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辰州儺戲作為極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地方性戲種,有非常厚重的藝術品格。從文化的事業出發,探尋沅陵辰州儺戲的傳承和發展,推動古老文化重新煥發青春,適應社會不斷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文化視野 辰州儺 傳承 發展
辰州儺戲,原本是湘西地區土家族的古老風俗,發源于荊楚之地,影響范圍非常廣泛。它脫胎于原始的宗教祈禱儀式,融合了原始戲劇和現代戲劇,宗教色彩較為濃厚。辰州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融合了太多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基因。目前,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儺文化在以前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儺戲的活躍地區不斷萎縮,從事儺戲相關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少,而年輕人從事相關事業的又入不敷出。儺戲的傳承在今天面臨了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所以說,對辰州儺戲所面臨的傳承危機提出可行性分析及應對措施,是我們民俗學和儺戲研究者的當務之急。
一、辰州儺戲面臨的傳承難題
(一)從業人員老齡化問題突出
由于儺戲原本根植于宗教信仰,在建國后被當地政府視為封建迷信活動而禁止了多年,在這個時期內,很多老藝人選擇了改行,儺戲的發展長期受到壓制。以前會儺戲的人,到現在都已經成為了耄耋老人,一些需要體力的儺戲動作他們已經無法演示。同時,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很多老藝人不愿將儺戲技術傳承出來,同時很多儺戲、儺祭的枯燥無味和冗長經文,使快節奏的年青一代更不愿學習,對儺戲的興趣進一步降低。
(二)影響范圍不斷縮小
目前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民休閑和藝術欣賞的選擇越來越多,儺戲作為傳統的戲曲類型,越來越不受群眾的了解和重視,人們對其的關注程度不斷降低。很多人瞧不起儺戲的從業人員,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儺戲這種藝術形式。建國初期的時候有很多鄉鎮都配備了儺戲的隊伍,但是到目前的時代,已經幾乎找不到行儺藝人以及儺戲團。儺戲的影響范圍不斷縮小,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三)急功近利,假冒儺戲敗壞儺戲名聲
由于儺戲在很早就成為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本身是一件能夠幫助儺戲振興、讓人們更加了解儺戲的好事,但是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儺戲的旗號到處坑蒙拐騙,他們表演的節目根本不是儺戲,或者僅僅學到皮毛,原汁原味的儺戲在她們那里根本看不到。這些行騙的人不能向群眾展示儺戲的真正魅力,永遠都為儺戲行業人士所不齒,也受到了政府和學者的批評。但是這種行為終究是敗壞了儺戲的名聲,給本已脆弱的儺戲雪上加霜。
(四)缺乏資金保障
我國各級政府為了儺戲的傳承都做出了一定的保護措施,但是由于湘西地區地處偏僻,經濟欠發達,又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和其直接管理部門對于藝術種類的扶持力度有限,也就無法騰出財力和時間來進行保障;同時,由于儺戲的前景比較暗淡,一般工作人員不同意專職從事儺戲相關工作。使得儺戲保護和傳承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五)對儺戲資料保護與傳承程度不夠
由于人們對于儺戲的歷史與現在不熟悉,以前儺戲的手抄本已經大多數不在了。由于記錄文獻的逐步消失,人們對于儺戲的了解更加膚淺,無法認真加以研究,加上其他各方面因素,導致傳承與保護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辰州儺戲在過去的傳承過程中,全憑藝人的口傳身授。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辰州儺戲的手抄本、面具、法器和經文的流失,這些口傳的文化無法被完好地傳承下去,辰州儺戲的前景令人堪憂。
二、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一)樹立正確思想,保護本土文化
由于社會的發展,有很多事物可以吸引年輕人的興趣,這時,相關工作人員應該通過自身的宣傳來使得年輕人產生對于儺戲的興趣,要樹立對于儺戲正確的態度,就應該鼓勵年青人樹立對儺戲客觀的態度,積極參與到對儺戲文化的了解上。逐漸改變辰州儺戲的所謂的“失落的文明”的現象,使之逐漸減少同現代文明的矛盾與沖突。力求促進傳統傳承在現代社會之中的協調發展,這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更大程度上維持文化生態的平衡有積極的意義。
(二)保護老藝人,發掘新藝人
對于年齡較高的儺戲藝人,應該對其進行重點的保護,要及時記錄下他們的藝術表現以及口傳筆述的儺戲傳統。同時,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挖掘潛力新人上面。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將儺戲傳承給更加具有朝氣的年輕人,是保護儺戲的重要手段,又是傳承儺戲的必然選擇。
(三)政府做好引導工作,落實相關補助
儺戲作為國務院最高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期都會收到政府撥下來的經費,通過整理資料,提升待遇,使得儺戲的隊伍不斷的壯大。同時,我們應該根據資金的實際情況進行下一步的考慮。當地政府應該積極行使職權。設立相關的基金,保護政策向其傾斜。同時,要建立起高效的資金投入機制,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也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參與保護工作。
(四)推陳出新,不斷創新
雖然儺戲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但是為了其更好的發展,也應該適應時代的潮流,通過更好地完善和突破自我,初期要通過政府努力,讓儺戲深入到當地的一些慶典活動中,或者是通過舉辦多種活動,向觀眾展示新型的儺戲藝術。同時,要客觀地剔除傳統儺戲中封建迷信,使其能夠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辰州儺戲在文化程度低、經濟條件落后的地方,得以發展和傳承,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贊揚勞苦大眾,所以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傳統藝術形式只有扎根于土壤才能或者更好地更新換代,相關工作人員要抓住目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通過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保護好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金項目:
本文為文化部藝術研究項目,項目名稱:辰州儺戲藝術形態變遷與新型產業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4DD31;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文化生態視野下的“非遺”保護與發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項目編號:13DH45。
參考文獻:
[1]曾婷.辰州儺戲的傳承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2]舒達.論文化生態視野下辰州儺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3,(02).
[3]李玉華.欠發達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開發研究——以辰州儺戲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3,(08).
[4]王淑貞,王文明.湖南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問題與困難[J].懷化學院學報,2010,(06).
[5]舒達.辰州儺戲音樂形態的張力[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6]譚建斌.民間遺存巫儺舞蹈藝術形態的歷史演變——以湘西地區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