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凌 菲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基于GIS的老年公服設施布局可達性實證分析
張 凌 菲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通過對老年公服設施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的特點梳理,構建了基于ARCGIS系統的老年公服設施服務評價方法,從街道網絡、土地使用多樣性、街區界面以及空間耦合四個方面闡述了老年公服設施布局模式對老年公服設施空間可達性的影響,并通過成都市四個社區的實證研究,提出了未來城市社區的老年公服設施存量更新重點。
老年公服設施,地理信息系統(GIS),布局模式,可達性
隨著2012年我國城鎮化突破50%關口,中國已初步進入城市為主導人均環境的歷史新階段。城鎮化快速發展的10年,同時也是中國整個社會快速老齡化的階段。巨大的老年人口將對中國城市的老年人服務體系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作為老年服務體系的基礎支撐系統和實現平臺[1],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數量是否充足,配置模式是否科學、空間分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老年人是否能夠享有高質量的老年服務。通過基于GIS空間分析工具對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可達性進行量化分析,有效尋找老年公服設施布局模式對空間可達性的影響,加強老年公服設施現狀分析及優化更新分析決策的科學性。
老年公服設施日常服務半徑見圖1。

空間可達性(accessibility)在人文地理領域常用做分析某類要素在空間的分布合理性,即由出發點到達目的地的難易程度[2]。老年公服設施布局模式反映了公服設施對老年人步行路徑和距離的影響程度,因此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可達性。
布局模式按照城市社區的老年公服設施分布區位劃分,可將其分為核心組團集中式、街道界面伸展式和小區內部穿插式。“核心組團集中式”模式中,以“整體組團,分級配置”的公服設施結構進行空間組織,公服設施配置偏向于中心集中式,每個層級的幾何中心配置相應等級的老年公共服務設施。街道界面伸展式布局利用高層住宅的塔樓裙房配置老年公服設施,通過增加沿街界面的接觸空間提高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小區內部穿插式布局通常存在于小區內部,按照均質的配置模式進行布置,此類布局比較適用于文娛教育類和運動休閑類老年公服設施。需要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老年公服配置會出現二類甚至三類布局模式的混合,在實證分析過程中以主要類型作為老年公服布局模型進行研究。
2.1 案例背景
本次研究選取的成都市的典型社區分別為怡福社區、白果林社區、草堂路社區和神仙樹社區。按照主體居住建筑建設年代劃分,白果林小區建設于1980年末,草堂路社區建設于2003年,神仙樹社區建設于2006年,怡福社區建設于2009年。在人口/用地規模方面,怡福社區居住人口約8 600戶,占地面積0.6 km2,白果林社區居住人口約5 800戶,社區占地面積0.5 km2,草堂路社區人口約3 100戶,神仙樹社區居住人口6 800戶,占地面積0.7 km2。本次調研中,白果林小區和神仙樹大院為小區內部穿插式,怡福社區為街道界面伸展式,草堂路社區為核心功能組團式。
2.2 老年公服設施可達性對比研究
不同類型的老年公服設施所具有的服務半徑、服務頻率、布局密度會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社區內的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布局結構[3]。社區布局模式與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可達性相互作用及影響,亦從土地利用特征、街道網絡拓撲特征、空間耦合特征等空間特質層面反映。
1)街道網絡特征與可達性。不同類型的道路網絡結構本身即是居住在內部的人與外部環境接觸和交流的效率的反映。Ⅰ型路網中垂直交叉結合錯位布置,形成交通效率較高的內部流線,卻降低了空間的可識別性和空間流動性等對老年人出行影響較大的環境特性(見圖2a))。Ⅱ型路網的“內環+自由盡端路”模式天然決定了較低的開發強度,有利于塑造生動宜人的街道環境,有利于街邊布置小型老年公服設施和休閑場所(見圖2b))。Ⅲ型路網為“內環+方格”的路網有利于在核心營造聚集場所,核心處布置綜合性老年公共服務設施能發揮聚集效應(見圖2c))。

街道的拓撲形式對老年人出行活動的影響直觀反映到老年公服設施的使用熱度[4]。通過GIS將老年公服設施與道路網絡疊合,發現Ⅱ型路網的草堂路社區老年公服設施布局明顯呈現出“交叉口積聚”現象,老年人活動的高頻點位卻集中在高檔住宅內部的組團綠地和大范圍的公共綠地,兩者不匹配造成了老年公服的使用不便。怡福社區和神仙樹社區屬于Ⅲ型路網,公服設施較好的分配在組團綠地周邊而非交叉口,與老年高頻活動范圍高度重合。白果林社區屬Ⅰ型路網,老年公服設施分布呈現小區內部穿插的模式。
2)土地利用多樣性與可達性。土地混合開發利用能夠借由其分散均質的公服設施用地載體來支撐和吸引更多樣性、多種覆蓋率的老年公服設施入駐,進而提高老年公服的整體可達性[5]。表1顯示了四個社區的用地比例與用地混合指數。

表1 典型社區用地統計表
通過對比不同用地的老年高頻活動權重可以看出,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比例與老年高頻活動大致存在正相關性,但老年公服設施用地比例與老年高頻活動卻并不存在明顯線性相關,數據結果的規律性并不明顯,進一步將社區整體用地比例混合程度也納入排序,結果發現,用地混合程度卻與老年公服設施使用頻率存在大致的相關性。按照在疊置區域內老年公服設施數量對社區進行排序:神仙樹社區(21個)、怡福社區(18個)、白果林社區(16個)、草堂路社區(14個),與實地調研的社區老年公服設施滿意程度排序一致。這表明了在社區規模下,老年公服設施與其他用地的協同配置比其自身的數量更重要。
通過將老年公服設施數據輸入GIS軟件生成老年公服設施使用效率等級圖,顯示老年高頻活動區域與建筑退線15 m以上的臨街商業服務業商業用地、公共綠地、菜市場用地以及幼兒園用地呈現顯著的相鄰性和重疊率。
3)街區界面形式與可達性。以街區界面范圍30 m建立GIS緩沖區,并疊合老年公服設施使用頻率,對比出街區界面在空間吸引力方面的差異。
從整體緩沖區內的空間吸引力看,怡福社區和神仙樹社區吸引力較強,并且呈現較為連續的老年公服設施使用帶,沒有大范圍割裂老年人與老年公服設施的聯系,說明連續綠地的綠化空間界面對老年人有極高的吸引,休閑型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在此范圍內配置能夠提高綜合利用效率。
通過對空間吸引力較高的街區界面緩沖區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街區界面的形態、貼線率、綠化營造、街道路面質量等要素都從側面增加老年公服設施吸引力和使用率,雖然從距離上不具備理想可達性的老年公服設施,一旦具有了良好的街區環境作為老年公服設施的過渡,即能很大程度上的增加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可達性。
4)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可達性耦合。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分布與老年人日常出行范圍的耦合重疊范圍決定了社區的老年公服設施的服務覆蓋率和老年人日常使用滿意度。通過對四個社區的老年人高頻活動區域和老年公服設施的耦合疊析,發現現代高層為主的怡福社區與傳統鄰里為主的白果林社區中,老年公服設施與老年高頻活動區疊合程度明顯大于余下兩個社區,一方面是社區范圍內各類老年公服設施服務半徑形成互補的格局,另一方面老年公服設施與組團級綠地的范圍接近,有效增加了老年公服設施范圍內活躍的老年人數量,組團級綠地充當了良好的橋梁銜接作用。
本次研究在使用GIS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對老年公服設施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可視化分析。首先從道路網絡結構看,道路網絡對老年高頻活動區域與老年公服設施區域是否疊合有一定影響;其次,不同的土地利用混合程度與老年公服設施可達性并非通常所認為呈現正相關,公服設施的簡單增加不一定能夠增加老年公服設施與老年活動范圍的鄰近性,在社區規模下,老年公服設施與其他用地的協同配置比其自身的數量更重要,此外研究還發現有活力的、連續且豐富的街道空間界面通過間接增加老年人出行的動力,增加了老年人接近老年公服設施的幾率。同時,覆蓋面積不大的組團級綠地由于與社區商業和社區老年公服設施在空間上相鄰程度較高,能夠極大提高老年公服設施周邊的活躍老年人數,通過協同耦合配置起到增加老年公服設施可達性的橋梁銜接作用。
目前筆者僅從理論和實證評估角度進行研究,對于實際社區老年公服設施規劃實踐方面還未有幸能夠參與,希望有更多的學界在日后能進一步深入探討城市老年公服設施的規劃實踐,為應對城市老齡化提供堅實的科學研究與決策基礎,推進老齡化事業健康繁榮發展。
[1] 陳 俊.我國城市居家養老中的社區老年服務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0.
[2] 方大春.基于GIS的空間決策支持系統及其在城市設施規劃中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01.
[3] 高葆華.中國城市老年公建及環境設施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03.
[4] 支 瑤.西安市社區居家養老設施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72.
[5] 項智宇.城市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52.
The accessibility empirical analysis on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layout based on GIS
Zhang Lingfei
(ArchitectureSchool,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1756,China)
Through the combin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content and service object of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ed the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ARCGIS system, from street network, land use diversity, block interface and spatial coupling fou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layout mode to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pace accessibility, and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four communities in Chengdu, put forward the update key points of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tock for future city community.
elderly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layout mode, accessibility
2015-01-09
張凌菲(1989- ),男,在讀碩士
1009-6825(2015)08-0012-02
TU984.14
A