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菲 蔡建東
(1.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2.河南大學 現代教育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4)
國內移動學習文獻可視化分析
——基于CNKI 2010—2015年索引文獻圖
宋晨菲1蔡建東2
(1.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2.河南大學 現代教育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4)
本文運用文獻可視化分析技術,通過運行CiteSpace軟件和SPSS中的聚類功能對中國知網關于國內移動學習研究領域在2010—2015年間發表的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我國從2000年開始對移動學習領域進行研究,在豐富的理論基礎和經驗上,發現近五年移動學習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應用層面;核心作者以李浩君、陳琳和王敏娟為主,主要進行的是獨自研究;核心機構大多以師范類院校為主,特別是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和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移動學習、智能手機和遠程教育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微課、微課程和3G是當前的研究前沿。
CiteSpaceⅢ;可視化;移動學習;分析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和移動設備的迅速發展,利用移動技術、無線網絡技術和無線通信設備獲取教育資源和服務的移動學習,[1]越來越多地引起相關學科領域和專家學者的關注,由此移動學習成為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以下簡稱CNKI),以移動學習為主題的期刊論文數量呈現每年快速增長趨勢。[2]本文所使用的文獻數據均來源于CNKI收錄的文獻,檢索年限設定為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CNKI中收錄的近五年內與移動學習相關的論文。在CNKI的期刊數據庫中,確定以“主題=移動學習”OR“主題=M-Learning”為主題檢索表達式或主題詞進行檢索,共得到2374篇文獻。經過篩選,去除新聞報道、輯刊、會議征文等文獻,最終獲得可用于本研究的有效文獻為2299篇。
將這2299篇有效文獻的相關參考文獻導出,并將待處理的文獻數據放在同一個文件夾內以“download”為開頭、“.txt”為后綴的格式保存為相關數據,其中包括作者、題目、關鍵詞、年份等主要信息。在運用CiteSpace過程中,需要創建一個新的項目,在這之前要先確定文獻數據存儲和項目存儲的去處,這些設置是在CiteSpace運行分析之前完成的。本文擬通過利用CiteSpaceⅢ-3.8.R1.32可視化軟件和SPSS聚類分析功能,就國內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熱點、前沿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梳理,以供研究人員參考。
(一)文獻時間及數量分析
國內移動學習的研究始于2000年,在《開放教育研究》雜志上刊登了丁興富所翻譯的德斯蒙德·基岡(Desmond Keegan)的《從遠程學習到電子學習再到移動學習》。[3]這是國內第一篇關于移動學習研究的論文,此后關于移動學習的發文數量還在逐年遞增。由圖1可知,從 2010 年開始相關文獻發文數量呈緩慢增加的趨勢,移動學習的研究也開始引起更多國內學者的關注。到 2014 年,這一年的發文量就達到了835篇,該年的發文量是近五年內發表文章數量最多的一年。之后國內學者關于移動學習研究方面的發文數量還會逐年增加,研究內容也會更豐富。如今移動學習已成為國內教育學方面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4]

圖1 2010—2014年發文量走勢圖
(二)核心作者分析
根據CiteSpaceⅢ繪制出的作者共現圖譜,從中分別提取被引頻次和突現率最高的前5位作者詳細信息,如表1,可以看到比較突出的有李浩君、陳琳、王敏娟、方海光和張紅兵。李浩君和陳琳的被引頻次最高為11次;方海光、張紅兵兩位的突現率最高,且被引頻次也是較高的。由此可以看出,國內移動學習領域研究的學者幾乎是處于獨立研究的狀態。
被引頻次第一的作者李浩君,是浙江工業大學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學習。他參與撰寫的《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有效性研究》一文是在對移動學習定義以及概念圖理論的分析基礎上,將學習知識點內容分成若干片段資源進行的移動學習。通過問卷調查與實證研究的方式,得出結論:基于片段式資源學習效率會更高,更易激發出學習者學習愛好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5]

表1 被引頻次和突現率最高前5位作者
突現率第一的作者方海光副教授,是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的碩士生導師,同時也是我國移動學習的專家。研究方向為移動學習和績效技術等。他所撰寫的《移動學習的系統支持環境研究》和《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國內外移動學習研究與應用案例研究專欄綜述篇》兩篇文章,都是在對移動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對現有的移動學習支持環境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6]并構建出了“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
(三)核心機構分析
同樣根據CiteSpaceⅢ生成的核心機構圖譜,提取被引頻次與突現率均在前5名機構詳細信息,見表2。被引頻次最高的是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其次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突現率最高的是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其次是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由此可見,對移動學習研究最為活躍的場所是高等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師范類院校。

表2 被引頻次和突現率最高前5名的機構信息
北京師范大學方海光副教授所參與撰寫的《面向電子書的移動學習系統環境應用及趨勢研究》,認為電子書影響著移動學習環境的建設。在移動學習系統環境路線圖及要素分析和以電子書為核心應用環境的基礎之上,分別對小學五年級語文中《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互動反饋系統應用于課堂教學和一對一的數字化自主學習電子書系統作為三個例子對電子書移動學習系統環境的應用進行了研究。[7]
華南師范大學黃明燕參與編寫的《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在分析了微課背景和定義基礎之上,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微課實踐情況和幾個微課重要比賽活動,總結了三個微課發展階段,并針對微課的視頻制作、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教學應用和建設共享這五個方面提出建議和展望。[8]
西北師范大學張繼軍、李建珍撰寫的《移動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新途徑》,是根據自主學習特點以及移動學習這一方式在自主學習中的存在優勢,重點闡述了MP3/MP5播放器、智能手機、普通手機、學習機和掌上電腦五種移動設備支持下的自主學習,[9]認為在信息時代,移動學習設備將會幫助學習者在自主學習中發揮重要優勢。
(一)移動學習的研究熱點分析
將從CNKI下載的數據轉換成CiteSpaceⅢ可識別的格式,并導入其中。對CiteSpaceⅢ進行參數設置:設置top%為50%,選擇時間跨度(Time Slicing)從2010年到 2015 年,切分年代(Years Per Slice)為1年,聚類詞來源選擇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信息(Author)和關鍵詞(Key words),[10]節點類型(Node Types)選擇關鍵詞(Key word),閾值(Threshold Interpolation)(c,cc,ccv)分別設置為(3、2、14)(4、2、17)(4、3、16),剪切連線(Pruning)設置為聚類群(Pathfinder)。參數設置完后,生成移動學習關鍵詞節點的聚類視圖,然后根據結果提取相關信息,如表3。
研究熱點是“某一段時間內,具有內在聯系并且數量相對又比較多的一組論文所探討的科學問題”。[11]對研究熱點的分析能夠更好地把握某學科領域知識理論發展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通常通過詞頻統計的方法確定某領域的研究熱點。對特定的研究領域一段時間內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揭示出該研究領域發展特征與發展脈絡。[12]從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移動學習研究領域的熱點方向為“移動學習”“智能手機”“遠程教育”“Android”“學習模式”等。其中,“移動學習”在該領域文獻中出現的頻次最高是1399次。

表3 被引頻次在前10的關鍵詞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3G、4G無線網絡技術的推廣與運用,手機的功能也由只能單一地通話、發短信漸漸地變得多元化,逐步發展成當下大家普遍所使用的智能手機。它不僅為人們上網瀏覽新聞、看視頻、聊天等提供便利,同時手機所具有的無線移動網絡以及所擁有的多種多樣教育軟件等作為學習工具,也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這不僅順應了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快的要求,而且也滿足了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需求。
在信息化時代下,學習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面授教育,在遠程教學中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應用。它打破了時空和地區的限制,通過網絡技術和不同的傳播媒介、渠道展開移動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多媒體應用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蓬勃發展,遠程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二)研究前沿分析
除共現頻次外,節點的中心度也是衡量關鍵詞重要程度的標準之一,節點的中心度越高,說明它為其他非中心節點提供的媒介作用越多,而且該節點處于多個節點的中心位置。[13]關鍵節點文獻的詳細信息,即其關鍵詞中心度在0.1以上的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中心度大于等于0.15的關鍵詞分別是“移動通信”“學習過程”和“移動學習”。

表4 中心度在0.1以上的關鍵詞
移動通信技術自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到現在,經歷了從開始第一代的移動通信(1G)到如今第4代高速移動通信(4G)的發展,速度已達到20 Mbps。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移動通信會朝著更高的傳輸速度和更大的寬帶容量發展,這也必定會為移動學習帶來更好的發展。
一般把研究前沿看作是“科學研究中最具發展潛力、最新的、最先進的研究領域或研究主題”,[14]對研究前沿的把握能夠明確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突現率排在前10名的關鍵詞,如表5,得到的突現詞就是移動學習的研究前沿。移動學習研究前沿分別是:“微課”“微課程”“3G”“J2ME”“微信”“MOOC”“WAP”“開放大學”“高職院校”“遠程教育”。可以發現主要年份集中在2010年和2014年。2010年主要的關鍵詞有“遠程教育”“WAP”“J2ME”“3G”,主要為支持性技術方面的;2014年關鍵詞有“微信”“MOOC”“開放大學”“高職院校”,主要為移動學習的平臺發展與應用領域。而2013年出現的關鍵詞主要是以“微課”“微課程”為移動學習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未來的移動學習在應用領域會被關注得更多,包括在網絡平臺的應用情況、手機APP的使用以及在高校中的應用等。

表5 突現率在前10的關鍵詞
微課作為突現率最高的關鍵詞,最早出現在2013年,這說明移動學習的研究領域對微課關注度較高。微課主要是以視頻為教學載體,根據某個教學環節或知識點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完成微課需要借助平臺或應用軟件,學習者通過手機、MP4或平板電腦等終端進行微課的移動學習。學習者可以選擇喜歡的老師和感興趣的課程,只要打開移動終端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隨著移動學習、在線學習、遠程學習逐漸地普及,微課也必將會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成為學生進行探究式自主學習的教學應用平臺。
現如今,移動設備已廣泛被應用在學習當中,一些常用社交網絡工具同樣如此。尤其是微信的迅速興起更加促進了移動學習的展開。微信的操作便捷、推送內容豐富、推送消息精準、受眾影響面大和高時效人際交流等特征,在高校的教育中能夠有效地支持移動學習和拓展交互空間等應用遠景。[15]
通過CiteSpaceⅢ軟件聚類視圖界面的“Export”中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導出關鍵詞被引頻次、中心度和年份等相關數據的統計表,后將其轉化為Excel格式,然后利用SPSS Statistics 17.0工具導入數據表,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根據聚類結果可知,當前移動學習的研究領域大致主要集中于以下三類:一是“應用”領域,前些年注重對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現在注重將它應用到實際學習中,包括近幾年新興的大規模網絡在線課程MOOC、微信公眾平臺、學科教學、教育應用、應用模式等;二是“技術”領域,主要是對網絡、移動設備等的研究,包括的關鍵詞有WAP、3G網絡、3G手機等 ;三是“開發”領域,還需進一步對移動學習的軟件、資源進行開發,包括一些手機APP、微信、Android系統上的軟件開發和微課程類的課程資源等開發。

圖2 關鍵詞聚類圖
通過以上圖譜結果的分析,對國內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現總結為以下幾點:
1.從文獻發文時間與數量來看。我國對移動學習的研究興起于2000年,雖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但其發展趨勢依然很迅速,相關文獻的發文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下,隨著4G網絡的普及以及移動設備的不斷更新,新的智能技術的產生,同時伴隨不斷革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會吸引更多專家學者,激起他們對國內移動學習研究的熱情。
2.從文獻作者來看。雖然國內研究移動學習的專家、學者很多,但基本是處于獨自研究的狀態,缺乏較權威的作者或作者群,所以學術成果也難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其實可以幾位專家聚集到一起通力合作,頭腦風暴,通過不同思維碰撞,共同研究學習,產生新思路。
3.從發文機構看。我國移動學習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特別是師范類院校。但是各研究機構之間相對獨立,缺少合作。而且一些發文機構在學術方向和水平上也各有差別,導致數量多卻不精。
4.從移動學習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看。2010年至2015年間,移動學習的研究經歷了“應用研究—技術研究—開發研究”三個階段。領域大致集中為以下三類:一是應用層面;二是技術層面;三是開發層面,包括了課程資源開發和軟件開發等。在積累先前移動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重點對移動學習支持性技術、課程資源、終端平臺、軟件開發和學習環境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更多地探究了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及教育應用,將移動學習新技術更好地應用于教育中,進而推廣其在學校中的應用,讓更多的熱愛學習的人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在移動的場所進行學習。
本文以我國移動學習相關研究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Ⅲ信息可視化軟件進行分析,繪制出2010—2015年國內移動學習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脈絡的可視化知識圖譜及詳細信息。通過對移動學習研究領域的發文量、發文學者、發文機構以及研究熱點和前沿這五方面的圖譜分析,總結了當前國內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熱點以及未來發展的走勢,為以后我國移動學習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侯劍華.工商管理學科演進與前沿熱點的可視化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2]葉成林,徐福蔭等.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 2004,(3):12-19.
[3]Desmond Keegan.從遠程學習到電子學習再到移動學習[J].開放教育研究,2000,(5):6-10.
[4]傅健.我國移動學習現狀及發展對策[D].長春:吉林大學,2010. [5]李浩君,華燕燕,項靜.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有效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3):72-76.
[6]方海光,毛瑩,劉軍,王紅云.移動學習的系統支持環境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3):15-20.
[7]方海光,劉泮,黃榮懷.面向電子書的移動學習系統環境應用及趨勢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11,(12):18-23.
[8]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9]張繼軍,李建珍.移動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新途徑[J].軟件導刊,2010,(8):192-193.
[10]陳超美.如何選取CiteSpace中的各項參數[EB/OL].http:// blog.sciencenet.cn/blog-496649-378974.html,2010-10-31.
[11][13]沈君,王續琨等.基于文獻計量指標的關鍵技術的探尋[J].情報雜志,2011,(9):34-39.
[12]楊方琦,楊改學.近十年我國移動學習學術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0,(6):39-45.
[14]陳世吉.科學研究前沿探測方法綜述[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9):28-33.
[15]白浩.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責任編輯 喬磊)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Mobile Learning in China—Based on CNKI Index Literature Map from 2010 to 2015
SONG Chenfei1,CAI Jiandong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2.Modern Education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By running CiteSpace software and SPSS clustering function,this paper utilized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d CNKI published articles from 2010 to 2015 related to domestic mobile learning research.The study found that domest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obile learning began in 2000;with prof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xperiences,the author found that mobile learning research in recent five years mainly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field;core authors mainly are Li Haojun,Chen Lin and Wang Minjuan and their researches are mainly done by themselves;core institutions mainly are normal universities,especially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Mobile learning,smart phone,and distance education are hotspot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micro courses and 3G are current research frontier.
CiteSpace Ⅲ;visualization;mobile learning;analysis
G4
A
2096-0069(2015)05-0007-06
2015-06-20
宋晨菲(1989— ),女,河南安陽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蔡建東(1974— ),男,河南汝南人,河南大學現代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