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序言
環境中的有毒污染物主要來自藥品食品,農藥獸藥,以及包括石油化工、橡膠塑料、紡織皮革、電子產品等在內的大量工業化學物質。然而,化學物質帶來的益處不能以犧牲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例如人類長期暴露于有毒化學品誘發癌癥、代謝紊亂等各種職業病和慢性病,內分泌干擾物大量進入環境對野生生物繁殖發育造成不可修復的嚴重影響并導致野生動物種群退化等。有毒物質的源頭控制因此關系到化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在常量污染物基本得到控制后,重點任務已經轉向有毒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與管理。化學品安全是聯合國確保21世紀全球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優先主題之一。環境保護部在《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 (2011)》中將加強化學品環境監管與風險防控列入重點領域;并在《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 (2013)》明確提出了“開展消費產品中高環境風險化學品環境和健康影響研究”,“建立危險化學品環境危害性測試評估方法體系,開展危險化學品環境危害性、毒理特性鑒定”的科技支撐體系目標。
近十年來,在國家主要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我國已開展了一些科技攻關,化學品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的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特別在“十二五”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化學品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技術”的支持下,在計算毒理學技術、高通量離體細胞毒性篩查技術和基于我國本土物種的活體化學品毒性測試技術等方面均取得方法學階段性顯著進展;預期能夠完成紡織、皮革、畜禽養殖和化工園區中數千種有毒化學品的風險篩查,以及影響中國行業發展的典型潛在有毒化學物質的環境危害評估。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化學品風險評估技術體系框架,并形成了一批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隊伍。
為了能夠給從事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風險評估相關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集中交流和成果集中展示的機會,《生態毒理學報》編輯出版了本期“化學物質風險評估研究進展”專輯,集中報道了我國該領域最新科研成果。我們有幸邀請到國內外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撰寫相關綜述和研究論文。專輯包含了眾多化學物質危害評估與風險評估相關的先進技術與方法,例如化學物質的環境危害與風險預測技術、高通量/高內涵篩選技術與生物毒性測試方法、環境遷移轉化與暴露評估技術、工業化學品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理論方法學等,而且涉及了環境高關注化學物質的生態毒理作用機制與健康效應、風險篩查與風險評估等關鍵科學問題和典型案例的研究,從不同角度系統報道了化學物質風險評估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雖然本專輯僅僅展現的是眾多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也希望通過本專輯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能夠給從事化學物質風險評估相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啟迪,為我國化學品風險管理與風險防控的能力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客座主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化學物質風險評估研究進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