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東部非洲、北部非洲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的重要國家,將面臨著無限的商機。而埃塞俄比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國家,正日益成為我國企業投資非洲的首選和范式。
當前,“一帶一路”戰略正在我國全面實施,埃塞俄比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在去年5月初李克強總理訪問之后更是為中國企業家所關注,日益成為我國企業走進非洲、投資非洲的首選和范式。
埃塞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幅,遠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據非洲發展銀行2014年度報告,埃塞已成為東部非洲最大經濟體,且穩健的貨幣政策也使該國成為非洲通脹水平較低的國家。今年以來,一些經濟學家和國際媒體更是對埃塞紛紛點贊,表示埃塞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秘書長、華非國際投資CEO蔡立華先生多年來關注中埃經貿發展。他認為,埃塞具有得天獨厚的投資優勢,投資埃塞恰逢其時、機不可失。就這一主題,本刊專訪蔡立華先生,請他結合“一帶一路”戰略,談談投資埃塞的相關話題。
埃塞市場有多誘人
《中國經濟信息》:去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埃塞后,這個國家的市場引起很多企業家關注和投資興趣,您怎么看這個市場,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蔡立華:實不相瞞,對埃塞這個國家,我的認識有個跨度非常大的轉變過程。十年前,在商務部工作時的鄰桌同事被派往埃塞常駐,從他給我的信息來看,埃塞很窮、市場封閉也極度落后,中埃經貿業績平平,埃塞顯得并不那么可愛。離開商務部后,常常往返非洲,埃塞那個被譽為“新鮮的花朵”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幾乎是必經之處,每每經過,仿佛是穿越回到了30年前的深圳,驚詫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深深被其欣欣向榮的景色所震撼。近年,經常性與埃塞駐華大使館官員的交流與接觸,更覺得埃塞投資大環境已不可爭辯地成為了非洲的翹楚。
一、誘人的市場
埃塞多年政局穩定帶來了埃塞經濟持續的高增長,近十年來,埃塞GDP增長平均增幅超過10%,居世界前列。隨著埃塞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
埃塞還有著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目前處于國際公認的“人口紅利”期。一方面埃塞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數量龐大,據統計,成人勞動力資源約占人口總數的40%;另一方面,根據《埃塞2010-2015增長和轉型計劃》,政府十分重視全民教育和職業教育,建立了一套科學教育體系,以提升勞動力素質。目前,埃塞勞動力失業率較高,接近40%,潛在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其普通工人薪金和勞保的總和只有同等中國雇工的1/9左右, 一般來說,普通工人:700-1500 比爾/月(1美元約為19比爾);技術工人:1500-2000比爾/月;高級管理人員:2000-8000比爾/月。
據埃塞國家制造業協會統計,目前,其制造業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全國有大約145家各種規模的國有企業和643家私人制造企業。本國企業主要從事食品和飲料、煙草、紡織品、服裝、鞋類、行李和手包的生產及橡膠和塑料品制造、化工及化工品制造等,制造業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其中只有牛皮制品、蜂蜜制成品生產略有優勢。
擁有114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埃塞,其能源行業投資潛力巨大。埃塞有巨大的電力資源、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的資源以及地熱資源。特別是水利發電,有每年能夠通過水利發電得到45000兆瓦電力的潛能。
此外,素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埃塞,“享受13個月陽光”(埃塞遵循古老的羅馬歷法,一年有13個月)也讓無數人對埃塞旅游滿懷憧憬,但目前旅游酒店供需失衡,缺口巨大,旅游投資前景樂觀。
二、值得點贊的投資環境
據統計,2013年埃塞全球清廉指數評分為33,居全球第111位,是非洲國家當中商業環境最為純凈的國家之一,也是腐敗程度最低的國家。
近年,埃塞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步伐,推行經濟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4次修改投資法規,通過增加投資優惠政策、降低投資門檻、擴大投資領域、實行減免稅優惠等措施,為國外投資者提供保護和服務,鼓勵外商投資。涉及制造業、農業、工業、信息和通訊技術開發,或符合埃塞投資委員會投資指導方向的農業產品投資者,其產品或服務的50%用于出口,或其產品的75%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出口商時,可在5年內免征收入所得稅;埃塞投資委員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免征投資者7年的收入所得稅。
同時,埃塞享受多方稅收優惠。埃塞是東非共同市場、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等區域組織成員,享受關稅區內各種優惠。同時,作為最不發達國家,還享受美國“非洲增長與機遇”和歐盟“武器除外的全面優惠安排”等關于非洲產品免稅、免配額的政策,對周邊及歐美國家出口具有一定的貿易便利。
中埃經貿互補性有多強
《中國經濟信息》:良好的政治關系是推動雙邊投資的基石,請您簡要介紹中埃經貿發展和當前中國企業投資埃塞的情況?
蔡立華:中埃兩國是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目前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2013年,習近平主席與海爾馬里亞姆總理在不同場合兩次會晤,海爾馬里亞姆總理成功訪問中國,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首次埃塞俄比亞之行取得豐碩成果。同年7月,總統穆拉圖成功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位由中國北大培養、在中國學習、工作近20年的總統極具個人魅力,更是為中埃兩國關系融合注入了無形的動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4年中埃雙邊貿易規模為34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埃塞最大的貿易伙伴。據埃塞駐華大使館介紹,中國在埃投資合作項目1039個,位居外國直接投資第一位。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3年末,我對埃塞直接投資存量達7.72億美元,占對埃投資總額的80%;中企共簽訂承包工程合同總額224億美元,是埃最主要的工程承包方。endprint
目前,中國數十家規模企業投資埃塞,涵蓋建材、皮革、制藥、汽車組裝和食品加工等領域,促進了中埃經貿發展。如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融資、中國中鐵承建、中國中鐵和深圳地鐵聯營體提供運營管理服務的埃塞第一條現代化城市軌道交通——亞的斯亞貝巴輕軌項目,創造了中非經貿合作史上多個第一:這是埃塞乃至非洲第一條現代化城市輕軌(有軌電車),是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建的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也是“中國制造”現代有軌電車首次登陸非洲大陸,還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對外輸出軌道運營管理技術及服務規范。該輕軌將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運營。又如埃塞中國東方工業園項目,目前入駐中國企業近17家,投資額超過5700萬美元;東莞華堅集團更是乘勢而上,在前期發展的基礎上,計劃投資5億余美元打造埃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擬在未來3-5年發展制鞋產業集群,解決近10萬人就業。
如果說中國制造業走進非洲、投資非洲,我個人認為,埃塞投資有規模、有技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制造業水平,并做到“抱團出海”,應該是對外投資的典范。
《中國經濟信息》:據悉,埃塞農業資源相對貧乏,農業方面是否有比較好的合作機會?
蔡立華:提起埃塞農業,可能很多國人知道它是咖啡的最早發源地,也是世界上生產鮮花的地方。的確,在我訪問的非洲國家中,埃塞農業資源優勢并不突出,這主要是因為它山地高原面積超過國土面積2/3。據統計,2013年,有農業用地1240萬公頃(約為中國1/10),以小農耕作為主,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常年缺糧。苔麩、小麥等谷類作物占糧食作物產量的84.2%。其經濟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鮮花、油料等。其中咖啡產量居非洲前列,年均產量33萬噸左右??Х瘸隹趧搮R占埃塞出口的60%,其產量占世界產量的15%。
同時,埃塞俄比亞是畜牧業大國,適牧地占國土一半多。鑒于埃塞農業這樣的現狀,我覺得在農業方面的投資和合作,可考慮在種植、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我們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來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實現兩頭受益。
《中國經濟信息》:李克強總理訪問埃塞時,表示中國愿意幫助非洲建設“三網”即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和區域航空網,您覺得投資埃塞基礎建設、建筑、能源資源前景如何?
蔡立華:自2006年以來,我國對埃塞基礎建設項目給予了大量的融資支持。如亞的斯亞貝巴輕軌、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鐵路、阿達瑪風電二期等重點項目。根據埃塞發展規劃,擬繼續上馬一系列電力、交通、通訊等領域大型項目,以推動其工業化進程。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埃雙方將會在此前卓有成效的合作基礎上,在加強基礎建設領域實現更寬更廣的合作、走向互利共贏。
在工程建設領域,中國企業承攬實施了一批規模大、有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如埃塞已建成的首個風電場、首條高速公路等,這些都凝結著中埃塞工程技術施工人員的心血,彰顯兩國友誼和合作的成果。還有亞的斯亞貝巴的地標性建筑——非盟會議中心,不僅成為埃塞首都最亮麗的風景線,也為中非友誼豎起了一座新的歷史豐碑。我個人認為,在未來若干年,我國工程企業一定會伴隨埃塞基礎設施完善和能源開發利用發展而發展,分享埃塞經濟發展的成果,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
《中國經濟信息》:埃塞在人力成本方面具有優勢,有人說非洲是承接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處女地”,是否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更多機會?
蔡立華: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先強調一下我的兩點觀點:一是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是中國國情的客觀要求,是中國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并不是落后產能的代名詞;二是非洲市場并不是不需要先進技術。我們說中非經濟互補性強,產業匹配度高,是基于中非產業發展水平的客觀現實。從中國內在需求來看,經過對外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在“世界制造業中心”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的頭銜下,我們具備了三大優勢:一是聚集了龐大的過剩資本;二是產生了嚴重的過剩產能;三是培育了無數的成熟技術。但面對目前的中國市場怎么辦?走出去、尋找新出路成為必然。反觀非洲,大多數非洲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尚處于現代工業的初級階段,自身產能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無論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都難與同類中國產業PK,存在顯而易見的級差,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企業走進非洲恰逢其時,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更是首當其中,前景更加燦爛。
對于為什么強調首選非洲,我再補充一點,按照2014年公布的第三次工業普查,中國制造業的就業人員是1.24億人,相當于在1960年代日本勞動密集產業向外轉移時的12倍。目前,從全球角度看,有能力、有條件、有意愿承接這么大規模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地方只有非洲這個擁有11億人的大陸。
《中國經濟信息》:您認為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走進非洲的新機遇有哪些?
蔡立華:“一帶一路”戰略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東部非洲、北部非洲作為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將面臨著無限的商機。
機遇一:非洲大陸大規?;A設施建設將有效拉動我國相關產業海外投資,與之相關的工程建筑、鋼鐵業、建筑材料業、裝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乃至通信、電子、化工等制造業都將獲得強勁的增長驅動力。
機遇二: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將改善部分非洲國家的整體投資環境,帶動物流、催生大量跨境貿易和人員流動,促進中國與非洲國家和地區的雙向直接投資。
機遇三:中非國家間的產業合作將推進中小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一方面,非洲國家的整體投資環境改善將為中國中小企業直接投資創造更好條件;另一方面,中非國家間產業合作加強會減少或消除企業直接投資的障礙。
機遇四:“一帶一路”將拉動服務業向非洲發展。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將推動中國金融機構深入拓展非洲市場、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會刺激貿易、運輸、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向非洲延伸。
投資非洲有多難
《中國經濟信息》:據世界有關經濟組織分析,非洲大陸雖然商機遍地,但同時又是國際公認營商環境相對困難的地方,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您有何建議?
蔡立華:非洲大陸54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與我國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非投資一定存在諸多風險及不確定因素。如果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缺乏海外投資經驗,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投資風控機制和人才隊伍,投資非洲可能更多的不是機會,而是災難。
走進非洲,不光是走得進,更重要的是走得穩、走得好,我的建議是:
一是要實施謹慎的盡職調查,進行全面的項目可行性分析。境外投資與境內投資區別很大,如果不能事先了解相關法律、政策和規則,將會置境外投資于極大的不確定性中。
二是要盡可能實施本地化戰略。本地化既是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國際化的重要標準,也是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在東道國扎根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判斷一個企業對當地貢獻的重要因素。
三是要向保險(放心保)機構投保、善用雙邊或多邊投資保護協定。積極向保險機構投保是化解和轉嫁風險,同時,在遇到投資障礙時要善于拿起法律保護的武器。
四是要充分借助中國政府的力量。依賴中國政府關于雙邊和多邊的稅收和融資安排,為投資項目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及利用中國使領館為投資項目保駕護航。
五是合理利用“外腦”,發揮優勢資源的作用。目前,關于投資非洲,國內活躍著很多專業團隊,可聘用其從頂層設計投資非洲的規劃,規避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如我們團隊的愿景有一條是希望“成為非洲投資的一流服務商”,這是基于我們團隊具備這方面的專長:由多年從事對非洲工作的前外交官、闖蕩非洲創業實干家、熟悉對外投資政策前政府官員和研究非洲市場的學者等組成,并有豐富的國內外高端公共資源。我們希望用我們的專長,為中國企業走進非洲、投資非洲獻計獻策,促進中非經貿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