制度,充分調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對教育效果好的給予重用和獎勵,對開展工作不力、引導不及時的人員責令整改。
3.加強培訓,健全人才隊伍。當前,多數高校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較少,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依賴輔導員、班主任等。從整體看,這些人員的網絡技能與現實需求還有一段距離。因此,高校在加強對這些人員培訓的同時,還要注重選拔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網絡技能的人才補充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尤其要注重選拔部分具有豐富網絡技能的優秀年輕人員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隊伍的梯次結構。此外,要加大對大學生思想骨干的使用和培訓力度。大學生思想骨干來自學生,其對大學生思想的掌握更直接,因此,高校要注重發揮大學生思想骨干在抵制網絡邊緣化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思想骨干的培養。
4.創新形式,弘揚主流價值。目前,大多數高校網絡教育手段比較單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因此,高校一定要善于從網絡宣傳方式的特點出發,更新網絡思想教育宣傳方式,增強教育活力,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堅定信念,使他們自覺遠離邊緣化價值觀。比如,可以借助校園網開辟出一系列專題論壇,開創一些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思想教育、交流、比賽等活動,依托重大節日、重大事件等開展一些集思想性、教育性于一體的網絡文化活動等,力爭把正面的思想教育穿透其中,不斷增強教育親和力,從而讓大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認知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價值觀的“主流”與“邊緣”[J].人民論壇,2010(5):18.
[2]魯寬民,楊尚勤.網絡時代邊緣化價值觀對青少年的侵蝕[J].甘肅社會科學,2012(2):212-215.
[3]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調查:不認同“抄襲”“黃色”[EB/OL](2010-08-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
03/c_12401417_2.htm?prolongatio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