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生
胡同,作為北京的標志,在人們眼里,它們幽靜、深邃又富有文化氣息;它們風(fēng)格迥異,各具特色。在經(jīng)歷無數(shù)的風(fēng)雨之后,屹立不倒,像一位老者一樣,訴說著它們獨有的記憶。而隱藏在這些胡同里的餐館就像是胡同的孩子一樣,安靜的,默默的聆聽著胡同訴說它們的故事。
在北京東城和平里東街有這么一家餐館,隱藏在胡同之中,小小的門臉,極像北京的牌樓,正上方懸掛著由金色楷體書寫而成四字招牌——小吊梨湯。在經(jīng)過數(shù)年的風(fēng)雨之后,更添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別具京味兒特色。在門臉之后,更是曲徑通幽,別有洞天。作為京派菜系的代表,小吊梨湯在裝修非常考究,當(dāng)你走進店里,一定會被這獨具北京特色的裝修所吸引。店內(nèi)的桌椅板凳全是老北京的深色雕花木質(zhì)椅凳子,散發(fā)著淡淡的木質(zhì)香氣。墻上掛著工筆畫作的花鳥魚蟲,別致且文藝。造型簡單的木燈籠、窗上張貼的招財紙、窗臺上擺放的蟈蟈罐子……角角落落都透著“老北京的味兒”。
在與老板交談后我們得知小吊梨湯是老北京一道秋冬季的熱飲,當(dāng)時的北京城盛行這種飲品,堪與豆汁齊名,京城的大街小巷,飯館酒肆,都有它的身影,無論坐商或是走商均以銅制提吊做為稱量梨湯的器物,一吊為一壺,半吊為半壺,這就是小吊梨湯“吊”字的由來。還有個關(guān)于小吊梨湯的傳說。在老東安市場北門有一狹長甬道,甬道一端永遠會站著一位推著舊童車叫賣梨湯的老者。在簡易四輪小童車上,放著兩個燒煤球的火爐子。爐中,幾個舀水用的瘦長水吊子插在煤球里,吊子里煨著清香撲鼻的冰糖梨湯,而散發(fā)在空中的梨香撩撥著行人的嗅覺。時光荏苒,物是人非,老者也不知所從,但那散發(fā)的梨香依舊沁人心脾。
當(dāng)我們準備點餐的時候,服務(wù)人員為我們端上來一個木制的托盤,上邊擺放著許多小木牌。在我們納悶的時候,服務(wù)人員告訴我們說,這便是小吊梨湯最初的菜單,每一塊小木牌代表這一道菜,想吃哪到菜就把哪道菜的木盤翻過來。這不禁給我們一種古時候皇上翻木牌的即視感。不過,隨著餐館的日益火熱,這種特色的菜單也退出歷史舞臺,開始使用點餐器。
在服務(wù)人員的推薦下,我們點了小吊梨湯獨創(chuàng)的招牌菜。有梨湯,干酪魚,梨球炸蝦仁,豌豆黃,小吊招牌燴飯等特色菜品。招牌梨湯,純純的整塊冰糖熬制,梨香悠悠,細膩卻不過分,濃稠甘淳恰倒好處。有腔有膛的小銅壺取代了小水吊,熱水環(huán)繞,時飲時溫,別有情調(diào)。甜品干酪魚,魚形的乳酪,當(dāng)服務(wù)員端上桌時它自己還在抖動,煞是可愛。口感柔和,有淡淡的奶香味,焦糖淅瀝撒上,甜而不膩,入口即化。在品嘗的時候覺得干酪魚太過可愛,所以吃的時候感覺有點殘忍,都不知道要從哪里下勺子好。招牌菜梨球炸蝦仁,口感酸甜,金黃色的蝦身上撒上了些許紅干椒絲稍稍加色也有絲絲辣感,裹滿糖的大蝦很是焦脆,連尾巴都可以吃到肚子里,很是贊賞,梨球也裹了薄薄的一層糖,更加脆甜。甜口的蝦和酥酥的梨球,不知道他們?nèi)诤显谝黄鹗遣皇翘煲猓€是巧合……一個外柔內(nèi)剛,一個外焦里嫩,一種莫名的心動,夾一口放在嘴中,慢慢的咀嚼,已經(jīng)忘了是誰刺激的味蕾。
最后在跟老板道別的時候,老板意味深長的說來一句“老北京的東西是越來越少了,能留下來的都精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建設(shè),越來越的胡同被拆除,越來越的老北京文化在消失不見。然而,小吊梨湯依舊保持著那份濃濃的京味兒,讓每一個進店的顧客感受到那雖已平淡,卻從未離開的老北京味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