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石
農業企業家和投資界的溝通障礙有多大?
■ 劉 石

中國不缺資金,缺的是對農業長期投資和持有的戰略投資;中國不缺獻身農業的企業家,缺的是懂得如何打造現代化農業企業的戰略思路和管理方法。
在中國現行的經濟環境中,實體經濟受到擠壓,互聯網泡沫被不斷擠出,經濟整體運行呈現下滑趨勢,農業再次被眾多投資機構視為避風港。不獨如此,農業甚至被許多機構認為是蘊藏著下一個十年財富增值的巨大寶藏。
的確如此。農業在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的改造、優質和品牌農業的開發、農業的產業鏈整合、農業的信息化和物聯網化、農業金融的融入和浸出、農業土地潛在價值的開發等方面,任何一點蘊藏著巨大的升值空間,都可以成為吸引投資者關注和投資的充分理由。
然而,農業企業家們不太善于與資本市場的對接,不少企業開始學習借鑒其它產業和股聯網的經驗,學會了描繪燦爛的愿景,講述動聽的故事;但是在商業模式、團隊建設和執行落地的過程中卻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方案。
投資人說:資本是逐利的;企業家說:做農業要有情懷;
投資人說:我需要看得見的合理回報;農業企業家說:我們是長期的事業;
投資人說:我需要看你們財務的三大報表;企業家說:你要懂國情,要懂政策;
投資人說:我需要看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企業家說:我們有豐富的經驗;
投資人說:需要保持管理的透明和信息渠道的暢通;企業家說:我們的團隊吃苦耐勞,年終無休;
投資人說:我要知道你們的管理思路和體系;企業家說:你要懂農業,懂技術
……
投資界和農業企業家的關注點和發展經營企業的基本理念截然不同,如同是雞同鴨講,“大話朝天,各說一邊”。
在以往試水的各種投資農業的資金中,投資者從農業業務運營的收益并不大,收益多是來自一級和二級市場。即便如此,“看不懂”、“不明白”是投資機構最常見的感悟。趨勢、政策、故事等雖然動聽,但是很難轉化為現實的收益,農業大蛋糕的預期值依然縹緲。
以筆者之見,中國不缺資金,缺的是對農業長期投資和持有的戰略投資;中國不缺獻身農業的企業家,缺的是懂得如何打造現代化農業企業的戰略思路和管理方法。
作為從事農業的企業家來說,吸引投資者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清晰地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如何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的透明和投資者資金的安全?
第二,如何確保投資人合理回報?
為了回答好這兩個問題,農業企業家就需要在投資者特別關注的重點上下功夫:
商業模式。抓住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和獨特切入點,從客戶和最終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以互聯網思維,產業鏈思維和平臺思維重新審視所做的業務,是否能夠給客戶提供越來越大的價值,是否具有獨特性,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是否在未來的商業大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企業家和合伙人。中國不缺乏敢于冒險、敬職敬業和有擔當的企業家,但缺的是具有戰略眼光、有大格局和能夠合作共贏的胸懷。企業家們單打獨斗不乏好手,合伙或合作往往會不歡而散;
團隊。在中國傳統的企業中,企業家的個人能力和團隊的綜合能力往往成反比。在優秀企業家的光環遮蓋下,團隊的執行力和吃苦耐勞雖然可圈可點,但團隊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則受到限制;
獨特資源的掌握。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獨特的資源和保持能力,則需要企業家的眼光、執著程度,還有機遇,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
總之,對于投資機構來講發現具有投資潛力的農業企業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值得慶幸。
與此同時,涉農的農業企業家們要用學會簡單、清晰和標準化的語言告訴投資人,你要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如何做?如何保證投資者的收益。如果你能夠做到這點,獲得投資的機會一定不會是難事。
(編輯/杜俊林11933787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