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洪英 梁學芹 吳潔怡
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所致不良反應觀察
邵洪英 梁學芹 吳潔怡
目的 分析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特點及具體類型, 以便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方法 選取165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采用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結果15~40歲的不良反應(ADR)患者較少, >65歲的ADR患者較多, 與其他年齡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3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所引起的ADR發生率較高, 與第1代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系統的ADR發生率較高, 與其他系統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聯合其他藥物與頭孢類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 在臨床中要注意合理用藥。
不良反應;其他藥物;頭孢菌素;聯合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屬于β-內酰胺類藥物中的7-ACA衍生物,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抗菌效果好、對細菌選擇性強等特點, 因此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為了有效預防感染及治療感染性疾病, 在臨床中通常需要聯合應用不同種類的抗菌藥物。本文分析了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ADR,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65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其中男93例, 女72例, 年齡9~71歲, 平均年齡(55.7±8.9)歲。所有入選者均采用了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的治療方案, 且發生了ADR;其中五官科患者19例, 兒科11例, 婦產科55例、普外科48例,內科32例。
1.2 方法 采用頭孢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對165例進行治療, 使用的頭孢菌素有第1代、第2代及第3代藥物, 具體包括頭孢唑啉、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頭孢孟多、頭孢西丁、頭孢美唑;頭孢曲松、頭孢唑肟、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他啶及頭孢米諾等。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回顧性分析16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從而找出ADR發生的特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ADR患者的年齡構成情況, 第1代、第2代及第3代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所致的ADR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此外, 還對比了ADR的臨床表現、累及系統情況, 包括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及循環系統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165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后發現:①在ADR患者的年齡構成方面, ≤14歲的36例, 占比21.82%;15~40歲的21例, 占比12.73%;41~65歲29例, 占比17.58%;>65歲的79例, 占比47.88%。其中15~40歲的ADR患者較少, >65歲的ADR患者較多, 與其他年齡段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在不同種類的頭孢類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所致的ADR患者中, 第3代藥物所引起的ADR發生率較高, 與第1代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第3代藥物與第2代藥物所致的ADR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種類藥物的ADR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③在ADR的累及系統方面, 消化系統的ADR發生率較高, 與其他系統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部分患者的ADR累及系統為兩種或兩種以上, 臨床表現與ADR累及系統的具體情況。見表2。

表1 第1代、第2代及第3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ADR發生情況比較(n, %)

表2 ADR累及系統與臨床表現(n, %)
抗菌藥物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治療藥物, 隨著致病菌株及耐藥菌株種類的增加, 抗菌藥物也出現了廣泛使用及大量使用的趨勢, 尤其是頭孢菌素類藥物[2]。在頭孢類抗菌藥物使用范圍及使用量不斷擴大、增加的同時, ADR報告例數也隨之增加。另一方面, 聯合應用頭孢類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也會引發ADR, 且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指出, 聯合應用其他藥物與頭孢類藥物前ADR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聯合用藥后(P<0.05)[3]。在臨床聯合應用頭孢類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時, 頭孢類藥物可能會因多種原因或作用機制與聯合應用的藥物發生作用, 引發身體器官或系統出現不良反應。首先, 頭孢類藥物如與可能發生COOH基團取代作用的藥物聯合應用, 則可能對血液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引發血小板聚集的ADR[4]。本組165例中有9例ADR患者累及血液系統。其次, 由于頭孢類抗菌藥物進入人體后可能會對腸道菌群生產維生素K的過程產生阻礙作用, 在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時, 將會進一步導致腸道菌群失衡, 因此消化系統也會出現ADR[5]。本組患者中有69例發生消化系統ADR,占比達到了41.82%, 再次證實了上述觀點。在應用頭孢類藥物與其他藥物治療腎臟疾病患者時, 其他藥物可能會與頭孢類藥物出現交叉反應, 進而對腎功能造成損傷, 出現血尿及蛋白尿等癥狀。例如:合用氨基糖苷及頭孢類藥物進行高利尿治療, 則可能產生腎毒性作用。本組中腎功能損傷的患者為6例(3.64%), 與目前的研究相符。
本研究還發現聯合其他藥物與頭孢類抗菌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還會引起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等出現ADR, 且不同年齡段的ADR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患者自身體質及病情狀況存在一定的聯系, 如患者對于藥物的敏感性越強, 則在應用藥物進行治療時ADR的情況也就越嚴重[6]。因此, 在臨床中采用聯合其他藥物與頭孢類抗菌藥物的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要嚴格掌握好用藥指征, 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此外, 本研究還發現第3代頭孢類藥物所致ADR的比例較高, 達到了43.64%, 且第1代、第2代、第3代藥物所致ADR的給藥方式均為靜脈滴注。提示在聯合用藥時, 靜脈滴注頭孢類藥物更容易發生ADR, 為了降低ADR的發生率, 則可盡量通過口服給藥。
綜上所述, 頭孢類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時引起的ADR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在臨床中要引起重視。
[1] 于海東, 辛華, 王英, 等.佳木斯地區大腸埃希菌和陰溝腸桿菌質粒介導頭孢菌素酶、超廣譜β-內酰胺酶基因型分布. 臨床薈萃,2012,27(11):946-949.
[2] 鄭國毅.痰標本肺炎克雷伯桿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和頭孢菌素酶的檢測及耐藥性探討.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31):50-52.
[3] 陳小松, 張喆, 劉錫曈, 等.調補解毒法預防頭孢菌素治療肺炎過程中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研究.北京中醫藥,2012,31(2):88-104.
[4] 丘岳, 蔣霞, 黃健, 等.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及頭孢菌素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現狀及防治.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30(5):813-815.
[5] 周軍, 王玉月, 張秋娣. ADC-57型頭孢菌素酶分子進化及與底物結合自由能分析.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2.5(2):77-80.
[6] 崔茜, 劉威, 楊展, 等.環介導恒溫擴增法對嗜麥芽寡養單胞菌L2型頭孢菌素β內酰胺酶基因的快速檢測.軍事醫學,2013,37(12):943-9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04
2015-01-23]
511495 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