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淵 朱書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3)
觸覺景觀在居住區中的應用★
盧 淵 朱書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3)
簡述了研究觸覺景觀的目的與意義,介紹了觸覺景觀要素的分類及其表達方式,并以揚州和昌運河東郡公館為例,分析了觸覺景觀在居住區中的具體營造方式,為今后的景觀設計積累了寶貴經驗。
觸覺景觀,要素,表達方式,居住區
美國著名景觀大師西蒙茲在《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一書中指出:“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內容,人們規劃的是體驗”[1]。人的體驗不僅僅來源于視覺,還來源于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是一種對于空間環境的綜合感知體驗,是多元而統一的整體。人通過感官對環境的感知來體驗景觀,人有五感,指的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最初見于佛教中的“五根”。人在景觀中的感受是多元的、綜合的。只有將五種因素全部充分考慮到景觀設計當中,才能有效提高人們景觀體驗的舒適度。但是,目前景觀設計主要服務于人的視覺需求,重在給人以視覺上美的感受和體驗,對其他要素的考慮相對較少。觸覺作為五感中重要的一個要素,也應該作為設計的重點。通過對觸覺景觀的分析,對提升景觀多感官體驗的研究會更加有利。
觸覺,雖然沒有視覺靈敏,也同視覺一樣,有助于人們感知景觀、形成主觀印象。觸覺系統將各種被分割的感官系統連接、融合在一起,形成人的整體感知。相對視覺而言,觸覺感知更加細膩、真實,比如:通過觸覺人不但可以感受到材料的溫度、軟硬程度、濕度和肌理等,還可以感受到凹凸不平的滄桑、堅硬冰涼的冷峻等等。由此可見,人主要通過觸覺感知景觀要素表面的肌理變化,并同其他感官共同作用產生人心理情感上的變化[2]。不同材料給人的觸覺感知不一樣,形成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樣。譬如:木材、布料等材質帶給人的總是溫馨和舒適,而金屬、玻璃等材質總會讓人感到冰冷和冷漠。再比如“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三千尺”中描繪的古樹給人一種歷史悠久的滄桑,人在感受到歲月流逝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3]。
根據觸覺的來源,觸覺景觀要素可以分為主動型、被動型和誘發型。主動型是指來自體驗者足下的、指尖的和身體的觸覺體驗,包括園路的鋪裝、建筑和小品的材質、水體和植物形式等要素;被動型是指客觀環境的改變帶給體驗者的觸覺感受,包括光照、風速、濕度等要素;誘發型指的是在體驗者運動、發現和尋找的過程中衍生的觸覺體驗,比如:穿越叢林過程中,捉蛐蛐的體驗,這種類型所有的景觀要素都包括,因為每種要素都有可能引發新的觸覺體驗。揚州個園“秋景”中的紅色石頭假山,不僅如雕塑,而且還有曲折的道路,觀景平臺,人們隨時可以在其中與其親密接觸(見圖1)。還有公園水杉林中的桌椅,隨時在吸引著人們駐足停留其中,納涼、休閑、娛樂。這一連串的體驗過程,正是誘發型的觸覺景觀(見圖2)。

綜上所述,觸覺景觀要素的表達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1)材料的選用。人們通過觸覺感知景觀,最重要的還是通過材料的質感和肌理,因此,地表界面、園路鋪裝、建筑小品的材料、植物種類等材料的選擇都應以豐富人的景觀體驗為目標。選擇的內容包括材料表面的光滑度、粗糙度、冷熱程度和形狀等等。這些內容對加強人的景觀體驗感非常重要,尤其是對盲人等有視覺障礙的特殊人群。例如,盲道利用不同形狀的石材或磚指引盲人辨別方向(見圖3);光面的大理石地面雨天易打滑;卵石路面具有按摩腳底的功效(見圖4);木質座椅具有良好的熱傳導性和自然質感等等(見圖5)。另外,選用特殊的材料還能創造出獨特的韻味和意境,比如:馬賽克鋪裝等。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危害性的觸碰,比如,葉似針的枸骨冬青應遠離人的活動范圍。


2)營造微氣候。通常狀況下,人最適的溫度在18 ℃~26 ℃之間,相對濕度在20%~25%之間,在空間中加入植物等景觀要素,能有效的改善環境溫度,尤其是群落式種植的植物組團能有效地吸收熱量,達到降溫增濕的目的。此外,布置一定數量的水體能增加環境中水分的含量,從而使人感到舒適、清涼。霧噴泉就是利用水霧化,提高空氣濕度,增強與人體接觸以獲得觸覺感官特殊感受的景觀營造方法。同時在分割空間時,可以通過“樹籬”“綠籬”來替代生硬的人工墻。
觸覺景觀主要通過豐富多樣的硬質要素(鋪裝材料和貼面材料)和大面積的軟質要素(綠地和水體)來塑造,并通過綠地、水體等軟質要素的生態作用來改變局部的小氣候,形成舒適的虛體要素(陽光、風、濕度等)。
1)硬質要素。鋪裝材料盡可能在形式和顏色上多種多樣,并且對于雨天易滑倒的表面做打毛處理。在消防通道鋪設瀝青路面,以滿足消防車的承重需求;在入口、廣場選用莊重、大氣的石材鋪地,展現小區的品味;在小區主園路采用小規格的石材,需要的可與鋪地磚相結合;在小區次園路采用個性的、有特色的、觸覺敏感的石材(如卵石、馬賽克、荔枝面花崗巖等),更小的園路可直接在草地上鋪設青石板,采用汀步的形式;在運動區、兒童活動區等易跌倒和摔傷的區域使用塑膠鋪墊;在重要的景觀節點(如:廣場的盡端、親水平臺、小橋等)采用防腐木的材質來豐富足下的觸覺體驗。
a.材質。材質的不同決定了觸感的不同,材質是觸覺景觀最主要的表現方式。不同材質鋪裝首先讓足底有不同的感受。入口廣場采用毛面料石密集鋪貼,踩在上面會感覺硬、有足底按摩的體驗。而與之相鄰的水岸則采用木質平臺,會略顯軟,不至有生硬的感覺(見圖6)。溪水之上架的木橋,與橋兩側的道路材質截然不同,隨時提醒你在過橋(見圖7)。塑膠跑道更是直接,為了更舒服的運動,通過材質變化,來提高觸覺景觀效果(見圖8)。

b.硬度。硬度則是根據其功能、服務對象、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行不同的選擇。例如室外兒童游樂場(見圖9),就采用了塑膠的地面,塑料材質的設施,這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保護以及更好的使用感受。架空層下的游樂場地則設置了沙池(見圖10),讓處于都市中的孩子能夠更好的享受野外樂趣。木平臺上柔軟的藤椅則是歸家的人們放松心情的極佳設施(見圖11)。

c.溫度。溫度在項目設計中最主要的是觸摸后的感受。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不一樣,感受就不一樣。設計中根據所處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的材料。例如,位于架空層下墻垛上的座椅,采用了木質。其導熱性能差,不至于很涼。位于半封閉空間內,相對全室外溫度變化較小,采用導熱性能差的,正是為了和其所處環境相協調。相對于室外某些地方的石椅是絕對不同的感受。同樣,空中棧道不銹鋼扶手,與健身器材的橡膠把手,給人的溫度感也是迥異的。

2)軟質要素。本項目設計了大量的軟質景觀要素(綠地和水面)來豐富居民的觸覺體驗,軟質要素重在體驗與互動,尤其是中心的自然水面,高低錯落的空中棧道,曲徑通幽的草坪汀步,在構成主景的同時分隔空間,并且將景觀各部分有效的連接。空中棧道的上下攀爬,曲折迂回(見圖12),在有限的空間內不斷給予人不一樣的體驗與感受。彎彎曲曲的草坪汀步讓人感受自然之美。大量的親水平臺、景石駁岸(見圖13)、小橋、水中汀步等增加了人們與水的互動。植物方面選擇了大量的紫薇、清香木、秤砣樹、含羞草等能提供給人不同觸覺感受的樹種。

3)虛體要素。景觀設計將陽光、風、雨等自然要素考慮其中,布置陽光木棧平臺,周圍由植物圍合,專門供人感受自然的恩賜——陽光灑面(見圖14)、微風吹拂,整個居住區的植物凈化了空氣、增加了空氣濕度,使置身其中的人全身輕松,這些都是虛體要素在觸覺景觀設計中的表達。

景觀設計,就應該以人的感知出發,力爭營造一種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為一體的綜合體驗。揚州和昌運河東郡公館在觸覺景觀要素的實踐上,通過不同的鋪裝材料,如:不同材質的石材、塑膠、防腐木、卵石、汀步等,營造了豐富的足下觸覺體驗,各種景觀建筑和小品的材質、植物、水體也給人提供了指尖的觸感。只是虛體要素的觸感不是通過一片綠地、水體就能改變的,還需城市的空間質量整體提升才能有效改善。
總的來講,有很多想法在項目的設計中并沒有能夠完全體現,甚至有些也去做了,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過這些實踐都會成為開展后期工作的經驗,為今后這方面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 [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第3版.俞孔堅,王志芳,孫 鵬,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 王紫君,張建華.基于多感官互動的體驗性商業景觀形象設計[J].上海商業,2012(13):50-51.
[3] 陳文生.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多感官[J].科技資訊,2014(20):186.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uch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s★
Lu Yuan Zhu Shuqiang
(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CollegeofArt,Xi’an710043,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ouch landscape research, introduc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ts expression ways of touch landscape elements, and taking the Yangzhou and Changyun Dongjun reside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specific building ways of touch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touch landscape, element, expression way, residential area
2015-02-09★:本論文為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14RM50),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3C0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盧 淵(1974- ),男,碩士生導師,副教授; 朱書強(1977- ),男,在讀碩士
1009-6825(2015)12-0206-03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