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摘 要】醫學影像學是一門綜合性強、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的學科,在臨床醫學教學中,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影像學教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影響醫學影像學教學的關鍵因素。對于醫學影像學教學來說,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采用一些新興的教學技術,讓學生多多參加見習,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本文針對當前醫學影像學教學的現狀,提出新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分析和解讀。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教學 新方法 多媒體
一、醫學影像學的定義及特點
醫學影像學是一個以X線診斷為基礎,包括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超聲及介入放射治療為內容的醫學學科。醫學影像診斷的依據或信息來源于影像圖像,通過對黑到白不同灰度、相鄰組織間密度差別(組織間信號差別)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不同的成像技術在診斷中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各種醫學影像學檢查在臨床醫學的診斷中具有很高的價值。
二、醫學影像學教學新方法分析
1.結合多媒體深入教學
醫學影像學發展速度快,使得教師們不得不轉變教學方法。以前的教學方法是單純性的老師講、學生聽,很多知識只能讓同學們看X線圖片,因此,學生無法把老師所講的醫學影像學知識理解透徹,甚至發生對一些案例理論上的理解錯誤。老師在課上一味地強調病理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另外兩種因素——影像和臨床,這樣導致學生真正開始學習醫學影像學時,前面所學的醫學基礎知識和病理知識已經忘掉大半,會使得教學進程減慢。本人認為,作為醫學影像學的教導者,在課堂上可以多利用多媒體,讓文字和圖片或者動畫相結合,這樣不但增強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得學生對醫學影像學有更深的理解,提升了學習效率。
2.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對于實際操作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其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選擇影像、閱讀影像的能力。所以,學生不僅要學習影像學的基礎,還要自己會閱讀和書寫醫學影像學的診斷報告。教師在教學的基礎上,應該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并讓學生進行發言,讓學生堅持每天進行讀片的習慣,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進行一定的總結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實際閱片能力。除此之外,對于醫學影像學的課堂教學來說,應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醫學影像記錄能力,強調學生書寫診斷報告的能力,從多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適當增加實驗課程
眾所周知,醫學影像學在教學上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最近幾年教育教學的改革使得教學的困難進一步加重。本來醫學影像學的教學課時就少,知識內容多,改革后本課程的課時在原先的基礎上又減少了五分之一,這就不得不令許多老師在課堂上加快進程。但是,老師不能為了完成課時任務,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說在課堂上,老師需要一邊利用多媒體來講述課程內容,一邊安排增加實驗課,畢竟醫學影像學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單單講理論永遠學不好此課程。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幻燈片、投影儀等進行圖片的演示,加深印象。但是,對于CT影像、磁共振影像及超聲影像的教學不能用以上儀器來演示,可以帶領同學們去附屬醫院的影像科進行實踐課程的教導。假若課堂時間不夠,則可以在周末時間開放附屬醫院的影像科,讓同學課下去學習探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所說的教學方法探討不僅僅是說出來,還需要老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更好地解決。
4.增加見習機會,保證見習效果
僅僅研究課堂教學不行,我們還要制定相應的見習方法。不同醫學專業的學生,見習的內容是不同的,各個專業的學生要有目的性地培訓見習。但是,針對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生要求更高,他們首先要對各種儀器能夠正確地操作,要能夠針對不同的疾病選擇相應的儀器。在見習過程中,要先讓學生學會普放,把它當作重中之重,然后才是CT、MRI和超聲。在剛開始見習時,盡量挑選經驗豐富的老師領隊,共同完成每一次的見習任務。在見習的過程中,要不斷規范學生操作儀器的順序和方法,使他們達到熟練的程度;讓他們在每一次的見習結束后都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加深自己對醫學案例的理解。同時,老師們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每一位同學都抓好每一次見習機會,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束語
總結來說,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集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學科,對于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也要充分結合醫學影像學的這個特點,在加強學生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實踐、觀察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見習中提高影像診斷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陟,林黎娟.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體會[J].中國醫療前沿,2008,3(6):50-51.
[2]馬瓊英,周宇,戚躍勇,等.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與帶教體會[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8,5(6):456.
[3]曹厚德. 醫學影像技術的主要進展及前瞻[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3,27(4):234-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