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成
咪康唑灌注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手術后的應用
胡永成
目的 評價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手術治療后, 將咪康唑灌注進鼻竇內的具體作用。方法 90例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治療組患者在鼻內鏡手術之后使用硝酸咪唑康劑進行鼻竇內注射, 對照組不使用灌注僅做鼻內鏡檢查, 觀察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6%, 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2.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為其行鼻竇內硝酸咪唑康灌注,有助于提升臨床治愈率, 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復發率, 使用效果值得肯定。
咪康唑;非侵襲性;鼻竇炎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屬于鼻腔鼻竇的一種真菌性病變, 最近幾年的發病率有持續走高的趨勢。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病癥的認識程度不斷提升, 各種鼻內鏡等技術被廣泛使用, 真菌性鼻竇炎的真確診斷方式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當下此項病癥治療的最有效方式是手術治療, 可是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因為鼻腔解剖結構與正常情況有悖, 竇口常常有狹窄或者阻塞的問題出現, 這就造成在治療過程中藥物的使用或者鼻竇穿刺的沖洗效果不甚理想, 極易出現隱匿性部位的病變而造成復發[1]。咪康唑屬于一種三唑類抗真菌藥物, 毒性不強且有較廣的抗真菌譜, 價格也不貴,能夠減少治療程序, 患者進行2次鼻內鏡灌注之后, 能夠減少因為手術之后而要進行的每日鼻腔沖洗次數, 對降低患者的身心苦痛與經濟負擔都是一種裨益。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療的90例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48例, 年齡40~70歲。隨機將90例患者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組 從鼻內鏡下對患者的鼻腔進行觀察, 并且在手術前為患者開展鼻竇CT檢查, 為患者開展鼻內窺鏡手術方式, 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將鼻竇內的分泌物清除干凈, 將患者的解剖不正常情況消除, 優化鼻竇內部的通氣引流狀況。在手術工作結束之后, 為患者行抗真菌藥物的沖洗, 并且在鼻內鏡的指導作用下, 把20 ml的硝酸咪唑康霜劑灌注進患者的病變鼻竇腔之中, 并且在竇口使用明膠海綿填充以避免發生霜劑流出的現象。患者在住院期間內要積極為其行抗炎、抗感染等治療。在手術結束的5 d后,對患者行再次的鼻內鏡觀察之后再次進行硝酸咪唑康霜劑的注射, 注射方式同上。
1.2.2 對照組 對患者行局部麻醉, 通過鼻內鏡的引導將鉤突清除干凈, 同時清除的包括鼻道內部的息肉和肉芽, 可以觀察得到患者的頜竇口有變大的跡象, 同時存在黃褐色或者褐色的豆渣樣干酪壞死阻塞物。從后下方將頜竇口打開,若患者伴隨存在篩痘病變的情況可以執行篩竇開放動作, 清除掉篩竇內的壞死物質, 盡可能的保證黏膜保持正常的屬性。患者若是病變累及至蝶竇, 將患者的中鼻甲后部切除, 將蝶竇打開并且將其中存在的斑塊清除干凈。手術之后在鼻腔內放置一個膨脹海綿, 保持48 h, 手術之后積極為患者行抗炎、抗感染等治療, 并且定期進行術腔的清洗。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 竇口開放良好, 且竇腔黏膜上皮化, 竇腔內沒有膿性分泌物。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顯著的改善, 竇腔黏膜伴有肥厚肉芽組織增生或者伴有部分水腫, 竇腔內有少量的膿性分泌物。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甚至加重, 術腔粘連且有息肉,竇口狹窄關閉。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痊愈32例, 有效11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痊愈22例, 有效15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為82.2%。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
人們生活習慣的轉變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過程中,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發病率有逐年遞增的趨勢, 出現這種情況也和我國目前抗生素的濫用有密切關聯[2]。按照真菌的具體侵襲范圍, 以及組織損傷嚴重程度等指標影響, 臨床治療過程中多是將真菌性鼻竇炎分成非侵襲性設侵襲性兩種, 一般出現幾率較高的是非侵襲性, 女性的發病率相比男性, 幾率更高[3]。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所指的是鼻竇黏膜之中存在真菌侵犯的問題, 而真菌是造成病癥出現病變的主要性因素, 因為真菌自身沒有角化酶存在, 因此其不會穿透健康的組織,所以患者的發病過程受到了其自身的抵抗作用和真菌的特性影響[4]。患者如果有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習慣, 會降低其自身的抵抗能力, 加重患者真菌感染的幾率。
當下的臨床治療, 主要的選擇手段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方式, 此項手術方式將鼻竇內的分泌物清除, 可以實現解剖異常問題解決的目的, 對鼻竇內的通氣引流有巨大的改善性作用;②抗真菌藥物沖洗, 此項手術的作用在于將殘留在腔內的真菌和真菌分泌物清除;③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 此項手術對控制鼻竇的應激性狀態作用突出。
咪康唑是三唑類抗菌類藥物, 不良反應少, 且因為咪康唑能夠較好的實現抑制真菌細胞膜合成的目的, 對代謝的過程也有干擾性作用, 因此當期在腔內的濃度超過4 mg/L的時候, 就能夠較好的實現抑制真菌細胞膜物質的合成, 對真菌細胞膜做一定的破壞而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與細胞質外露的問題, 最后將惡性細胞完全殺滅, 但是此項藥物對血-腦脊液的屏障穿透性作用不強, 屬于肝臟無活性代謝物質。
為患者行常規的鼻內鏡手術之后, 一般使用的沖洗方式是生理鹽水, 如果沖洗中還可以培養出真菌, 那這部分患者是很容易復發病癥的。一般正常人鼻竇容積大概是13 ml, 為其灌注20 ml的咪康唑霜劑, 可以完全填滿竇腔, 將其抗真菌的作用充分發揮。另外由于咪康唑霜劑沒有多強的流動性特點, 因此可以在竇腔中停留一段時間, 發揮抗菌作用的同時還能夠軟化分泌物, 為其行沖洗動作時各種分泌物等可自然沖出, 讓患者手術之后的腔內真菌數減少至最少, 有利于手術之后黏膜的良性轉歸。本研究治療組患者術后采用硝酸咪唑康劑進行鼻竇內注射, 效果明顯優于不采用硝酸咪唑康劑進行鼻竇內注射的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結合內鏡下鼻竇灌注咪康唑霜劑, 能夠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手術后徹底將殘留物質清除, 有助于黏膜的恢復和病癥的痊愈。
[1] 張小安, 蔡云香. 咪康唑鼻竇內灌注聯合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效果觀察. 中國當代醫藥,2013(34):107-108.
[2] 胡珊.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觀察.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115.
[3] 王袁園, 趙艷梅.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手術治療的探討. 中國醫藥指南,2013(15):419-420.
[4] 李珊, 呂圣軍, 朱文麗. 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臨床分析. 濟寧醫學院學報,2012(1):42-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86
2015-01-28]
527300 云浮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