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國土資源局秀洲區分局 韓 超
信訪工作和普法工作是一種“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關系,完全可以聯系起來:信訪工作中可以普法,同時有針對性的普法也可以幫助解決信訪問題。信訪工作的目的在于從法律層面盡可能地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而大量的信訪案件正是源自于弱勢群體法律意識的欠缺。信訪工作是普法的一條路徑,在信訪工作中加強普法宣傳意義重大。
本文試著從答疑解惑、下村走訪、解決身邊難事、信訪法治化、“智慧信訪”五個角度闡述如何在信訪工作穿插進行普法宣傳。
信訪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充分利用信訪窗口,了解民情,觀察民情,傾聽訴求,找準群眾所需,在答疑解惑中普及法律知識,讓法律成為百姓心中的明燈、行為指導的綠燈。在接待群眾上訪時要“耳聰目明”,快速領會問題要點,迅速做出反應,幫助群眾解開心結,做通工作,對問題涉及到的法律,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恰到好處的普法。同樣,普法也反作用著上訪群眾,讓他們變得理性,使信訪變得井然有序,使溝通“橋梁”更順暢。
暢通渠道,方便群眾,開通12336咨詢電話、局長信箱,對收到的每一件咨詢和來信,及時調查、及時處理、及時反饋,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實行陽光信訪,公開《信訪條例》和信訪處理流程,公開土地規劃、征收、辦證等和群眾密切相關的文件政策,方便群眾維權,開通網上實時查詢,讓群眾對相關問題一目了然。
利用每年6·25全國土地日、12·4全國法制日,到超市、菜場、社區門口等群眾聚集區設立法律咨詢點,接受群眾咨詢,現場普及法律知識。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準備小題目,有獎問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激發群眾學法熱情,在社會上營造學法、知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實實在在的讓群眾接觸法律、了解法律、運用法律。
普法既要熱情洋溢,也要注重實效。到田間、到地頭、到工廠、到企業、到農民家中傳播法律,讓他們在家門口接受法律知識熏陶。而信訪本身,就是一種深入群眾、深入農村,接地氣的工作。在處理信訪問題過程中,需要到現場、到村里、到農民家中調查,了解情況,與信訪群眾面對面的交流、傾聽訴求,這時就是很好的普法機會,一個恰逢其時、又恰到好處的“搭順風車”的普法機會。
宣傳需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在進村下鄉的時候,可以順帶到周邊農戶家、到周邊企業和工廠進行法律宣傳。要用百姓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宣傳,宣傳單要圖文結合,把生澀的法律概念解釋成“大白話”,方便群眾理解記憶。這樣,法律不就進了千家萬戶?宣傳還需要“帶上點子”,不能為宣傳而宣傳,不能“填鴨式”宣傳,應帶著群眾需要去宣傳,對宣傳中群眾提出的問題,要馬上拿出“點子”,一時想不出的,也應記下來,留下群眾的電話號碼,回去鉆研相關法律法規或向同事、領導請教,有了主意后,再打電話給群眾反饋。這樣的宣傳,群眾才要聽、才喜歡聽,才有宣傳的效果。
信訪工作主要是解決問題,維護群眾合法權利。“抓蛇抓七寸”,解決問題也要抓關鍵和要點。什么樣的問題,用什么樣的方法,“對癥下藥”,才能有效。而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法律,要做到公平公正,這樣群眾才會心服口服,才會息訴息訪。

現場群眾在閱讀法律宣傳資料
以國土資源信訪為例,舉報違法占地、鄰里土地權屬糾紛、征地補償、宅基地申請等都是最常見的問題,這些都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也是村民們最為關注的,處理得好,能讓群眾滿意,就會讓群眾打心眼里尊敬法律、敬仰法律、遵守法律,這也就達到了普法的目的。
在處理問題時,拆除違法建筑,要公平公正。解決土地糾紛,要運用好法律,定紛止爭。征地補償,要落實到位,不偏不倚。對農民建房申請,要真心實意為百姓著想。為信訪群眾辦好事了、辦成事了,群眾就會滿意。這樣,法律知識就會傳播到群眾身邊,“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就會深入人心,社會就會充滿“正能量”。
由于信訪對象文化程度的差異和“有事找政府”觀念的影響,信訪就像個萬花筒,反映的問題各種各樣,其中有很多不屬于信訪受理的范圍,如對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訴求。這時,就需要甄別訴求類型,分清信訪途徑與司法救濟途徑的邊界。
在接待群眾來訪和收到來信時,工作人員要準確把握信訪職能定位,對不屬于信訪受理范圍的,應及時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引導信訪人通過信訪渠道以外的法定途徑解決,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信訪也不能對行政行為“越俎代庖”。
在處理跨部門、跨領域的復雜疑難信訪問題時,需建立法院、法制辦、信訪局和涉事職能部門共同參加的“3+X”模式,既各司其職,又協作配合,協同解決信訪難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和信訪生態環境。
在計算機和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必然會運用到各個領域,信訪工作和普法工作也不例外。“智慧信訪”和“智慧普法”將是趨勢。事實上,浙江省國土資源信訪工作在2009年就開始啟用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系統強大的搜索功能,只要輸入信訪人個人信息,其訴求、處理結果、信訪次數、何時何處信訪等信息都會顯示出來。隨著越來越注重對“人”的關注,信訪信息管理系統會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可以根據信訪人訴求、信訪緣由、行為表現等信息對信訪人進行分類,根據每一個重復信訪人的個性化特點,制定以釋明和勸息為核心的個性化計劃,實現“智慧信訪”。
換個角度,使用“智慧信訪”后,可以把“信訪人”和“被舉報人”當作普法資源,對這部分人群進行針對性的普法。比如,對時常通過局長信箱等網絡途徑咨詢問題的,就在網站上多發布出信訪人需要和感興趣的法律知識。對調查核實后舉報屬實,確實存在違法建筑的“被舉報人”,就要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時常通過短信、微博發送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引導其正規審批,防止再次發生違法行為。這就是“智慧信訪”和“智慧普法”的結合,是可以“雙贏”的。
“信通訪和惠百姓,釋法揚正傳千里,敏事善為如春雨,潤入人心細無聲”。普法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細水長流式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也需要不斷創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將信訪工作和普法工作滲透融合,這種全新的普法理念,將傳統的單向式、灌輸式的呆板宣傳,轉變成雙向性、參與性的互動傳播,可以使普法活動更具針對性,可以極大提高普法的效果。從這點上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結合。
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美國當代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普法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永遠在路上……
普法工作者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成為法律的宣傳隊、播種機,讓法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