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漱津液,越漱越健康
唾液,古稱“金津玉液”,民間流傳著“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益我度百年”的諺語。認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此法是晨起漱口之后,寧神閉口,先叩齒36次,然后咬緊牙齒,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攪動,不拘次數,以津液滿口為度,再分次緩緩咽下。很多辦公室白領族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進行吞津,可謂“工作養生兩不誤”。
叩齒,牙齒功能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要健脾胃必須保護好牙齒。古代養生學家介紹“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具體做法是:摒除雜念,全身放松,口唇輕閉,然后上下牙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擊。
腹常揉,揉揉胃腸舒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盧秉久指出,腹部是六腑的所在部位,其共同生理功能是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與排泄。做好腹部保健,可以加強消化系統功能,防止肥胖、高血壓。
摩腹:先搓熱雙手,然后雙手相重疊,置于腹部,用掌心繞臍按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摩36周,再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周。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點穴:在摩腹的基礎上,重點對腹部穴加以刺激,以增強保健功效。方法是:以拇指或食指、中指兩指依次揉中脘、梁門、天樞、大橫、關元等穴,以調整腸胃功能,溫腎補腎。每穴20—30秒。也可以掌摩神闕和關元兩穴,每穴2分鐘,使穴位和穴位的深層有較強的溫熱感。
搓足心,防病又健身
盧主任說,中醫理論認為,搓足心有益于活血通絡、強體健身。病理上,腳心穴位在人體上反射較多,因此,常搓足心對于祛病健身有較好的保健療效。
搓足貴在堅持。若每天堅持1—2次,持之以恒,方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還可以防治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腹脹、便秘等病癥,調節心、肝、脾、膽等臟器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搓足心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干搓:左手握住左足背前部,用右手沿足心上下搓100次,以達到足心發熱,再用右手握右腳踝,用左手沿足心上下搓100次,搓的力度大小要以自己舒適為宜。
濕搓:把腳放在溫水盆中,泡至腳發紅,再按第一種辦法搓。
酒搓:倒半兩左右白酒于杯中,按第一種方法操作,只是搓足的手要蘸一點白酒,酒搓干了再蘸一下,兩足心各搓100次為好。
攝谷道,提神益氣返還童
攝谷道,即提肛。盧主任告訴大家,提肛是有規律地上提收肛門,當然這是需要必要的間歇放松。具體做法可像忍大便一樣,將肛門向上提,然后放松,接著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復進行。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另外,站、坐、行均可進行提肛運動。站立時,兩腿分開與兩肩同寬,端坐時腰要坐直,雙臂放松,深呼吸一口氣(不需要憋氣),然后做提肛運動,此時會感覺一股麻酥感由下至上傳達到腦部,隨后繼續保持提肛動作,不要松懈,直至無法堅持。這樣每天堅持2—3次,可以調理五臟,起到很好的延年益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