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
摘 要:社會轉型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在研究中,應重點分析三個問題: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社會轉型中農村基層治理的內在機制、存在問題與原因;第三,社會轉型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的創新路徑與發展趨勢。在研究中要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將宏觀研究、中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運用“國家—社會”分析理論開展深入分析。
關鍵詞:農村;社會轉型;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009-02
引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基層治理的學術研究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中涌現了大量研究成果。就研究內容而言,多集中在鄉村治理的外部條件、內在機制和改革探索這三個方面。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角度,特別是從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的角度開展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的研究成果不多。就研究層次而言或開展宏觀研究,從以上層制度、政策演變為中心開展宏大敘事式的鋪陳論述;或以典型鄉村為個案,開展于鄉、村微觀實證的研究。在農村基層治理的研究中,綜合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分合、互動研究不多。
一、社會轉型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的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農村的重要特征就是“變革”。無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是巨大而影響深遠的。以農村土地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改革、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政治改革,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推動了農村的社會轉型。可以說,中國農村正處于經濟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階段。農村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發展是這種轉型的最顯著、最深刻、最普遍的特征。農村的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文化等等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社會的現代性轉型改變了鄉村社會的鄉土文化、傳統觀念和社會治理體系。社會轉型使農村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怎樣構建與農村多元、分化、流動和開放相適應的基層管理與組織方式,怎樣建構一種制度化、秩序化、不斷開放的農民參與基層治理的機制,推動國家與鄉村社會之間良性互動、形成民主合作的善治結構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據此,社會建設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社會轉型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的關鍵問題
要開展社會建設視域中的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應該深度分析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社會轉型與社會建設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的現狀、問題與原因;社會轉型與社會建設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的創新路徑與發展趨勢,推動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1.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重點分析三個問題。一是農村社會正在經歷怎樣的社會轉型?新形勢下農村社會的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社會流動到底呈現出何種新的特征?以農村階層分化為例,在農村中除農業勞動者外,還有農民工、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鄉村集體企業管理者和農村社會管理者等不同階層。這些階層在社會轉型中,呈現什么樣的特點,有怎樣的利益訴求和政治訴求?
二是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流動的趨向、社會組織的構成、社會階層利益關系的變化等對基層治理帶來了哪些挑戰?和傳統的農村社會治理比有什么樣的異同點?比如隨著農村社會流動的加劇,社會分化、就業多樣化,農民之間的異質性也逐步增加,農村社區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村莊的半熟人化程度加劇。面對農村人口的流動,傳統的治理方式是否適用?社會治安如何保證?村民自治如何有效開展?這對當前農村基層治理提出了新的任務。再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的農村社區逐步兼具城市社區的特點而成為過渡性社區。對于過渡性社區如何治理?
三是這些變化給基層政權改革以及農村社區建設帶來了哪些新的機遇?社會轉型的加速,必然將鄉村社會進入更加開放的社會體系中。農民接受了更多的信息資源,視野更加開闊,公民素質得以提升,價值觀念更加開放、行為模式更加民主,主體意識更為強烈。社會轉型提升了農民的參與意識和權利意識,他們更加要求分享權利,參與治理。“農民對個人利益的認同、維護和追求是鄉村社區民主得以內生和發展的基礎。畢竟在鄉村社區中,所有的群體和社區利益都直接或間接與村民個人利益相聯系,最終都可能轉化為個人利益,并促成農民采取一定的行動。”[1]與此同時,農村社會組織也在大量涌現。這些都為多元參與新形勢下基層治理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2.社會轉型中農村基層治理的內在機制、存在問題與原因
重點要考察社會轉型中“鄉政村治”模式的內在機制及其局限性。改革開放以來,“鄉政村治”體制促進了鄉鎮政權的民主化、規范化建設,但在具體實踐中,也存在諸多需要改革的空間。為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鄉鎮政權的運行機制、鄉鎮政權與縣級政權、村民自治之間的關系、鄉村基本秩序狀況及其維持機制、鄉村干部的角色與動力機制、鄉村工作任務的執行機制、鄉村政權面臨的困難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壓力型體制下農村基層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鄉村關系緊張化、基層政府的公共管理缺失、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作用有限、個別村莊過度自治化等問題的原因。
以鄉村關系為例,目前鄉村關系多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鄉鎮黨委統籌鄉鎮工作,工作機制多為任務分解制。一般由鄉鎮黨委布置中心工作,然后任務和指標進行細化,分解到各村,并與各村簽訂目標責任書,保證任務的完成。在壓力型政權模式下,我國鄉鎮政權與村委會之間總體上依然保持著明顯而強烈的上下級行政命令關系。村民委員會在事實上承擔了行政和自治雙重職能。在發生矛盾時,村級組織的自治職能多讓位于行政職能。這樣實際上抑制了村級自治組織的積極性,客觀上也不利于農民更好地參與基層治理。
3.社會轉型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的創新路徑與發展趨勢
重點要分析在社會轉型中如何從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角度探索農村基層治理的創新路徑和發展趨勢。在新形勢下,農村基層治理不應僅僅依靠政府進行高度集中的單向行政管理的行動,它應該是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互動的治理過程,通過“協商”合作確立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這種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治理格局這樣才更加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我們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分析和總結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改革創新的實踐和經驗。比如很多地方創新農村基層管理體制,開展試點撤銷建制村,建立新型農村社區。通過建立新型農村社區,成立農村社區黨委與社區居委會負責社區日常工作,同時鼓勵農村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滿足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社區成為農民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凝聚力和認同感不斷增強。對于此類農村社區多元參與建設的經驗,需要認真總結。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對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的改革方向加以分析。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應該以農村基層政權職能改革為核心,以農村社區建設為重點,以農村社會建設為抓手,重塑基層治理框架,推動“鄉政村治”向“鄉村共治”的模式轉換,構建以“社區自治”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新體制。這需要重點分析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鄉村共治的模式下國家權力體系在基層如何有效延伸,鄉鎮政權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其有效運行的機制和路徑有哪些?如何在實際的治理中以解決好鄉鎮政權的有限主導性與職能的合理性問題?二是探討基層自治空間與自治能力,即構建鄉村治理的橫向網絡結構。社會轉型背景下,治理主體更為多元,村民委員會、村級黨組織、企事業單位、農村社會組織、經濟組織、非營利性組織乃至農民個人都可以參與鄉村治理。如何把多元主體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農民、社會組織、農村社區之間平等協商、互相合作、良性互動的治理機制、規則和方式是什么?三是探索國家與鄉村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機制,即如何有效發揮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及農民個人的積極作用,真正實現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新格局,構建與農村社會轉型相適應不斷開放的、制度化、秩序化的農民參與基層政治的機制,形成民主合作的善治結構。
三、社會轉型視域中農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在研究中要考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基層治理的邏輯思路與建設實踐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二,采取將宏觀研究、中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根據實證和典型案例的調研,結合理論的反思和分析,提出具有說服力的新結論。第三,運用“國家—社會”分析理論展開分析,深入揭示國家政權與鄉村民間的互動關系,分析農民與國家、社會、村莊之間的協商合作,探討包括農民、民間組織與國家政權在內的所有國家和社會力量對中國農村的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項繼權.論中國鄉村的“草根民主”[C]//徐勇,徐增陽.鄉土民主的成長.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