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娟
我國整形美容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公立醫院與民營機構間的懸殊也早已經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
“為了美挨幾刀算什么!”剛剛在一家民營整形美容機構開完雙眼皮的90后女職員劉雨(化名)直言不諱地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道。
當下,像劉雨這樣進行微型整容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醫療整形美容甚至成為很多愛美女性的時尚選擇。有些甚至抱著“沒有最美,只有更美”的心態,不惜選擇遠赴海外進行整容,以期“改頭換面”,能在這個“拼顏值”的時代擁有不俗的競爭力。
相關報告顯示,中國不僅成功躍入全球三大整形國家之列,更于近年超越美國成為韓國醫療旅游市場的最大消費國。盡管如此,《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深入調查卻發現,我國這一火爆的醫療整形消費市場顯現良莠不齊、不當競爭的態勢,從而埋下了醫療美容行業事故頻發的隱患。
整形市場受擁躉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中國整形美容行業產值已達到5100億元,整形人次已超過743萬,同時這一行業產值還在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預計于2015年實現行業產值超8500億元。顯而易見,中國的醫療整形市場迅速成長,整形美容消費甚至已經成為中國居民繼房地產、汽車、旅游之后的另一大消費熱點。
“以前大家對美容整形不以為然,覺得這是明星所需,可現在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徐建是北京一家公立醫院整形外科主任,他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現在他每天要接待數十位整形患者,有時甚至要加班到晚上,手術預約已經排到了下半年。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另外一家民營整形醫院候診大廳看到,來這里咨詢的人絡繹不絕。記者更從這家醫院業務科室工作人員處獲悉,他們去年操作的醫療整形手術超過1萬例,同期增速30%,預計今年將實現破2萬例的手術操作量。
對此,韓國美容醫療協會中方代表吳學軍補充道,“由于中國消費者對醫療美容的認知逐漸全面,具有消費力的愛美人士逐漸增多,其中尤以80后左右的高收入人群為主。”
歸根結底,“國人對于醫療美容及整容的接受程度逐漸升高,進而激發需求市場發育步入成熟期。”吳學軍分析道。
不僅如此,由于中韓文化交流融合的日益密切,韓劇的流行也讓韓國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成了名副其實的“整容之都”。衛計委主管的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于近日發布數據顯示,據韓國官方統計,去年中國有近5.6萬人赴韓做整形手術,占外國人赴韓醫療旅游總人數的26.5%,位列第一。
“國人赴韓進行醫療整容的興起,也催生了不少韓國醫療美容機構來華。”吳學軍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現在的確是整形行業的春天,但繁榮背后,市場亂象在中國醫療美容行業發展進程中久受詬病。
民營機構惹亂象
實際上,整形美容行業是從燒傷科分離出來的科室,起初不受公立醫院重視,被民營醫療機構拾起,才形成了一片“藍海”——很多民營醫療機構的企業家、商人紛紛把目光盯準整形美容這塊蛋糕。
目前國內八成以上的整形美容發生在民營機構,其營業額占比更是達到九成以上。與之相比,公立醫院的整形美容科則面臨著萎縮。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調查發現,同樣的項目,在民營醫療美容機構的報價要比公立醫院貴三五倍還不止,有些甚至定價于十倍之上。如當前流行的肉毒桿菌注射瘦臉項目,公立醫院的收費一般不超過2000元,而在記者通過網絡咨詢的幾家民營醫院中,報價均在萬元之上。
另外,一些民營整形機構以各種噱頭吸引愛美女性,如走在大街小巷,不少整形廣告都號稱自家擁有來自韓國且最頂尖的的整形醫生,但事實上,所謂的“一流的醫生”多數是韓國的“江湖醫生”。
吳學軍強調,“很多民營整形美容機構并沒有資質開展整形業務,而暴利是當下很多整形和美容機構鋌而走險的原因。”他還表示,起初中國的醫療美容整形行業并不大,進入者也相對較少,“隨著醫療整形行業逐漸步入成熟期,利潤率上升,各路資金都蜂擁而至,必然會出現泥沙俱下。”
據透露,一些民營整形美容機構往往將成本才幾百元的東西賣到上萬元,造成市場混亂,良莠不齊的同時也時有毀容事件發生。“在我做的手術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別的地方整形不滿意或者失敗了而找我來補救的。”徐建說,多數失敗的醫療整形美容案例都是由非法民營美容機構造成的。
毋庸置疑,公立醫療美容醫院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且憑借技術、人才等硬件設施具備了一定數量消費者的擁躉,但反觀民營醫療機構,吳學軍認為其具有的最大優勢便是包袱較輕,“船小好掉頭”,而且醫院機制靈活,在經營管理上相對超前。
原來,在民營醫療美容機構里,往往還有患者回訪這一環節,而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意識卻很落后,這也導致公立醫院在市場營銷上無法匹敵民營醫療美容機構。“盡管公立醫院存在價格優勢,但一些消費者更為看重就診環境,這點公立醫院相較一些民營醫療整形機構稍顯不足。”徐建認為公立醫院在美容整形領域一直保持著“低調”姿態。
標準缺失待優化
在吳學軍看來,由于醫療整形市場的利潤誘人且空間巨大,而行業內又缺乏統一規范的準入標準,以至于一些不具備醫療資質的民營美容機構加入到整形生意中來,悄悄開展起醫療整形的一些專業項目。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不少于三成的整形美容機構屬于非法機構。
如今,整形美容機構林立,快速發展的同時,水平卻良莠不齊,“非專業型”和“非資質型”的醫療美容或整形機構普遍存在,這給行業生態的建立埋下隱患。
吳學軍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市場早期形成時,一些民營醫療美容機構還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等賺取暴利,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不對稱的鴻溝逐漸彌合,消費者日漸成熟,對醫療美容整形的認知也逐步清晰,“對于那些懷著‘賺一把就撤心態的民營醫療美容機構,一定會被市場和消費者淘汰。”
而就中國消費者借旅游機會或專程到韓國接受醫療整形美容服務的問題,吳學軍指出,由于語言以及信息上的溝通不暢,這就形成了目前韓國的醫療機構和中國的消費者們都依賴于中介的局面。
據韓國醫療服務協調協會透露,醫療游客來韓的主要目的是想在韓國獲得比中國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然而不少中介都是漫天開價,這也使不少赴韓進行醫療美容的中國消費者反感,甚至出現一些負面事件。
“這些有能力左右韓國醫療美容市場的中介,都存在謀取暴利的行為,一度使韓國醫療美容界出現了信譽危機。”吳學軍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韓國方面正是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才從去年開始針對注冊中介,從行業協會的層面展開行為自律行動,“韓國美容醫療協會之所以建立,主要是希望通過搭建起一個國際平臺,為中韓兩國的消費者以及醫療美容機構資源提供更為公開透明化的信息,‘去中介化成為中韓醫療美容行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針對市場亂象治理,吳學軍強烈建議政府應從機構、設施、人員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認證體系和行業標準,尤其是建立整形醫師專業資格認證制度更利于市場管理和行業的長遠發展。他還呼吁,“醫療美容行業有其特殊性,這更使得行業立法的迫切性越來越突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