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氏益農淮安推廣代表 全龍
零售店與大農戶怎么才能合作共贏?
■ 陶氏益農淮安推廣代表 全龍

一個是定位于基層農戶的零售商,一個是租種田地的種植大戶,兩者之間的關聯是伴隨著土地的集約化而日趨緊密。散戶種植不管過程,而大戶更在意的是管理環節以及增收結果,倘若零售商想要跟上行業發展現狀,需摸清種植大戶是怎么想的。
近幾年,隨著國家扶持力度加大、土地流轉的增多,“大農戶”在全國范圍迅速發展起來,思想相對保守的農藥零售店對這一現象并不感冒,甚至有點抵觸。許多零售店對“大農戶”生意的態度都是:拒絕!認為“大農戶”流轉了土地、搶了生意;加之有些“大農戶”不會種田、產量不高、荒地、跑路的事情增多,這使得許多人對“大農戶”貼上了不好的標簽。農資店面臨淘汰、大農戶面臨減產。我覺得這是農資行業發展的一個弊端,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零售店和“大農戶”都需要前進、需要發展,既然土地流轉勢不可阻,零售店就必須學會適應大環境,否則就被蠶食淘汰。而大農戶也必須改變三畝地的思想,認真管理三百畝的大土地。在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零售店與大農戶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大農戶”要信任與自己合作的零售店,反之亦然。有些大農戶,田里出了問題也不知道問誰,這邊買點藥,那邊買點藥,這也不信,那也不信,認為零售店都是沖著掙錢去的,對人家給出的建議也不執行,老是按照自己的錯誤想法去做,結果出了問題。零售店呢,看大農戶都是帶著色彩,認為大農戶會跑路、會胡攪蠻纏,配藥都畏畏縮縮,不搞跟蹤服務,自然得不到大農戶的信任,最后生意沒做成,反倒落了罵名。導致“你不會配藥”、“你不會種田”、“我淘汰、你減產”的惡循環。所以,大農戶與零售店之間,想要合作,必須要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而良好的信任關系就是在買賣做出的第一步所需要的,長期的堅持,對農田各事項的把握,各盡己責。
我問過很多大農戶:你們的藥是怎么配的?基本上很多人都說不出來,“這些藥都是xxx給配的,我都交給他了,我也不認識!”。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現象。首先,大農戶種田,是長期的,短的5年,長的10年,甚至更久,人有多少個10年?這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職業,而自己卻對職業所需要的必須品了然無知,這難道不該深思么?其次,大農戶之所以新興,就因為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經驗、認知都需要進一步學習,不要老拿著自己種三畝地的方法去種三百畝。所謂三畝地的思想,我認為就是,盲目的套用以前管理小面積土地的方法來管理大面積,溝開的不到位、草除的不到位、藥打的不到位,都會出錯。所以,大農戶必須要學會認識農藥,分辨假藥,不必太專業,但起碼知道什么時候需要打藥,這應該不難吧?推開來講,你更需要更新自己的思想,三畝地種過,不代表你能種好三百畝,三百畝需要的肥水、種子、農藥、管理環節,都需要好好琢磨。零售店更是這樣,想要跟上節奏,就必須學習,跟上農藥、管理技術更新的步伐,不能故步自封,抵觸新農藥,拿著井岡霉素去跟噻呋酰胺比療效。
我看很多大農戶打藥都是,一個配藥的帶著十幾個工人,每人帶著電動噴霧器,藥劑直接往噴霧器里倒,一人一個壟,就開始打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這些原本出現在小農種田的方式上的,怎么就沿用到大農戶上了呢?有個大戶,田里是兩頭壞了,中間沒壞。最后總結原因是工人沒到田頭就把噴霧器桿抬起來上岸了。我們都知道,其實,農藥在植物關鍵生育時刻的容錯率是很低的。比如說破口時期對稻瘟病的預防,缺了三環唑等一些關鍵性的藥劑時,很容易出現穗頸瘟。有些大戶就納悶了:我買了正規的藥,也按要求打下去了,怎么就出現問題了呢?我們說,天氣因素固然重要,但人為原因也很重要。比方說一次5種藥劑、10個工人打、一人一條來回壟、一天300畝,再加上天氣炎熱,蚊蟲多,來來回回你說能不錯嗎?誰能次次都拿對藥呢,又能次次都混均勻呢?出錯因素特別多。別的不談,我就經常在大農戶的田頭撿到漏開的農藥。所以說,藥能真正用到田里去,還得拋棄三畝地的思想,要么嚴加管理工人,要么更新設備。我看農場打藥,基本都是一根大水管,10個人一排,10畝地一次,從頭到尾一起走,一起噴。這樣就避免了很多偷懶、漏藥的問題。有些大農戶買了大桶,事先混好所有藥劑,一次能打40桶水,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而零售店更需要的則是對大農戶的引導,做好藥劑使用的說明,不能由著大農戶自己隨便打藥,要知道你配的藥沒有問題,使用如果出了問題,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大農戶的增多,是市場的補充而不是市場的毀滅,“人與人、人與藥、藥與田”暫且就叫它三段論吧。能做到上面的三點,我想大農戶與零售店所需要注意的細節都應該在了,想要增產增收、合作雙贏應該不難,希望能夠對大農戶以及那些零售店有所幫助。
(編輯/朱莉靜5068637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