叟聞
“八景”是我國各地用詩書畫表達本地特有景觀的一種形式,起源于宋代沈括《夢溪筆記》:“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后來全國各地也多用四言句列稱本地名勝景物為八景。
貴陽為省會城市,有悠久歷史,自然也不例外地有自己的八景。但是隨著歲月流逝,滄桑變化,貴陽八景是哪八景?如今已少有人能準確地說出其名稱了。加之古人流傳下來的貴陽八景沒有像《夢溪筆記》所說的那樣配有詩書畫,有的雖有詩,多為后來游人所題;沒有畫,年代久了不能按圖索驥,因而今人對貴陽八景只知其名,甚至連名稱也難以一一道出了。查閱有關史書,對八景記載不全。查閱近年出版的《貴州名勝志》、《貴陽市文物志》等,均無貴陽八景記載,或僅記其一二景。
為了不讓貴陽八景無形消失,筆者作了一點初步探索,發現貴陽八景不止一套(姑且以八個景為一套),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套八景,從明清到民國共有5套,合計40景之多。現分述如下:
一、明代貴陽八景
貴陽八景的記載,最早出現于明代弘治年間編印的《貴州圖經新志》,但不全,只有七景。據說該書孤本藏北京圖書館,有缺頁。是否所缺一景即在缺頁之內,未能確定。其所載七景是:
(1)虹橋春漲 虹橋即今大南門外南明橋,明代稱霽虹橋,經歷代多次改建,其橋已非原貌,今橋比舊橋壯觀。
(2)圣泉流云 圣泉在黔靈山后,黔靈湖北面小阜上,又稱百盈泉,今仍存。
(3)銅鼓遺愛 在貴陽東郊仙人洞,傳說諸葛亮南征時留有銅鼓藏于洞中,鼓無存,洞仍在,稱來仙洞。
(4)雅關使節 或寫為鴉關,在貴陽城北五里。明清時期由筑赴川的必經要隘。今石拱關門猶存。
(5)獅峰將臺 在城西獅子山。明代征南將軍傅有德筑臺于上閱兵;1954年修筑公路,從該山腰部劈斷以通往來,今僅存頭尾部。
(6)靈泉印月 靈泉,指城內南街(今中華南路)大興寺內的一口井。傳說月出沒時,雖偏在東西,井中皆可見影。該寺及井早已消失。
(7)龍井秋陰龍井,在城內龍井巷,井水清冽味甘,勝于他井,稱一品泉。今已受污染變質。
上述《貴州圖經新志》所載僅七景,缺一景。查閱弘治以后的嘉靖《貴州通志》無記載。又查閱嘉靖之后的萬歷《貴州通志》,發現所載的不止八景而是《貴陽十景》。其中,除七景與《貴州圖經新志》所載相同外,另有三景是“東山勝概”,“藏甲遺蹤”、“貴竹清風”。“貴竹清風”說的是領略貴陽竹林的清風,未說明景點在何處,不免空洞。“藏甲遺蹤”是說城內西南隅永祥寺下有一洞,俗稱鬼王洞。傳說諸葛亮南征時,有一將叫王志,英武過人而貌丑,軍中呼為鬼頭,官至校尉,擒雍闿過此,藏盔甲于洞中,故稱藏甲洞,事屬虛構。惟“東山勝概”明《貴州圖經新志》謂“山頗高大,而林木叢茂”;名人謝三秀有《東山志略》,稱為“黔中之勝”,可補《貴州圖經新志》所缺一景,較為合適。
二、清代貴陽八景
明代貴陽八景到了清代,經過幾百年變化,有的已經消失或改觀。直到清末,才形成一套新的清代貴陽八景如下:
(1)貴山挺秀 貴山在貴陽城西北隅,又名貴人峰,俗稱關刀巖。貴陽即因位于貴山之陽而得名。
(2)富水翔鱗 富水源出八里屯,由東北流至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而入南明河,沿途溉田甚多,故稱富水。今河道猶存,水漸干涸,并受污染。河上舊橋已改建,今稱虹橋。
(3)鰲磯浮玉 鰲磯,指南明河中一巨石,形如鰲。甲秀樓建于其上,與浮玉橋相連,故稱鰲磯浮玉。
(4)浪擁金鰲 鰲,指金鰲山,在貴陽城北五里。群山如奔濤疊浪,中擁一峰,宛如鰲首。
(5)風臺踏草 風臺指觀風臺,在今城南觀水路。傳說諸葛亮南征時筑臺于上以觀天象。今新建一亭在上,供游覽。
(6)棲霞上月 棲霞指棲霞山,在東門外,又稱東山。山上有月亮崖,月出沒時,崖壁最先受光,故稱棲霞上月。
(7)龍洞鐘聲 龍洞即白龍洞,在貴陽城西北11公里野鴨鄉。洞中可通行地段約4公里,中有鐘乳數根大如楹,扣之其聲如鐘。
(8)南峰脫穎 即文筆山,位于城之南,如孤峰高立云外,成為文化的征兆。
三、民國時期的貴陽八景
抗日戰爭時期,貴陽成為后方重鎮,周圍景物,又有變化。有人提出貴陽八景,但未用四言句列稱其景物,只是按地名或景名稱呼。見于書刊者有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陳恒安編《貴陽市指南》,其所列八景是:(1)甲秀樓;(2)翠微閣;(3)鰲磯石;(4)浮玉橋;(5)涵碧潭;(6)芳杜洲;(7)海潮寺;(8)武侯祠。
上述八景都在大南門外南明河畔,實際應稱南明八景。其中(1)—(5)景今仍存。第(6)景芳杜洲,原系一沙灘,在甲秀樓附近南明河中(靠近南岸),可供游息,現己消失。第(7)景在觀風臺側,又名水月寺,己消失。第(8)景武侯祠,在甲秀樓對岸。民國時期改作電燈廠,解放后為電力局,1995年舊城改造中遺跡消失。
四、地區八景
貴陽境內某一地區或某一范圍內,有特殊景觀者,古人也用四言句列稱其景名,合為八景。如:
洪邊八景 洪邊在今烏當區新添寨鎮,元設洪邊州、明設洪邊堡于此。由唐宋至明末一直是土司宋氏轄地,宋氏子孫世居于此。其地風景優美,早在明代即以洪邊八景著稱。據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宮室》載,其八景是:(1)翠屏旭日。指洪邊洲東面的翠屏中。(2)繡嶺晴霞。指西面的風凰山。(3)北莊綺陌。指北面昀北衙大壩。(4)南谷瓊林。指南面河谷地帶。(5)環溪素月。指松林馬路河。(6)鑒沼清風。指宋氏住宅區。(7)馬隴靈源。指馬隴壩。(8)螺崖飛瀑。指滴水崖。(注:每景都有詩,從略)。
黔靈八景 指貴陽城西黔靈山。據清代《黔靈山志》載,黔靈山范圍內有象王嶺、獅子山、寶塔山、楊柳泉、圣泉、檀山澗、麒麟洞、古佛洞等景觀。所列八景是:(1)貴山永奠;(2)圣泉百盈;(3)洗缽澄溪;(4)檀山清澗;(5)翠竹龍潭;(6)云蓋三峰;(7)獅象觀瑞;(8)玉貌擁座。(注:每景均有詩一首,為清代石阡太守劉世恩作。從略)。
以上貴陽八景,含大范圍、小范圍八景,計5套(每套八景)共40景。故題曰“貴陽八景諸說薈粹”。
(原載《南明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