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劉聞
【摘 要】近些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但是,教育實踐效果往往不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不少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阻抗”。本文重點針對大學生心理阻抗的主要類型、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對策,以便更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保障其心理健康。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阻抗 特點 對策
“心理抗阻”一詞是由弗洛伊德引入到心理學,通常指心理患者對記憶和認識產生的不良情緒、壓抑反應、消極對抗和痛苦抵觸,以及排斥某種認識行為或既定事件等。心理阻抗的本質是心理患者為了避免身心傷害、維護自尊而對其所感到的威脅性事件產生的逃避和抵抗。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心理阻抗是普遍存在的消極現象,是對教育內容思想上的主觀抵抗,容易造成“冷漠”的學習態度。
一、大學生心理阻抗的主要類型及特點
在開展高校心理教育及咨詢工作中,大學生對于心理教育及咨詢的阻抗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大學生自身心理阻抗
一方面,在同心理教育人員構建咨訪關系時,存在阻抗問題。例如,對于心理咨詢人員缺乏信任感,由于過分關注對方而出現諸多問題,總是將話題引到咨詢人員那里,或與咨詢人員發生對立,甚至攻擊或挑釁咨詢人員,以證明其對于自身心理問題的認識。另一方面,心理教育過程中的阻抗。有些學生不斷回避教師所提出的實質性問題,一味強調自身心理癥狀,為自身進行辯解,不想切實糾正自身的錯誤,將錯誤及責任歸結于外因。
(二)教師因素所產生的心理阻抗
首先,在價值觀方面,學生和教師之間容易出現阻抗,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產生排斥和反感。其次,教師處理問題過程中容易出現阻抗。例如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過于著急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學生對方法的適應和接納,甚至出現傷害學生自尊、權益等現象。再次,教師在對待學生心理問題時,經常忽視學生的感受和內心,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導致了學生心理阻抗。
大學生心理阻抗通常具有如下特點:1)內隱性、外顯性兼具。一方面,學生心理阻抗現象不容易察覺,具有較強的欺騙性與隱蔽性;另一方面,學生心理阻抗表現直接,具有較強的對抗性與外顯性。2)指向性強。學生心理阻抗主要針對的是特定領域中的特定內容。例如,有些學生對信仰、理想問題阻抗嚴重,由于家庭、情感、經濟及自身認知、成長模式中存在不良體驗的影響,其對于理想及信仰等問題較為反感,不愿過多談論,更向往自由、放縱的生活。3)擴散性強。部分學生所存在的心理阻抗,常以個體為基點擴散到其他與之具有相似興趣、愛好、個性的群體中,其相互間互為影響,形成小團體集體與教師對抗。4)情緒性。大學生心理阻抗問題往往產生于師生互動過程中,會受到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情緒影響,教師教育中因帶有情緒,導致學生心理阻抗嚴重。
二、大學生心理阻抗的應對之策
(一)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教育
耐心是開展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必須具備的素質。理性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想特征,并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和解決心理阻抗現象。不同的學生,能力不同、氣質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應當采用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和因勢利導的方法。例如,“多血質”類型的學生可以采用坦言直說、啟發為主的方式;“膽汁質”類型的學生要以委婉溫和的方式進行教育;“抑郁質”類型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和理解,正面消除他們內心的誤解和疑惑,幫助他們獲取自信和勇氣;“黏液質”類型的學生可以采用循循善誘、說明利害的方式進行開導和教育。
(二)科學診癥,引導學生積極面對心理阻抗
對于心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能夠科學診癥,了解學生心理阻抗的原因,通過真誠與理解,使學生信任自己,并打開自己的心門。此外,還應掌握學生暴躁及退縮等性格同心理阻抗之間的差別,正確斷癥。應對心理阻抗是為了通過了解阻抗的成因,最終破解阻抗,確保心理教育工作獲得成效。因此,必須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同教師一起尋找自身心理阻抗的來源,并予以有效疏導。此外,有很多心理阻抗可以與移情的處理相結合,妥善處理移情后方可破除阻抗。總之,要求學生能夠正面阻抗,這樣才能徹底消除阻抗。
(三)尊重學生,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心理教育中需要尊重學生現狀及其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其肯定自己、認同自己,幫助其建立充分的自信,明確自身成功的動機,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同時,應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幫助,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繼而消除心理阻抗,實現教育目標。
(四)加強培訓,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必須逐步提高心理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完善其人格、品質。一方面,要求其必須具有廣博的心理學科知識及豐富的閱歷經驗、廣泛的興趣及健康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要求其公平、公正,極具親和力,能夠以身作則,擁有強大的人格魅力,這樣方可增強大學生對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從而消除心理阻抗。
(五)營造氛圍,豐富心理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在內容和形式方面,應當注意教學理論的豐富化和多樣化,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擺脫單調、乏味的傳統教育模式。融入網絡、電話等新穎方法,開設心理講座、會議沙龍,增加教育新手段,用真實案例進行授課,使學生感同身受,同時也使教育手段更具有啟發性和說服力,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心理教育學習過程中,輕松快樂,富有創造力,從而得到更多的啟示。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阻抗是一種本能性的心理防御機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及咨詢工作中,必須根據不同學生所表現的心理阻抗形式,剖析其成因,并在開展心理教育及咨詢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的心理阻抗,做到具體分析及區別性對待,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浩強,龔藝華.對教育學生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阻抗分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1):171-172.
[2] 趙修渝,徐小欽,曹躍群.高校研究生政治課程學習心理阻抗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1(0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