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筠
一、加強大學生英語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決定了在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胡文仲教授曾指出:“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門外語,就意味著獲得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說,要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該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講這種語言的人具有什么樣的民族特性,他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測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和表達他們的社會思想、習慣和行為;要懂得他們心靈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文化,懂得他們的歷史。因此,學習語言與了解該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把握并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其更強調學生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實踐表明:掌握英語文化知識,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相反,缺乏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必然導致交際障礙、沖突和誤解,出現“語用失誤”。例如西方人認為“狗”對人友好、忠誠,是人類的朋友,因此它是西方文化的寵物。英語中有大量的與“狗”有關的表達形式,如“Each dog has his day”和“You are really a lucky dog”等,中國學生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文化知識,他們對以上句子既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即使現在有人把狗當寵物來飼養,仍然不能抹去人們心目中因“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等貶義詞所留下的可憎形象。再例如,由于對英語文化缺乏認識,把“天壤之別(as different as night and day)”譯成“as different as heaven and earth”,把“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譯成“as strong as a cow”;把“Greek gift(s)(陰謀害人的禮物)”譯成“希臘人的禮物”,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由此可見,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對英語知識的把握,更需要對英語文化的掌握,加強大學生的英語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
(一)注重課堂教學中背景及相關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課堂上,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老師講,然后努力地學,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筋疲力盡,而學生又感覺枯燥無味。學生更沒有真正領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對于難度較高的一些文章,學生必須了解到西方國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大都選自英美原版書籍,其題材廣泛、新穎,涉及面廣,社會文化知識豐富,我們在講授語言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重視語言使用的社會環境,使他們不僅掌握語言的基本技巧,而且要掌握涉及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天文地理等內容的異國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作為兩種文化的搭橋者,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例如: 英語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又如,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 …”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 一般也只說“Your name,please ?”或“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 ?”,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二)結合豐富的課外活動進行文化教學
培養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拓展課外第二課堂文化教學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英漢文化差異知識。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理解、吸收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增加學英語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角是非常實用的方式。在英語角中,學生可以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一方面在交談中可以練習自己的口語,指出自己的錯誤,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流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交往中可以了解到異國的文化。
電影、錄像等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是讓學生了解西方社會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習俗、衣著、建筑有所了解,更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異國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閱讀本身也是一種學習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重要途徑。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補充。鼓勵學生多讀以文化為導向的報刊、書籍。教師應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組織者與指導者,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給學生,包括英美概況、西方思潮簡介、圣經故事、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及文藝作品等,這既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質,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除此之外,還應開設專題講座, 拓展文化資源,把西方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 以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外國的文化習俗, 或選擇一些反映英美文化現象的主題進行討論與對比, 如家庭、教育、工作、娛樂、食品等, 讓學生在一種有別于課堂的、輕松的、討論文化的氛圍中增長文化知識, 使他們學會主動觀察、分析、對比、評價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
(三)加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
大學英語教學注重文化層面的教學,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常,人們認為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只要具備較強的英語專業知識和一定的課堂組織能力就夠了。其實不然,教師的文化素質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知識,二是文化基礎知識,三是教育科學知識。要當好一名稱職的英語教師,還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面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對學生實施綜合英語文化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英語教師應側重在英美等國的歷史、風俗習慣及價值觀念、音樂知識等多方面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唯有如此,才能活躍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貫穿英語文化知識教育,有助于學生熟悉和掌握所學語言的言語行為規則,有助于加深對語言形式與結構的理解,并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交際水平,幫助教師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必須加強語言文化導入,重視文化之間的差異,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向學生進行文化滲透,融語言、文化于一體,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筆者也建議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應該對學生需要掌握的文化內容進行規定,使之更加規范化。
【參考文獻】
[1]羅曉玲.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及方法[J]瓊州學院學報,2010(08).
[2] 戚永慧.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04).
[3]仝巧利.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文化教學[J].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