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要:音樂史課程是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而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其學習的重點往往集中于專業技能的提高,從而忽視了理論課程的學習,尤其是音樂史這樣的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本文通過對部分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的調查,了解了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的音樂史課堂學習中的障礙,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進行解決,以幫助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提高音樂史課程學習效率。
關鍵詞:音樂表演 音樂史 課堂學習 對策
普通高校對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其音樂的演奏(唱)能力以及音樂的表現力,而音樂的表現力不僅僅依靠學生的感知能力,同時還需有音樂理論知識作為支撐。音樂史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理論課程,開課時間長、教學內容多、知識雜,且課堂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習內容多以知識性學習為主,實踐內容較少。這使得現今一些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往往忽視了音樂史課程的學習和運用,因此,如何提高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的音樂史課堂學習的效率,以及如何將音樂史課程的知識與實踐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一、來自學生的聲音
筆者曾做過一次調查訪談,了解了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對于音樂史課程學習的看法、學習方法,以及對音樂史課程教學的建議,除此之外,還了解了被訪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的學習情況。同時,為了調查結果更加具有普遍的意義,選取的調查對象的在校成績基本處于中等水平,專業方向也不一樣。訪談問題如下表:
此次調查訪談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音樂史的學習對音樂表演是十分有幫助的。首先,可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對作品的理解。另外還有學生今后希望從事音樂教學,認為古人學習音樂一定會有一些很好的方法,所以學習音樂史,可以了解前人的學習方法,為自己今后的學習和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對于如何學習音樂史課程,不少學生則顯得有些迷茫。一方面,音樂史課程一直以來多以理論學習為主,考試試題目前也多以記憶性知識的考察為主。另一方面,教師上課也多以講授為主,師生互動較少,且以知識性內容的講授為主。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至于和其他課程的相互滲透和運用也不明顯,這也導致了不少學生對音樂史課堂學習不夠重視,學習方法僅以記憶為主。另外,一些被訪學生也表示非常期待可以提高音樂史課程的學習效率。
二、音樂史的學習方法與運用
(一) 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學習
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是20世紀初歐洲興起的音樂學分支領域及其研究方法。最初,該學科是將歐洲音樂假設為人類最優秀的音樂文化,將歐洲以外的音樂文化視為未開化的音樂文化,因此,需要從歐洲音樂文化的立場出發去看待、比較其他民族的音樂,從而為歐洲音樂服務。這也決定了比較音樂學在發展初期帶有明顯的殖民色彩。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王光祈先生開始向國人系統地介紹了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并且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逐漸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振興、發揚傳統文化當中。歐洲的柏林樂派提出了“世界三大樂系”,即希臘樂系、波斯-阿拉伯樂系、中國樂系,而在我們學習過程中,不難發現,這三種樂系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在傳播中也有交叉、重合的情況。例如,關于裕固族民歌的研究,我國的甘肅省和遠在千里之外的匈牙利,都保存著相同的傳統曲調,而匈牙利是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甘肅省位于我國的西北部,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得音樂曲調也在相互交融。
傳統的音樂史教學中,由于知識點分散,名目眾多,導致師生常常感到課時量不夠,但如果能夠進行比較的學習,那么更容易化繁為簡,并且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以下提供一些思路:
1.縱向的比較
縱向比較,即同一音樂現象,在不同時間內的音樂文化發展。比如在學習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樂時,一方面要單獨講解三個內容,包括流傳的地域表演形式、曲調特征等等,另一方面注意縱向的對比,相和大曲是相和歌的最高發展形式,而清商樂中則包括相和歌,所以在學習者三個內容時,我們不僅要知道他們的發展關系,同時相互比較,掌握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橫向的比較
橫向比較,即同一時間內,不同的音樂現象的對比。例如,17世紀前后,歌劇逐漸在歐洲大陸盛行,而此時的中國,戲曲藝術也開始發展,元末時已出現昆山腔。西方的歌劇和中國的戲曲看似有很大的差別,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一種集歌、樂、舞為一體的舞臺藝術形式,歌劇的演唱十分講究聲樂的技巧,戲曲的演出同樣也講究聲腔、吐字。而聲樂表演專業的大學生,在演唱的過程當中,一方面需要掌握西方美聲唱法的技巧,另一方面則要了解中國戲曲中的行腔,特別是在演唱中國作品時,我們尤其要注意聲與腔的關系,并且適當地將美聲唱法的技巧與中國傳統的聲樂發聲方法相結合。
(二)音樂史課堂的實踐
音樂史作為理論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理論性知識的學習時必不可少的。但是,實踐性內容的加入可以使得學習氣氛更加活躍,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
在選擇教材方面,教材中應有相應的譜例和圖片。在前期的調查訪談中,一些被訪學生反映,無論是中國音樂史還是西方音樂史,早期的內容,例如:中國音樂史的遠古時期、先秦甚至到隋唐時期,西方音樂史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音樂,音頻視頻資料十分少,對這些內容的直觀感受不深,只是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層面,印象并不深刻。同時古代的樂器、圖畫,例如:賈湖骨笛、曾侯乙編鐘、里拉琴等等,現在基本陳列在博物館里,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無法現場參觀,因此缺少直觀的感受。若是教材中能夠有相應的譜例和圖片,那么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后的學習就會有一個較為直觀性的內容。
音樂史的教學少不了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多方位的感知,同時避免了板書的單一性,但是選擇多媒體材料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例如:古代音樂部分,由于音樂音頻材料較少,現在能找到的音頻資料都是后人根據遺留下的樂譜還原的,因此在這一部分多媒體資料選擇的時候,應盡可能能夠與樂譜相匹配,器樂曲的演奏在技法上不要超越那個時代。而近現代作品的多媒體資料十分豐富,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一方面需要考慮音樂本身的演唱、演奏是否與當時的時代、地域匹配,同時可以配上視頻資料,使學生視聽并舉,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視頻畫面感受時代特征。
在中國音樂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將學習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樂舞時代、歌舞伎樂時代、民間音樂時代、專業音樂編創時代。前兩個時期宮廷音樂占有主要地位,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音樂制度、音樂家、音樂作品、樂器、樂律理論這些內容上。學習者一部分內容時,我們一方面需要按照時間順序逐一進行了解,另一方面,我們需要了解同一內容在不同時間里所表現的不同內涵。例如:在音樂制度方面,從西周的禮樂制度,到隋唐時期的音樂機構,這一段時間內,中國音樂制度是如何演變的,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么,對中國音樂的發展有什么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類似的問題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如,先秦時期三分損益法的發現一直到明清時期的新法密率,這么長的一段時間內,樂律學家對于樂律理論的探索,也是十分值得我們在課上以及課下進行探索、思考的,另外除了了解三分損益法的定義,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三分損益法的運算,加深對定義的了解。在了解文人音樂這部分內容時,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古琴曲獨奏、琴簫合奏。
當學習民間音樂時代、專業音樂編創時代這兩個部分時,我們可利用的資源也十分豐富。民間音樂時代這一部分,音樂作品以民歌和戲曲音樂為主,我們不妨精選部分民歌、戲曲,由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現場演唱、演奏,或者教師教唱,同時適當地將不同地區的音樂從節奏、旋律、唱腔等方面進行對比學習。專業音樂編創時代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一方面能夠充分利用音頻視頻資料,另一方面將教材中提及的部分作品進行現場表演。筆者曾在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一節中國音樂史課堂上,看到這樣的做法,當時講授的是黃自、青主、蕭友梅等人的音樂創作,當提及藝術歌曲時,就邀請了幾位聲樂專業的研究生演唱了《我住長江頭》《思鄉》《紅豆詞》,并邀請她們談論了一下學習和表演的感受。在后來的調查訪談中,不少學生表示這一節課的學習另他們印象深刻,以往的教學以放音頻視頻為主,感受沒有那么直觀,并且大部分課程的教學都是以多媒體設備作為主要授課工具,沒有新意,時間長了也會顯得較為枯燥。而此次在課堂上能夠很直觀的去欣賞教材中所提及的作品,并且能和表演者直接進行交流,對于自己的進一步學習也十分有幫助。
在西方音樂史的學習中,內容主要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古希臘與古羅馬音樂、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相對于中國音樂史的學習,西方音樂史則顯得更為直觀,因為我們可以見到的譜例、聽到的作品更為豐富。在西方音樂史課程的學習中同樣少不了實踐性的學習。西方早期的音樂作品多為多聲部合唱作品,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課堂上可以編排多聲部合唱作品進行現場表演。在學習器樂作品時,也可以編排小型的合奏以及鋼琴演奏,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同時,組織課堂討論,特別是有關于人物、音樂體裁的比較。例如:在學習巴洛克時期的兩位作曲家巴赫、亨德爾時,我們可以將兩人進行對比討論,從而深層次把握兩人在創作方面的特點。
將實踐的內容帶入音樂史課堂,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當然,這樣設計課程需要事先安排好,例如:和表演的學生提前商定好表演內容,需要準備哪些材料,還要尊重表演者的意愿,在準備組織討論之前,也需要事先準備好分組,同時鼓勵學生課下查閱資料等等。
(三) 建立音樂史學習的框架結構
縱觀古往今來各時期的音樂,我們不難發現,音樂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時代的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時代特征、作曲技法、美學思想。這三方面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框架,筆者根據音樂史的學習經驗,將這三方面列表呈示,如下:
由此表我們可知,音樂史的學習,如果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框架結構,即時代特征、作曲技法、美學思想。然后按照這個框架進行知識的整合,那么會更加具有條理性,同時也可以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內在特征,有助于表演者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同時,如果以此框架進行整合,那么音樂史的學習也不再枯燥,不再單一,前后知識的的關聯性也會加強。
三、結語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發現,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學習音樂史課程是十分必要的,音樂史可以為音樂表演提供理論基礎,而音樂表演可以詮釋音樂史中的內涵,二者相輔相成。但是,音樂表演專業大學生在音樂史課程的學習上,尤其是學習方法上往往趨于僵化,不能將現學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專業技能加以聯系。同時學生也希望能夠逐漸擺脫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能夠在音樂史學習中實現古——今、中——西的融會貫通。實現這樣的學習狀態,一方面需要音樂史課程的教師在課堂上加以靈活地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其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結合音樂史課程的內容,使所有知識的學習成為一個體系,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有關于音樂史課堂學習的對策,需要所有的音樂學習者共同思考,加以完善,真正將對策運用到音樂史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陳其射.中國古代音樂史教學和研究五題[J].中國音樂,1988,(01).
[2]蔡良玉.對西方音樂史教學中的中西比較視野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6,(01).
[3]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4]程征.再現有聲有色的中國音樂史——探討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教育,2007,(12).
[5]康瑞軍.時空觀念的統一:有關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音樂探索,2009,(02).
[6]俞人豪.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7]田可文,陳永.西方音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8]康瑞軍.視野·觀念·方法:中國音樂史實驗教學改革研究[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