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翀
【摘 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其內容是“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本文以“生活即教育”這一理論為指導,探討了英語教學應起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實踐。
【關鍵詞】生活即教育;英語教學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努力創設生活化的英語教學環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生活化的英語教學環境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新知識。在教學中將語言內容和生活情景緊密結合,努力讓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從而做到“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越來越感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源于生活
(一)、教學環境生活化
環境對語言獲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語言是在與人們交流中、在認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聽說氛圍和語言環境,對于英語學習至關重要。比如:(1)教室、辦公室標牌雙語化。如:Art Room, Computer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等等。(2)校園標語雙語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請勿踐踏草坪), “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閱覽室保持安靜) , “Save water”(節約用水)等,并配上生動的圖片或文字,加以說明,讓同學們了解其意思。(3)在教室里設立英語角、在學校櫥窗里舉辦英語學習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等。還可排練英語文藝節目,如排演小話劇,為學生盡量多創造一些說英語的機會,讓說英語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英語,獲得語言知識。
(二)、教學方法生活化
1.創設生活化情境
中學生性格好動,好奇心強,善于模仿。參與表演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在學習關于“Festivals”這一單元時,我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生活,自編對話進行表演:“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How do you celebrate it?” “What about National Day ?”等。表演時學生自由組合,分工合作,適當地把課本知識進行拓展,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這樣的情景中,同學們學習新知識更加積極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利用生活化情景
離開了生活實踐,語言就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我們現在使用的牛津英語教材,它的教學設計大多來源于生活,這就我們要結合實際生活,利用生活化情景進行教學。如在學習“school life”這一課文時, 我讓學生分為四人小組進行討論:When do you get up?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Do you have much homework every day? How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 談論了自己的學校生活后,我說:Today,let us learn what Millies school life is like。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引入到課本知識的學習,讓同學們感到課本知識其實來源于生活,我們應該從生活中學習。
3.教學內容生活化
英語是人們在生活中進行交際的一種語言,它來自生活,并為生活所用。現行教材的教學內容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以這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為基礎,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比如:牛津英語7B《Unit3 Road signs(交通標示)》這一教學內容就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左轉、右轉、直行”交通標示以及他們的英語表達。在英語教材中,處處可以看到生活的影子,教材來源于生活,我們要把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
二、用于生活
1.讓課堂走向社會
教師要把課堂變成一個濃縮的社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學習語言。可以在課堂上采取“dialogue, free talk, oral practice”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盡情發揮,大膽嘗試,使課堂成為生活語言實踐的舞臺。如:在牛津英語8A Unit3 《Things to do in Beijing》一文中,我們學習了北京的一些名勝古跡,還介紹了到達北京各景點的交通方式。在課堂的“oral practice ”環節,我提出以下三個問題:What places of interest in kun shan? What can we do there? How can we get there? 由課本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讓同學們談論“昆山的名勝古跡以及使用何種交通方式到達”。以此達到鞏固課本知識、操練口語的目的。
2.讓生活融入課堂
我指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里去尋找更多的英語素材,學習更多的交流本領。如:收集英語信息:告訴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櫥窗廣告、路邊招牌、專賣店門口的英語信息,把有價值的知識記載下來,如KFC(肯德基)、Bank of China(中國銀行)、China petrol(中國石油)、Business Hours(營業時間)、Office Hours(辦公時間)、Danger(危險)、Lost and Found(失物招領處)等。還有一些經典的廣告詞,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斯威爾咖啡); Just do it.盡管去做(耐克運動鞋); No buying, no killing.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保護動物公益廣告)等。通過收集這些信息,為學生多創造一些了解英語的機會,讓英語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精髓。英語教學活動與生活密切相關,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把生活中的英語材料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躍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有著非凡的魅力,它是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橋梁。把課堂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交流,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因此,英語教學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同時也讓語言在生活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沈德鑫.《陶行知教育思想讀本》,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