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歡
在石磨水碾、斗笠蓑衣的老物件里,在鄉曲小調、勞動號子的音律里,感悟著一念純真,用以灌溉自己的心田。
“生活在別處”出自于法國詩人蘭波,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將此作為自己小說的名字。這是一句躍紙而出的心聲呼喊,影響著許許多多的人,這也是當今社會都市人心中的愿望與向往。對于都市人來說,物質條件的滿足,讓我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城市的喧囂嘈雜,讓我們內心渴求著那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他方之處,何以尋?這是個問題。
近年來,貴陽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改革日新月異,中國避暑之都聲名赫赫。隨著旅游產業的大發展,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開始呈現出來,星羅棋布于奇山秀水中的鄉野村寨中。相比于鋼筋混凝土的都市叢林來說,鄉村有著秀美多姿的自然風貌,有著古樸純美的田園景色,也有著原生傳承的文化底蘊;對于城市人來說,也許,鄉村正是我們所要探尋的別處。
蓬萊仙界,僅聞其名難以想象這是一方鄉土。關于蓬萊仙界的得名,來自一個傳說。相傳八仙赴王母蟠桃宴之時,曾云游到此,見云蒸霞蔚,秀美旖旎,宛若東海蓬萊之人間仙境,于是賜名蓬萊并沿用至今。而蓬萊村的美麗風光確也不負此名,郁郁蔥蔥的馬鞭草、姹紫嫣紅的薰衣草、金黃彩輝的向日葵,成片地鋪滿大地。這種飽和度極高的色調,成為了人們拍照取景的首選,大批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們都來這里拍攝婚紗照,希翼幸福也能如花一般綻放。更多的游客踏青、采風,置身于美麗的花海之中,笑靨如花,展露幸福,這種心情又何嘗不是仙境所賜。
蓬萊所屬牛場布依族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在灰墻青瓦木樓的布依族古式建筑里得到展現。這里的布依族老鄉至今保持著淳樸的民風,熱情好客、以禮相待。每到新年初一,村子里的成年男子便開始排演蓬萊地戲,戴上雕刻細致的各色面具,雜以鄉間吉語,操練步伐唱腔,待到正月十五,祭祀請神,地戲正式演出粉墨登場,熱鬧非凡。過大年、唱大戲,這種早已離我們遠去的賀年形式,又在蓬萊的田野中重新演繹,仿佛古老圖騰帶我們在歷史和現實中穿梭,讓我們在快樂中佐證自己對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鄉間的食物也是讓都市人趨之若鶩的一個由頭。農家的粗茶淡飯、瓜果梨茶談不上精致,卻是一種原始的味蕾觸動,生態健康自然不必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邁之氣,才是在竹籬茅舍間最得意的樂趣。從市區驅車前往王崗村,不過2小時車程,在村口被吸引的當屬“布依族庖湯第一村”的牌匾。銀鉤鐵畫字跡蒼勁有力,仿佛說著:進村來吧,來嘗三盤四碟八大碗,來吃農家庖湯殺豬飯,就這樣直白地勾起了食欲。鄉村的風情向來這么落落大方毫不扭捏,也正因如此,我們在這兒才能盡情釋放壓力,得到與都市中截然不同的松弛心境。
看罷蓬萊花海、聽罷布依地戲、吃罷王崗庖湯,如果還想親自體驗一下鄉村的勞作,那前往與王崗同屬“泉城五韻”的阿栗是不二之選。阿栗因盛產楊梅而盛名,在果子成熟的季節,整個阿栗楊梅村果香四溢,同果農一起在果園中采摘果實忙個不亦樂乎,出一身淋漓盡致又暢快的汗,而品嘗親手采摘的果子,則能享受到收獲的幸福。“情韻阿栗”、“福韻王崗”,連同“醉韻偏坡”、“古韻隴腳”、“美韻渡寨”,組成了烏當區的“泉城五韻”,五種不同的特色與韻味,帶給人們不同的鄉村體驗;而沿著阿栗出發,途經東風鎮、下壩、百宜南明河下游沿線,則是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范帶。這些村落寨子離市區并不算遠,但卻保存著原生態的自然風物和民俗風情,對我們而言,它在身邊,也在別處,究其根本,是我們對原始純粹生活的向往。
在鄉村中尋找漸失的回憶,在鄉村中放松疲憊的身心,在鄉村中探求尚存的民俗;而鄉村則奉獻著宜人的風景、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生態的食物,接納著旅游度假、踏青采風、體驗生活的城市人群。我們在石磨水碾、斗笠蓑衣的老物件里,在鄉曲小調、勞動號子的音律里,感悟著一念純真,用以灌溉自己的心田。美麗的鄉村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是都市人心中最后一方凈土,也是生活在別處的最好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