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每個人都有密集恐懼傾向
在熱門微博中常能看到有人發布滿密密麻麻東西的照片,并寫著“密集恐懼癥”人慎看,然后很多人評論表示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小仙就是其中的一員,每次她看完類似的圖片都會覺得非常不舒服,甚至忍不住想去衛生間嘔吐。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付瑤說:密集恐懼癥,又稱密集物體恐懼癥,是常見的恐懼癥的一種,主要是對密集排列的相對小的事物很敏感。其實,人們會對密集物體發生本能的恐懼心理,所謂的蓮蓬圖正是利用這一點嚇到不少人,圖片本身并不惡心,只是一種心理反應而已,類似于有人恐高癥,有人有尖銳物體恐懼癥等。我個人認為,即使自身并沒有意識到,但每個人其實都有密集恐懼傾向。事實上,即使對多孔的照片不害怕的人,在觀看這些圖片的時候也會覺得很不舒服。
極端情況下或能致癲癇
同樣都是密集的堆積,為什么我們不會對米飯惡心呢?付瑤說:因為千百年來“米飯”已作為“安全認證密集物”刻入我們大腦系統。而諸如細小的珠子等密集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蟲卵”等,自然覺得無比惡心。因此,密集物恐懼癥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導致的。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上說,我們的祖先在不斷地進化過程中,在我們的身體里留下了很多信息。比如對有毒生物視覺特征的反應。對有毒生物視覺特征的不適感,有利于我們的祖先及時發現和逃避有毒動物的侵害,并通過遺傳固定在我們人類的大腦深處。經研究一些有毒動物,例如藍環章魚、巴西游走蛛、內陸太攀蛇、眼鏡王蛇以及石頭魚等等有毒的動物圖片,和密集恐懼癥患者所懼怕的圖片或物品在空間頻率的對比度上有著驚人的相似。由此,密集恐怖癥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有毒生物視覺特征的趨避反應。
如果密集恐懼傾向人人都可能有,那什么樣的人才能算患有密集物體恐懼癥?付瑤說:密集恐怖癥患者一般是有過對密集物體不愉快的體驗而導致主觀上對這種刺激過分敏感。患有密集恐懼癥的人,在看到肥皂泡、充氣巧克力或其它有洞的物體或身處類似環境時,會產生偏頭痛、驚慌、出汗和心跳加速等癥狀。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誘發偏頭疼以至癲癇的產生。
用更強的心理暗示去克服
很多人并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的癥狀,應該如何克服對密集物體的恐懼?付瑤說:如果只是對這樣圖片感覺不太舒服,那么克服它很簡單,就是解析密集物圖片的合成圖層,運用更強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它們的無害性。首先,反復的適應密集圖片。這種所謂的“暴露療法”,還是比較適合密集恐怖癥特別輕微的群體,但要注意需要循序漸進的慢慢適應。然后就是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從事物運行的客觀法則,它能最終打破神經質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順其自然就要求患者正視消極體驗,接受各種癥狀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這樣,心里的動機沖突就排除了,痛苦就減輕了。
付瑤也強調,密集恐懼癥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治療,因為這是人類的普遍反應,而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太可能會經常接觸到類似“蓮蓬乳”之類的東西,所以無需恐慌。但如果實在反應過敏影響太大并且伴有偏頭疼、心慌等軀體癥狀最好還是找專業人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