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海 黎國春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CT早期診斷價值探討
侯文海 黎國春
目的 探討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CT早期診斷價值。方法 分析96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臨床資料, 總結患者CT表現及診斷結果。結果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首發表現42例, 以顱內血腫為首發表現26例, 血管痙攣10例, 腦內血腫8例, 腦積液4例, 腦室出血3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 血管痙攣1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CT檢出72例。CT對大腦后動脈+后交通動脈(PCA+PCMA)、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ACA+ACMA)、大腦中動脈(MCA)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8.00%、83.33%、76.92%。CT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6.40%、100.00%。結論 CT可作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首選檢查方法, 明確動脈瘤破裂部分特征性表現, 結合不同腦池內積液、腦內血腫的特征性分布, 可準確判斷動脈瘤的部位。
顱內動脈瘤;腦內血腫;CT診斷
內動脈瘤(ICAs)是指顱內動脈出現異常的局限性擴張[1],進而造成顱內血腫、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等癥狀, 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傳統的診斷金標準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方法[2]。隨著影像學水平的發展, CT診斷方法更新, 可明確患者動脈瘤的部位[3], 為疾病臨床診治提供充分的依據。本院給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實施CT早期診斷,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 其中男61例、女35例,年齡30~60歲, 平均年齡(55.22±6.34)歲。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的突發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視野缺損動、眼神經麻痹等臨床癥狀。
1.2 方法 選取GE公司的HD750進行檢查.64排,128層。層厚、層距各5 mm, 電壓210 kV, 自動MAS, 對感興趣區拆薄矢狀位、冠狀位二維重建。按Hunt和Hess分級法行分析動脈瘤臨床狀態[4]:未破裂的動脈瘤為0級;輕微頭痛為1級;重度頭痛為2級;輕度局灶神經癥為3級;重度偏癱為4級;深昏迷為5級。
2.1 分析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首發表現42例, 以顱內血腫為首發表現26例, 血管痙攣10例, 腦內血腫8例, 腦積液4例, 腦室出血3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 血管痙攣1例。
2.2 Hunt和Hess分級 按Hunt和Hess分級, 患者病情1級、2級、3級、4級分別為23例、45例、20例、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次5例、3次3例、4次2例, 病死10例。
2.3 對比CT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診斷結果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CT檢出72例。CT對PCA+PCMA、ACA+ACMA、MCA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8.00%、83.33%、76.92%。見表1。

表1 CT與DSA診斷結果比較(n, %)
2.4 分析CT診斷敏感性、特異性 CT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6.40%、100.00%。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CT漏診的原因如下:①基底動脈(BA)血管作為細微的解剖結構, DSA可顯示血管的走行, CT影像僅能大致顯示腦組織結構, 無法直接顯示血管, 因此,會導致漏診。②在出血量比較多的情況下, 血液彌散分布, CT難以正確診斷出血部位, 只能大致提示瘤體部位。
CT檢查對動脈瘤破裂出血具有高度特異性, 雖然無法直接顯示動脈瘤, 但可掌握蛛網膜下腔出血量, 明確腦內出血的部位, 大致提示動脈瘤部位。以上研究表明,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CT檢出72例。CT對PCA+PCMA、ACA+ACMA、MCA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8.00%、83.33%、76.92%。故在臨床有一定提示診斷價值, 掌握患者最佳診治時機, 并全面了解患者存在的各項并發癥, 可作為動脈瘤破裂出血的臨床首選檢查方法。CT檢查的不足在于, 需做腦血管造影方能顯示動脈瘤及其與動脈的關系和血流動力學變化[5]。
以上研究表明,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首發表現42例, 以顱內血腫為首發表現26例, 血管痙攣10例, 腦內血腫8例,腦積液4例, 腦室出血3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 血管痙攣1例。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并發癥多種多樣,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腦內血腫、腦積液等。①蛛網膜下腔出血。本研究中,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首發表現4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次5例、3次3例、4次2例, 病死10例。動脈瘤大多較小, 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才出現動脈瘤病理改變和臨床癥狀。血液在蛛網膜下腔的分布特點,有利于判斷動脈瘤部位。蛛網膜下腔出血為動脈瘤破裂的為首發癥狀。②腦血管痙攣。本研究中血管痙攣10例。蛛網下腔出血環繞的血管周圍作為腦血管痙攣的常見部位, 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血管痙攣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部位隨著痙攣面積的增大而增多。③腦積液。相關研究表明[6], 廣泛分布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與急性腦積液緊密相關。根據出血部位, CT檢查可大致提示動脈瘤部位。動脈瘤破裂出血CT大多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本研究中以顱內血腫為首發表現26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腦內血腫需要與高血壓性出血鑒別, 腦內血腫部位與動脈瘤部位基本一致, 額葉、顆葉為常見的部位。基底節、丘腦作為高血壓性出血的常見部位。動脈瘤破裂中常見透明隔腔,高血壓性出血常見丘腦出血。以上研究表明, CT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6.40%、100.00%, 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在臨床中應根據動脈瘤破裂部分特征性表現、腦池內積液、腦內血腫的特征性分布, 明確潛在動脈瘤的部位, 定位診斷動脈瘤破裂出血, 從而為進一步檢查、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作用。
[1] 杜緒倉, 李志強, 高飛, 等.快速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網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3-16.
[2] 堵紅群, 王均干. CT動態監測對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價值.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0):1256-1257.
[3] 孟雷, 許崇永.64層螺旋CT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并急性出血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現代醫生,2013,2(10):95-97.
[4] 孫瑜, 楊碧林, 何明江.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評估價值.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5(6).664-667.
[5] 王森法, 陳丹紅, 王保兵, 等.頭顱CT血管造影的臨床應用(附30例報道).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0.8(1):54-55.
[6] 田云生, 雷劍, 田華蘭, 等.破裂腦動脈瘤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表現.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8):1104-11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69
2015-02-06]
541002 桂林市人民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