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摘 要】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宿舍的意義不僅僅是個睡覺的地方,更是良好德行與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環境。如何更好地管理宿舍,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是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輔導員 混合宿舍 學生
宿舍是學生生活、學習、娛樂的場所,這個場所在高校各組織單元中,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基本元素,有較強的獨立性與組織功能。宿舍成員之間接觸頻繁,互相影響,特別是隨著學分制的推廣與網絡技術的強化,大學生對宿舍的依賴性逐步提升,宿舍成員的穩定性及共處的時間甚至多于傳統的行政班級。
我國高校在進行學生住宿管理時,一直堅持貫徹落實“按班級住宿”的指導思想。因為班級是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這樣的住宿安排,不僅便捷,也有利于班級文化的建設。近年來,隨著學生個性化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化的宿舍分配管理模式雖然仍是主流方法,但已經有一些高校開始進行了科學化的宿舍管理方式探索。如浙江大學在2013年曾嘗試按身份證號段排宿舍,把生日相近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宿舍,2014年又通過網絡采集新生數據,將學生“生活習慣”與宿舍分配聯系起來;華東師范大學孟憲學院則以“專業混合2+2”方法來分配宿舍,以期實現多專業混合交流的體驗環境。種種嘗試,雖然利弊參半,推廣難度也非常大,但無不凸顯了高校“以人為本”、人性化的創新管理方式。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于2011年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學校。工程創新學院是實施試點工作的主要平臺,在學校配套政策的支持下,為卓越班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為了選拔優秀人才,工程創新學院在各二級學院的配合下,不斷優化招生模式,2013年開始分別從相關二級學院選拔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輕化工程、軟件工程四個專業共133名學生進入卓越班,2014年選拔139人。這些學生由工程創新學院對其進行日常教學和學生工作管理,但他們的學號與宿舍仍保留不變。因此,這些學生仍與原學院學生入住同一間宿舍,分布零散。學校宿舍為四人間,2013級133名學生分居于81個宿舍中;2014級139名學生分居于97個宿舍中。兩個年級僅有8個宿舍的學生全部來源于工程創新學院,其余170個宿舍均為混合宿舍,即一個宿舍四個人中,只有一個或兩個來自于工程創新學院。由于混合宿舍并非學校主流宿舍分配方式,因而對學院學生工作帶來了挑戰。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調查與走訪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6份,回收率97%。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1.學生愿意選擇并期待良好的宿舍關系
宿舍管理的目的是為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被問及“你認為宿舍管理主要依靠哪些主體”時,94.38%學生選擇了“學生自己”。這說明學生的自主意識非常強,他們愿意進行自我管理,明白身為宿舍成員應擔負的責任。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除了正確的方法外,宿舍成員自身的素養也是影響至深的因素。在“性格”與“行為”兩個類型中,學生更偏向選擇具有良好性格的室友。在“你喜歡室友具備以下哪些素質”的題目中,76.97%的學生選擇“性格豁達,心胸寬廣”,68.53%的學生選擇“隨和幽默,能調節宿舍氣氛”,這兩項分別排在第一、二位。而“常打掃衛生”“個人習慣良好,手腳輕”“平攤共同費用”“作息規律”“不在宿舍養寵物”“不使用違章電器”則分別排在其后。
2. 學生能夠正確認知并適應融入混合宿舍
78%的學生認為,住在混合宿舍“可以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73.6%的學生認為“可以有更多渠道獲取信息”。61.2%的學生確定混合宿舍是“利大于弊”。在被問到“如果可以選擇,你還想繼續留在現在的宿舍嗎”,84.3%的學生選擇了“想”,而不愿意換到全部是同學院或同班學生的宿舍。這說明學生的適應能力及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較強,這一結論在“你認為你的宿舍成員之間關系如何”的題目中也得到了體現,79.2%的學生選擇“很好,關系很融洽”。
二、問題及對策
混合宿舍能夠被大多數同學認可接受,但因為班級不同,課程安排不一致,室友之間缺乏共同探討學習的氛圍與機會,宿舍學習功能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由此延伸,由于沒有共同的班級組織,不能在同一屋檐下聽同一個老師講課、并肩作戰應對各種考試、團體協作參加學院或班級活動,舍友相處時間也短于一般宿舍,共同話題少,不利于感情的培養。與此同時,各學院的管理模式差別較大,如工創學院大一新生有早自習制度,7點40分必須進班早讀,而其他二級學院則沒有此項要求,導致宿舍成員作息安排有較大差別,易產生摩擦與矛盾。
住在混合宿舍,學生除學習以外的大部分生活狀態與行為都是跨專業跨學院的,所有參與問卷的學生宿舍都舉辦過集體活動,雖然形式各異,如聚餐、唱K、打球等,但其實質相同。這也為學校的管理帶來了更多的難題:如何同步開展危機干預,如何厘清應擔責任,如何控制不良事件傳播范圍與事態發展程度等。由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一般都由輔導員負責,學生在出了問題后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尋求輔導員的幫助,而對于混合宿舍的學生而言,直接而準確地選擇負責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45%的學生認為“分屬不同學院,舍友出現問題不知道如何告知對方學院”,也即無法及時告知對方的輔導員。
只有以學生為本,面對新情況創新工作方法,才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宿舍環境。而問題的解決,則要依靠不同主體的共同努力。
1.學生要有主體意識,學會自我成長
每個學生在進入集體時都抱有較為積極的主觀意愿,都想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在宿舍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背景,具有不同生活習慣的人自然會產生沖突。當今社會雖然允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崇人的個性化發展,但由于學生缺乏交流的技巧,缺乏集體觀念和意識,會影響和諧的宿舍關系。因而,學生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角色互換,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真誠友善地對待室友,做矛盾的消除者而非制造者。
2.輔導員要關心指導,幫助減少矛盾
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管理者,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一位優秀的輔導員會通過多種途徑來了解學生、關心學生,下宿舍便是其中一種。輔導員要堅持下宿舍,多去宿舍走動,親身體會不同宿舍的環境,了解學生處境與生活習慣。宿舍是放松身心的地方,因而很多問題只會在宿舍環境中出現,一些話語也只有在宿舍環境中才能說出口。輔導員可以放下平日里較為嚴肅正式的角色形象,與學生近距離接觸,通過觀察、聊天,發現宿舍中不同成員間關系的遠近親疏,最早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3.社區要積極探索,提供更多平臺
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能使學生在最熟悉的環境中學到為人處事的原則與方法。宿舍樓“黨團活動室”的建立,可以將多元文化與正確的價值觀帶到學生身邊。目前,學校逐步分批在各個樓宇建立 “黨團活動室”,并由學生輔導員作為活動室的指導老師,通過他們深入學生,定期舉辦形式各樣的活動,既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與才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榜樣引領作用,又可以用正向文化取代低俗文化,減少學生沉迷網絡等不良行為。
4.學校要動態管理,做好基礎保障
不舒適的居住環境會大大降低學生的滿意度,同時會造成一些安全隱患。如酷暑時節,因為缺少降溫設備與晚上限電規定,多個學校已發生過群體性事件,并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網絡上發起輿論,倒逼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硬件條件。如果學校把工作做在輿論之前,則會提高學生對學校制度與管理的認同度,減少學校管理的阻力。同時,學校也應為學生提供更便捷更靈活的調整通道,讓學生有機會以正當理由申請調換宿舍,以防止宿舍成員關系惡化導致問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