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把目光投向海外,包括東南亞較低勞動力成本和潛在的IT市場
在國內增長放緩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家前所未有地尋求開拓海外市場。但隨著他們急匆匆地奔赴海外,完全沒有經驗的他們又要竭力應對難以駕馭的工會、獨立的法院和愛管閑事的記者。面對不熟悉的多黨政治環境和民意的力量,許多企業家步履維艱。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8月15日報道,在冒險進入海外民主國家之后,許多中國企業遭遇了文化沖擊。報道稱,從美國到亞洲,中國企業家抱怨不斷,也犯下了一連串代價昂貴的錯誤。
報道稱,按某些標準來衡量,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商對華投資。但在海外,公眾往往要求更大的透明度,法院會執行更嚴格的環境和勞工法律。專家表示,許多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日子十分艱辛。
中國對外投資的第一批行動者主要是國企。從石油到鐵礦石,他們尋求獲取中國所需的原材料。隨著中國在亞洲乃至非洲建設公路、大壩和其他基礎設施,建筑企業也跟隨政府資金奔赴海外發展。但隨著對外投資規定日益寬松,從看中東南亞較低勞動力成本的制衣商到追求新市場的IT企業,私企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030億美元,如果把通過第三方的對外投資也算在內,那么對外投資將首次超過境外對華直接投資。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重大里程碑。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的哈內曼說,無論如何,這種倉促的海外擴張都不應被視為中國登上世界舞臺的標志。他說:“這不是強大的標志。”過去,中國企業能在國內收獲可觀的利潤增長,“他們忽視了全球價值鏈,也沒學習海外專業技能”。此外,由于引進本國的工人而非雇用當地人,中國在全球幾乎都面臨抵制。(來源:參考消息網,201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